中国人新的一年是从过完春节后才正式开始的。如果这一年的春节在一月份。那这一年就有十一个月的有效工作日。如果在二月份,那就只有十个半月了。从来没有什么明文规定,说很多事都得等过完年再说。但是年前基本上能懈怠的工种,都处于懈怠的状态。就算有些工作不能懈怠,但整个社会的运转来看,效率也是极低的。
从前觉得这只是人心理上的因素导致。最近觉得其实还是因为,客观上春节这个假期也和休息没什么关系。而且恰恰相反,过春节像是个一年一度的闯关游戏,所以大家都不得不集中精力,养精蓄锐的应对它。
父母有爱、会爱,那么孩子就会把接受爱看作是天经地义,不会对父母的付出有什么愧疚感。就像天天吃大餐的人,绝不会因为喝了一碗凉粥就感到自己亏欠了别人。
反而是得到爱最稀薄的孩子,才会对一点点爱的残渣念念不忘,还觉得那是父母从牙缝里抠出来给他的,大恩大德,无以为报。
看清楚这个逻辑。如果父母刻意让你感到你欠了家里的,你需要愧疚,那么你就丝毫不需要愧疚。
我社交得越多、考虑别人越多,留给自己的空间就越少。偶尔电话或者短信可以加深友谊,而一旦联系的间隔缩短,它们就会变得烦人、纠缠不休,甚至让人有被控制的感觉,越来越难以脱身。
随时都能联系上,也意味着不断被人摆布。
——《数字抑郁时代》
女人单身还一直能保持好状态,不是光做做医美喊喊口号就有用的,她是需要有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就是她需要生长在一个生活富足且父母开明的家庭。父母虽然着急,但是他们也不会催自己孩子,父母能完全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所有人生选择。并且这种孩子的原生家庭必须要富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一般贫穷家庭的父母其实很难能有这种思维境界。
第二是选择不婚的女生她自己也得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最起码也得有车有房,日常开销能自给自足。
第三是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并且只要选择了就非常坚定。
人活在这个世上,本来就害怕孤独,谁都会怕未来要一个人面对生老病死,身旁却无人照顾。除非那种能看淡了生老病死的,也乐意接受一切厄运,不幸,这是一种来自精神层面的力量。
当时朋友问我:你觉得香港和深圳更像还是和上海更像?
我说:表面上,香港和深圳在气候、饮食、语言以及建筑风格上面更像,但那只是表面的东西。
内在里,掮客文化、买办文化、国际都会、时尚之都、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同样开埠近200年,上海和香港形成了最早的市民文化、公民意识,说这两座城市是华夏之光一点也不为过,所以,香港和上海更像。
两座城市的文化又是高度融合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上海话成为香港上流的主流语言。汇丰银行、aia、联业制衣、怡和洋行、嘉道理家族等最早都创立、投资或者发迹于上海。香港的崛起,又和上海一段时间内的衰落不无关系,正是上海把远东第一都会、东方之珠的地位让给了香港。
愿历史不再重演,未来,上海和香港不应该只是华人之光,还应该是亚洲之光、世界之光。我们也不应该讨论哪座城市更好,而是珍惜,珍惜我们可以看到华人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昨夜11:30的香港九龙。
我也是这个观点。
上海是有沉淀的。
解放后,上海很多资本家就去香港了
香港和上海是最有规则和公民意识最强的城市
深圳2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000每平方公里,网上数据,首尔是1.6万,港岛是1.8万。深圳户籍人口500万,约250万套商品房,剩下1000万城中村和工厂宿舍,购买力也要打折。所以土地并不稀缺。北京1.6万平方公里呢,这玩意没啥参考意义。
约你出去总带你去见朋友,而不是单独约会,这就是没诚意。带你去他的圈子里给他抬咖,让他兄弟们羡慕他又泡了个新妞,还连饭钱都省了。
很多女生都很吃这一套,一群人起哄喊你嫂子,你一脸羞涩内心窃喜,殊不知一个嫂子他们换了多少人喊。
见朋友、见家长,这都未必代表是认真交往。也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而已。有的人看起来对你有好感,那只是他撩妹的习惯,他对谁都这样,就看谁会当真了。
还有的不拒绝你的示好,还会配合你,那也有可能是不敢得罪你,比如他是你的健身教练或tony老师。
时间就是检验他到底是否真诚的最好标准,搞不清楚的时候别着急,往后再看看。凡是让你觉得奇怪,产生困惑他到底喜不喜欢你的,一律都按不喜欢处理就行了。
疫情和经济降速对社会的影响是长远的。
旧有的社会群体观念,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型,
包括我们目前对工作的观念、恋爱结婚的观念、生育的观点、乃至消费的观念。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目前社会所认可的很多旧有观念,其实历史并不长,
也不过就是过去10来年形成的,
所以即便发生改变,也无需太过惊讶。因为社会一直会变
嫂子今天高兴的告诉我,她工资涨了,从2300涨到了2500…
并非如此,而是炒房会导致局部房产项目成为比特币
没有市场监管的炒作,一定是暴涨暴跌的
真的希望有些人懂得一个事实:
你可以说不喜欢吃苹果,但不要说苹果不好吃,更不应该在我吃苹果的时候这样说。
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没必要这么多比较和贬损,你喜欢的东西无须表达炫耀,我喜欢的你更不必要透露鄙视,对彼此特质的尊重和理解才是我们相处的首要条件。 ???
i need to move to serbia to use this money ???
年纪轻轻就能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倒不一定是赚多少钱,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但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让自己获得尊严和源源不断的价值感。
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这个观点,最早钱学森也提过
我在懂懂学历史里写过
我问,钱学森退休后,主要研究什么?
他说,研究教育,提出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问,他给开的药方是什么?
他说,缩短学业。他认为本科毕业可以压缩到18岁,即便念完博士也只是二十岁出头,把脑瓜最好用的年龄奉献给科研。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呢?博士毕业要三十多岁,脑瓜已经走下坡路了。
我说,只适合他这样的学霸,普通人,恐怕不行。
他说,他晚年还研究过气功,也有人说他从十几岁开始每天练气功。不过我看他儿子的访谈录,说钱学森是晚年才跟着媳妇学练气功的,也就是说蒋英先学的气功,然后感染了钱学森。
我昨天回家上坟,大侄子学医,从本科到博士需要11年
现在刚推出的本硕博连读是8年
仔细想想,还是很耗时间的
(毕业后还要到医院规培,本科三年,硕士两年)
(博士不定,一年起)
(现在规培不强制了好像。)
(要的)
(招聘全部都是要有规培证)
(不然连资格报考都没)
(研究生三年不就等于规培了?)
(很多医院都不要求规培了。)
博士毕业一年能拿多少钱
(不一样,如果本科毕业后规培三年,可以以去考硕士学位,但没有毕业证)
(我们广东的全都要规培)
(医生基本工资都是按职称给,职称越高工资越高,再加一些绩效,年终奖,各种岗位补贴之类)
我大侄子学的妇科
说竞争小
我之前认识一个杭州的妇科主任,她老公是山东的凤凰男,也学的妇科,也是博士
她后来闹离婚,其中一条就是他是个变态,否则咋学妇科
(但是博士的话以人才引进有补贴,看当地,50万,100万都有)
(博士毕业现在是省级三甲医院的门槛。)
那也不错
(男士学妇科还是有点。。。毕竟检查太多。)
还是学骨科好
还能弄块骨头出来当把玩件
(哈哈哈,这么吓人)
(外科里以后比较好的科室可能是两腺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
(不缺病号。)
(胃肠外科。)
发呆 trance, 自闭症 autism,冥想 meditation,心流 flow,聚焦 focus, 催眠 hypnosis 本质都是非常接近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同一种状态,从不同角度的描述。
你如果要夸奖一个人,就赞美他很聚焦。如果要贬低这个人,就可以说他是个自闭的呆子。 ???
2023年,一个很大的概率,就是各类罚款会增加
对企业的罚款,对个人的罚款
因为税收降低,财政开支在增加
所以,最近五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装病
看起来病恹恹的,一屁股债
绝对安全
(我也遇到了,一问钱,他说,他不舒服,晚点回复我)
你新抖音拍的真好
(三十岁还能全身心在读书学习 家里没点东西 绝大多数还是顶不住生活的鸭梨的。20岁不出来挣钱感觉都是罪恶了)
像个撸铁的
这是橘子还是芒果
(橘子啊)
(沃柑)
CCTV有回放吗
我还没看, 因为我们家没有电视
(18首播,19重播。网上有,但是看完我都不想看第二次)
(回家,没筐编织了,没有创作内容)
欧洲为何也不待见我们了?
我有一家高端时尚公司,跟欧洲人打过十几年交道了,疫情前十年里常在欧洲各国跑。欧洲人给我的感觉是完全没有美国人那么“爱管闲事”,自由散漫,比较疏离,很自我,热爱享受生活,不关心天下大事,更不在乎什么意识形态,不鸟信仰价值观同不同,你爱干嘛干嘛,开心就好。
欧洲人务实,时尚圈除了认为中国人爱抄袭和仿制外,对中国人不但没有恶意,反而很友好,认为中国人购买力强,能合作赚钱他们也很乐意,并不会因为你的政体不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对你另眼相看。他们没有什么道德洁癖,没有太多意识形态偏见,就想吃好喝好躺平,老百姓对政治没兴趣,比较好打交道的。
相比而言,清教徒建立起来的美国,美国人更关心天下大事,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与生俱来的“世界责任心”,他们更喜欢与价值观相同的人打交道。要跟美国打好交道,比跟欧洲人难得多。好多次中美之间发生摩擦,突破阻碍继续与中国加强合作的,都是欧洲人。
所以,当一个温和的欧洲也站到你的对立面时,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了。要明白,欧洲再自由散漫,再豁达包容,他们也是有基本是非观、价值观的一群人。当他们挨饿受冻,忍受通货膨胀等各种压力,从道义上、经济上支持乌克兰时,却有一个大国,有那么大一群人,站到侵略者一边,这已经触及了欧洲人的底线。如果现在还不顾一切地跟我们友好,政客们是要下台的。
欧洲人又不傻,敌人的朋友不一定是敌人,但绝对不可能再是朋友了。
单独爱一个人,是不了解这个人的。只有爱了一堆人,才能了解这个人。
没有佩戴头盔吧
拥抱|冬天的故事
埃里克·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