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健身房,休息区。
在聊股票。
装修大哥说,他有个同学,大跌那天进了700万,买的中国中免,赚了150万。
他可能怕大家不信。
把俩人的对话给我看了看。
对方有截图。
装修大哥自己应该并不炒股,他跟我分享的观点是,炒股其实很简单,这种极端大跌的时候,抄底就行了,每年都有类似的机会,一年做一次。
类似的观点,前几天我们头脑风暴时,鹏哥也谈过。
鹏哥是拿鹏嫂举例。
就是大跌那天在支付宝上买的。
一反弹就是20个点。
平时不用做,每年只做这么一两次极端行情就行,收益率一点都不低。
一群人里,装修大哥感觉我是一个很合格的倾听者,跟我聊了很多,我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他炒股多少年了?
第二,他有没有主业?
其实,对于700万这个数字,我是相信的,因为装修大哥本身是有实力的,那么能跟他交往比较密切的同学,也是有对应实力的。
其他几个听众多是上班族,700万的持仓超出了想象力天花板,自然会默认为一眼假,一听就是吹牛逼,咋可能有人拿出700万来炒股?这是县城,不是上海。
我觉得很正常,因为这个持仓市值比我还小。
跟我讲,有主业,开厂的,炒股时间不长,应该是疫情后才开始的,跟着中心医院一个炒股很牛逼的医生一起买,说是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为什么只做短线,一年只做一两次?
因为,这个资金是挪用的生产资金。
只能临时借用一下。
不能长期在线。
我觉得,这哥们早晚要栽个大跟头,他完全是赌博模式,这次头脑风暴时,牛哥讲了一个概念,叫错误奖励,你使用了错误的逻辑模型去做投资,你获得的奖励越多,未来接受的惩罚越大,例如你去澳门,上去就输了1万,你觉得这玩意不能玩,就是骗人的,就怕你拿1万元试试水,结果赚了100万。
那完了。
就如同在无人区里,大G车友跟我讲的,若是让一个人第一天沾赌就赢上100万,这一辈子他也戒不掉了。
这是他从地下赌场总结出的真实规律。
地下赌场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进来,否则增量资金怎么来?
就需要不断的拉人。
拉什么人?
达官贵人的夫人。
要么就是企业主。
上去就要让他们尝到甜头,而且是大甜头。
这一辈子也戒不掉了。
700万这哥们赚到的这150万,就是错误奖励,有点类似农村小规模养鸡场,他们喜欢猜市场,养鸡都亏损的时候,他们空栏,养鸡赚钱的时候再重启,一次两次三四次,每次都踩准。
但是,最终算算,不赚钱。
因为,他终究会掉进一个超级大坑,一把亏个大的。
什么样的一定能赚钱?
就是持续在线的,禽流感来了,连续亏,连续赔,依然在线,不预判市场,稳定输出……
所以,我们现在全成了巴菲特系列。
没考虑过波段。
就是长期在线,接受时间的复利。
这个长期是多长?
我们活多长,就是多长。
若是儿女愿意接力,那么可以更长。
不择时,不猜涨跌。
这是投资入门的基本逻辑。
把投资当养老金去管理,从35岁开始启动,到60岁时,相当于每一笔资金在市场里浸泡了25年,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缴的社保,最终能发给我们的养老金也就是勉强能吃饱。
支撑不了我们的精彩生活。
社保发出的养老金,含金量一定越来越低。
因为,模型有先天缺陷,如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低生育率、现收现付制以及挪用。缺口一定越来越大,僧多粥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要么,提高缴纳基数。
要么,延迟退休。
要么,降低额度,例如你预期退休时月领1万元,结果只能领5000元。
如何规避这些?
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给自己制作一个养老模型,让资金接受时间的复利,那能否这样?买对应的保险。
保险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计算通货膨胀。
例如上世纪80年代,我爹给我们在农村信用社买的保险,缴100元还是150元,退休后一个月可以拿50元。
现在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东西,是否还有效?纯粹是手写的。
第二,别说我60岁了,就是现在,一个月50元够干什么的?
做投资,核心是模型正确。
证券市场,我认为对于散户而言,最简单最正确的模型就是:拥抱时间+指数基金。
十年,都算短线。
你有这样的心态,肯定是赢家。
还有,尽量的不要做职业投资者,除非你的确有天赋,昨晚回家时,媳妇跟我讲了一个老朋友的八卦,这个老朋友还算我们的见证人,见证了我跟媳妇认识到领证的全过程,我们这个老朋友属于第一批互联网人,最早是跟着周鸿祎干3721的,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已经是退休状态了,整个团队被并购准备上市了,他安心炒房,那时他就总给我洗脑,应该全杠杆进入房产市场。
他主要炒上海的房子。
不仅仅自己炒,让兄弟姐妹也到上海炒。
当时我媳妇住的那套房子是200万,在万科城市花园,他就鼓励我们买下来,没钱可以贷款,没钱首付也无所谓,首付也可以贷款……
他们夫妻俩,超级松弛。
财富自由,职业投资。
两口子的颜值都跟明星似的,关键是对我超级好,我来回上海的机票帮我买,带我去吃500元/位的牛排,带我们俩人出去玩,他都是给开五星酒店,那时他不知道我和现在的媳妇已经勾搭在一起了,每次都是给开两间。
为什么对我很好?
当时,我是畅销书作者。
很唬人的。
我媳妇的那套房子,我为什么没买?
第一,我没钱。
首付的钱,也没有。
第二,我压根没考虑过在上海生活,相反,当时我已经计划从上海回农村了。
昨晚,媳妇跟我讲的瓜有两个。
一是,他们俩离婚了,男士再婚了,而且马上当爹了。
二是,男士被限高了。
女士呢?
我昨晚喝多了,没仔细听。
我媳妇跟他们俩关系都很好,这么多年了,从QQ转移到微信上,依然是好朋友。
我对他们也很感恩。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没跟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
刚才我仔细想了想,大概率从QQ转移到微信上时,我就没再添加他们,而且中间我还换过一个微信,很多老朋友都因此断联了。
前几天,我们几个头脑风暴时,松行长分享了一个观点,投资模型正确是次要的,最核心的整个财富生态必须是正确的。
第一,必须要有主业,主业是负责稳定的现金流。
第二,投资理财不能占用人生精力的三成以上,偶尔关注一下就可以,不能成了心魔,天天盯着。
第三,可以启用适当的杠杆,但是杠杆必须可平。他拿万达举的例子,众多地产品牌里,只有万达实现了断臂求生,其它品牌为什么不能断臂求生?是因为即便是断臂了,杠杆依然无法平掉。
这些炒房大V,为什么纷纷破产了?
就是杠杆不可平!
昨天,小明跟我聊了一会,发了一箩筐信息,其中有这么一段:房地产黄金10年与白银10年让太多人赚到了钱,都是赶到了风口,在趋势上大家会误以为是自己很牛叉。尤其是之前的XXX与XXX的爆雷,其实都是没有实业加持,全部都是空架子……
咱没爆雷,一大原因是咱性格保守。
投资,玩到最后,就是性格游戏,你是什么性格就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投资模型,你对波动超级敏感,盘感好,就该去做短线,你就喜欢赌,喜欢这种刺激,那么你就去玩高杠杆。
你天生保守,唯唯诺诺。
就去拥抱时间。
那问题来了,是不是超长线玩家,无法体会到那种上天撒钱的机会?
你放心,少不了你的。
相反,因为你长期在线,反而对这些东西更敏感。
大家的玩法其实都差不多,就是主线是超长线持有,偶尔遇到合适的机会,也会做做T,玩两把,例如去年10月8号那种行情,百分百就是送钱的,例如跨境ETF高达20个点的溢价了,这不就等于白送了20%的收益吗?
开篇写的700万,他是靠猜靠赌赚到了150万。
大跌那天,我们也赚到了。
只是比他少点而已。
但是,我们比他更抗风险,就是大涨大跌我们都是OK的,也都是允许的,他只能允许涨,不能允许跌,因为他是赌博模式,我们不是。
我们是做确定性。
这种大跌,对我们而言,就是捡钱的机会,截止到今天,今天是5月8号,沪深300今年是-2.28%,离年内高点还有3个点的距离,而我的持仓又创新高了,根源就在那次大跌……
我玩的这些,是契合了我的性格。
我有个前同事,因为出狱后没处工作,我安排到了仓库里打包,她是吸存了3600万,判了2年,刚出来的那段时间,偶尔我去仓库逛逛,她会立刻起身,就差喊报告了。
老实了没有多长时间,她就原形毕露了。
例如,我们一起过马路时,有辆宝马3系按喇叭,她看到以后,很生气的来了一句:破3系,拽什么拽?
另外,她没什么边界感,例如我的办公室一般是不允许别人进入的,当时偶尔我会把钥匙放仓库,有时我回办公室,发现她就躺我沙发上午休,把我柜子里的酒也给喝了……
她慢慢复活了。
又回归赌徒模式了。
从我这里走了以后,做过那种拉人头的商城,还开过连锁酒店,骑行济宁时,是疫情最严的时候,就是濒临放开的前一段时间,我所住的酒店被查封了,我早上出去骑车躲过一劫,但是已经通知我回去隔离,若是不回去,立刻赐红码。
问题来了,我住不下了。
家也回不去。
我发了条朋友圈,问该怎么办?
她联系我,让我去找她,走小路,别报备……
当时,我就在想,怪不得你坐牢,你太没原则性了,我若是真的把你所经营的酒店感染了,咱俩立刻就被抓了。
胆子大不?
想到这一层,一方面我感谢她,一方面我批评她,一方面我觉得她有性格缺陷,就是总喜欢挑战规则。
后续,我们聊的就很少了。
她给我发信息,说在海南,让我去玩。
我总反问一句,有美女不?没美女不去。
她说,就不缺美女。
她在山东的那些美女朋友,多是狱友,因为山东貌似就一个女子监狱,她在里面属于高学历的,又人高马大,自然就是大姐大,里面漂亮的女人很多,我骑行山东时,她总跟我讲,每个地方都有她的兵,其实就是狱友,有的长的真跟明星似的……
对于她,我觉得她很难成事。
天生的性格缺陷。
前天,阳哥过来跟我讲,刘威前段时间去海南住了一个月,是董哥你这边以前的一个员工,在那边搞的非常牛逼,N多主播帮着推荐民宿……
当天,我媳妇也在。
我媳妇说,就是那个谁,我有她微信。
我怎么就不大相信呢?
后来,我一想,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虽然她一路折腾,没攒下什么钱,但是她是体验过优质生活的,进去之前她睡过一晚上几万元的房间,记得我写过,帮她搬家,很多奢侈品压根就没开封,那些年做资本游戏的,哪个不是纸醉金迷?
体验过优质生活的人,自然懂有钱人。
她选的片区恰好又是冲浪群体聚集地。
她这种性格,事业起来,很容易。
下去,也很容易。
当年,有个上过CCTV创业栏目的东北大哥通过我去找牛哥谈心,他创业N次,每次都是做的很好,然后慢慢衰败了。
牛哥给他的诊断就是,需要换操作系统。
若是不换操作系统?
即便是再次成功了,依然会重复之前的轨迹。
这一点,看电商人最直观,很多人有过高光时刻,总觉得那是常态,甚至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消费先行,什么夜总会,什么跑车,先搞上,夜夜笙歌,后来大环境不行了,行业竞争变的激烈了,他开始被动了。
想转型。
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余粮……
没考虑过防守。
从而,很容易返贫。
普通人有个槛,存款30万,一旦到了这个数额,总想搞点事,要么想开个店,要么想买个车,然后花光了以后,从头再开始攒。
缺少一个理性的、长线的投资模型。
我很感谢青州老师。
她帮我设计的这个定投模型,不需要谈收益率。
为什么?
因为,所有市值都是白赚的。
若是我不搞这个?
我不可能攒下这些钱。
也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可能就是吃了喝了玩了。
沂水有个吉他大师,做吉他的,张其茂,客户遍布全球,一把琴动辄五六万,甚至十几万,一个月也就是能做一把琴,客户是演奏家。
有一点,很有意思,每把琴,他都要亲自送到客户手里。
无论你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他要认识这个客户,要听听客户的反馈……
那天,他给我发了个请帖,他搞了个品鉴会,邀请他的客户们来沂水,对此,我也充满了好奇心,这些演奏家真的会来沂水吗?张其茂在这个行业真的有这个水准吗?
我觉得值得打问号的点是,若是真有这个水准,为什么不去北京或日本发展呢?
生活在青岛,我都觉得掉价了。
竟然选了沂水?
我是通过骑友圈子认识他的,营长、阳哥、刘姗,跟张老师关系都很好,大概率张老师也骑过车,这次品鉴会的后勤保障团队,一分为二,一群骑友+一群机关单位的。
还没认识时,他们总跟我讲,有个吉他大师,很牛逼。
我就在想,我就算沂水隐居里比较牛逼的了。
竟然有人比我还牛逼?
一接触,发现,的确很牛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他有匠人的那种气场,这东西是不会骗人的。
我每天都会分享一些交响乐视频到群里。
有天,我突然发现,有个古典吉他演奏家,国外的,他标注了乐器款式,其中提到了是张其茂制作的。
哇,原来是真的?
后来,我对他越来越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是,我发现,他那边经常有老外来。
要么是做琴的。
要么是定琴的。
昨天的品鉴会,很简单,一群是我们这些不懂乐器的朋友或服务人员,一群是演奏家或琴行老板。
张其茂认真的介绍每一把琴。
下午2点开始的。
一共十几把琴。
一把琴也就是介绍几分钟。
我在想,这群人怎么熬到晚上吃饭啊?
我听了三五把琴的时候就坐不住了,对咱而言,完全是对牛弹琴,复刻什么版,致敬什么人,音色特点是什么,用的什么木头……
头大。
我偷偷溜到楼下了。
刘姗看我溜了,也跟着溜了。
我问刘姗,你下来干什么?
她说,听不懂呀。
我们在下面吧台研究磨咖啡,这些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我们干起来很擅长。
我觉得,整个品鉴会,顶多持续到下午3点。
没想到,低估了。
我们磨完了咖啡切西瓜,切完西瓜打掼蛋,掼蛋打了好几轮,天都要黑了,那群人还没下来。
上去一看,讨论的非常激烈。
一群人完全是沉迷状态。
我就在想,这可能就跟我们去看车是一回事,完全是ENJOY,是热爱,又如同我们几个前段时间的头脑风暴,我们是一口气聊了八个小时,几乎一停没停。
他们会试音,弹一弹,用录音设备听一听。
爱不释手。
张其茂在我心目中,第一次闪闪发光。
难怪,镇上会把他当个名片,给提供工作室,包括这次品鉴会,镇上也当成了一个宣传机会,给提供吃住行保障,晚上还有个细节,北京一位演奏家,他端酒来我们桌敬酒,我们桌是后勤保障桌,他理解为了镇上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表示了感谢,对沂水表示了感谢,说沂水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在他们那边,搞个类似的活动,要层层审批,支持力度也很小,大概率他也经常搞类似的小聚会,例如粉丝小聚……
当时,他那番话,我应该给录下来,发给县长。
不对。
我不认识县长。
张其茂是幸福的,因为客户对他如此的认可,对他如此的尊重,能从各地赶到沂水,没有高铁,没有机场……
真的很牛逼。
当然,若是我搞个类似的读者见面会,应该也会让我这些骑友们刮目相看,只是我一想到,大家要转车好几次来我这里,我就心疼。
算了。
主要是,我没有这个手艺,我要是有他这个手艺?
你放心。
我天天直播。
而且,我还要花心,女演奏家,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睡一个,你的琴声为什么如此的深沉而富有情感?
因为,我抱着这把琴,仿佛就回到了那段缠绵。
人,真的需要一门手艺。
需要能让自己闪闪发光的手艺,最近几天,我们几个做茶叶的,一直在探讨如何入股日照茶仓,一方面不要给对方压力,不要总觉得,我们要给你多少股份,每年分红多少?不要考虑这些,我们纯粹是为爱发电,只是希望能把这个事做起来,分不分红都无所谓。一方面我们看法一致,只要不能扎根源头,就不可能发展壮大,源头带来的竞争力才是真的竞争力。
哪怕最初我只有50亩自有茶园,只要我用心做,按照有机标准去搞。
终究,我会是行业龙头。
是标杆。
前段时间,我经常刷到我车友的朋友圈,他的品牌入驻山姆了,为什么那么多品牌他能脱颖而出,因为他跟别人家的玩法不同,别人都是代工模式或纯粹玩概念,他们不是,他们最初是搞种植的,后续产品是被动开发的。
刚才我搜了一下,山姆的上架理由是:通过山姆国际采购团队的数十次质量审核,凭借全产业链把控(自有万亩有机农田、10万级GMP工厂)获得准入。
真的牛逼。
越做越好。
中国这么多超市,为什么火了胖东来?
本质是,胖东来做了山姆模式。
其它零售品牌为什么不跟?
盒马最初就是想复制山姆,结果搞的不伦不类,胖东来的本质还是网红带货模式,是大家相信了于东来这个人,胖东来若是扩大到山姆或盒马的规模,一样会失败。
方向验证了一个观点。
若是一个人,能做好甄选,其实就是变相的山姆模式。
东方甄选就是很好的例子。
小规模的时候,甄选可能会真的甄选。
规模一大。
其实,也是问题多多。
毕竟,咱擅长找关系,总觉得关系能左右一切,若是山姆是国产品牌,你放心,很多品牌会通过批条的方式进驻,越是稀缺的,越是非市场化的,就如同全济南最适合居住的片区就是千佛山脚下,但是千佛山脚下没有像样的新小区,全是一个个老小区,根源就是大家都想从这里弄块地,你这块,他那块,你有关系我也有关系,搞成了一个个豆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