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前段时间,妹妹联系我,说门面房的租客要退租。
我问,是想降房租还是?
她说,是开不下去了。
疫情前,一年租金10万出头,每年按照5%递增,疫情第一年,我给免了两个月的房租,第二年他又想让我免两个月,我让妹妹跟他协商,也别免两个月房租了,重新换一下合同,8万一年,签了,去年他又提出要换合同,理由是现在房租都便宜了,一是没有转让费了,二是我们这个户型面积一年租金也就是5万块钱。
5万元我觉得太低了,市场上没有这个价,另外,我看他也是打算继续干,毕竟2019年刚做过一次大装修,2023年做过一次小升级,怎么也要干满5年吧?
让他再加点。
换了合同,6万元,相比疫情前,接近腰斩了。
若是我就是坚持8万呢?
他真的会退租,关键是市场行情的确在持续下跌。
今年,他退租,与租金无关了。
哪怕一年租金1万,他也不打算继续干了。
入不敷出。
咱也理解……
今年退租的特别多,我隔壁的隔壁,租户退租后,业主自己在装修,装修到一半了,还没想好干什么,是个富婆,老公有钱,总而言之就是有钱任性,不计算投资回报比,完全随性,一会想开咖啡馆,一会想开猫狗小屋,找我给做图书配置,给我转过定金,我说你先确定干什么,我再帮着选书。
前几天,跟牛哥他们头脑风暴。
松行长是地产从业者,做楼盘代理的,别说现在了,就是过去,房产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也没看好过山东房地产,在他眼里,全山东除了青岛崂山与市南外,所有房子都不值得买,买也可以,要当消费品,只有崂山+市南可以算的上投资品,短期看可能会有跌幅,长期看,是个不错的投资标的,因为全山东的有钱人,最终都会在这里买套房,相当于山东的外滩。
松行长的观点是,懂懂买的所有房子都是垃圾。
我一反驳,他就问我,你赚到钱了吗?
没有。
牛哥现在的观点是什么?
要把资产背包化,整个家产,收拾一下,一个背包就能装下,除了自住房,甚至包括自住房,应该全卖,不考虑价格了。
蝉禅就是听了牛哥这个话。
在快速甩卖,邻居挂580,你就挂570,跟中介讲,就一个原则,本小区同户型最便宜,用电商思维去卖房,前几天电商圈小聚,有朋友讲,他就是这么卖的,就是拼多多思维,邻居低咱比他还低,关键是一旦咱的价格成交后,小区价格马上就下去了,因为买房者的心理预期变了,高于这个成交价他就不可能买了,谁若是想继续把房子卖掉,只能继续降……
看GDP数据,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了。
包括股市也在抬头。
但是,若是看门面房的租金变化?
暂时没有好转的迹象。
甚至,越来越难租了,因为人们越来越保守了,不愿意创业了,即便是牛哥、松行长、蝉禅这个量级的,他们应该都在我10倍以上吧?
他们现在把创业的额度框定在十万八万。
若是一个项目,要投资个十万八万,可以玩玩。
若是投资过百万?
直接免谈。
这是一个躺平就是赢家的时代,不折腾就不会犯错,不犯错就不至于陷入沼泽,最大化的持有现金,因为现金是一门权力。
什么权力?
选择权,选择权就是不对称的权力。
不仅仅不能投资,还不能消费。
车子?
也不买。
蝉禅跟我讲,他的奔驰S400,当时180万买的,现在也就是卖30万,但是依然决定卖掉,主要是日常也开不着,要把所有没用的东西一一卖掉。
我的商铺,按照他们的建议,必须卖。
因为,县城整体人口是外流的,县城的CBD一定是一天不如一天,未来的县城就是今天的农村,年轻人突然消失了。
年轻人去哪了?
大城市。
既然人口是缩量的,那么门面房的价值也是逐渐萎靡的。
但是,我不怎么想卖。
原因是?
这相当于一个泉眼,每个月都有稳定的进账,若是说我父母死不瞑目的话,一定是因为我没有正式工作,这是他们一直担心的地方,生怕我以后饿着,我就安慰他们,不会的。
他们依然会担心。
他们更希望我能有份稳定的工作。
所以,若是这套门面房留着,父母就会觉得很安心。
觉得,我有份保障。
偶尔我爹我娘还会特意路过,跟租客聊聊天。
另外,我们又没有杠杆,没有负债,也不需要还贷款,没必要在历史低点割肉,完全可以长线持有……
我跟妹妹讲,找中介给挂,让在各平台置顶,广告费我们承担。
总而言之,给钱咱就租。
但是,说明,不月租,只年租。
我们报价6万一年,有个人是真的想租,他是江苏人,想在这边开一个智慧养老驿站,一个店投资20万左右,他是以他老家连云港东海为圆点,向周围辐射,赣榆、岚山、莒南、临沭都已经开了,现在已经推进到了莒县与沂水,一个超级会谈判的人,直接还价2万元,我妹妹搞不定他。
我约见了一下。
逻辑超级清晰,直接给你明牌。
旁边房子多少钱,把房东的聊天记录给我看。
不过,价格都差不多,5万基本是红线,再低了,宁愿空着也不租。
我先罗列了我家商铺的优点。
其次,我跟他讲,你若是租,我可以给你便宜一些,4万元,你按年付,4万是我的底线,你觉得能租到更便宜的,你就去谈,你觉得合适,咱就签。
我能感觉到,他看中了我们的位置以及户型。
又跟我磨了很久。
要求我送两个月的装修给他。
等于我损失了三个月的房租,因为中介还要拿走一个月的房租。
我同意了。
签完合同后,我就问他,这玩意赚钱如何?
他认为,是接下来的风口。
他加盟的品牌。
我上抖音搜了一下,发现竟然N多搞这个加盟的,具体是个什么样的服务模式,我还没搞明白……
是不是给老年人推荐保健品?
现在真正有钱的,还真是老头老太,他们都有退休金,日常又花不着,我爹这种一个月都有1800元的退休金,人家事业单位退休的那些,一个月怎么不发五六千或八九千?都怕死,买点保健品怎么了?!
说是要从集团采购设备,大概率是一些基础的体检仪器,到时会聘上个退休的老医生,搞免费体检,这就如同NN跟我讲,老年人对药店或白大褂有着天然的信任,在他们的认知里,觉得药店都是国营的,否则咋可能刷医保卡?
相比本土租客,我更喜欢南方人。
南方人抠了一些,但是谈好了规矩,一般都会遵守,而且咱也不怕他逃跑,房租预收了。
在县城,门面房的租金回报比远低于利息。
能突破2%的,都算高回报率了。
疫情时,我问松行长,这波调整要几年?
他跟我讲,少不了五年。
前几天,我又问了他这个问题。
他跟我讲,还需要五年。
整体建议就是十个字:什么都别干,安心打掼蛋!
昨天蝉禅来跟我讲,人在最春风得意时,是听不进任何人劝的,当时朵嘉浓高歌猛进时,一年七八个亿的营业额,蝉禅觉得应该买厂,他准备了5000万现金,计划让朋友拿剩余的1500万。
当时,什么心思都没有。
就是想买厂。
觉得,没有属于自己的工厂叫什么品牌?
另外,农村人的执念。
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大摊子,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赵本山带着父亲去象牙山,父亲问他,这些都是你的?
赵本山跟他讲,是的。
父亲,很是欣慰。
意思是,娃,搞大了。
当年,有两个朋友因为我的牵线成了合作伙伴,做劳保电商,一老一少,老的是体制内的,少的是纯电商人。
俩人性格、脾气都很相似。
人也都特别好。
但是,有价值观冲突。
他们赚到钱以后,少的就想买厂,觉得什么才是老板?
必须有厂才算。
老的觉得,咱没必要,咱需要什么,给代工厂下单就是了,等咱发展的足够大了,对品质有更高要求了,咱再配套属于自己的工厂,小米不就是这么做起来的吗?
俩人,我都很理解。
老的,观点很明确,轻资产运营。
办公室都是租的。
少的,观点也明确,一定要置办产业,给自己看,给家人看,给所有人看,包括我去临沂看这些电商人,我发现大家的办公室多是买的,明明知道买了就赔钱,依然要买,觉得是自己的才安心。
我的书店也是如此。
我若是租?
一年也就是两三万的租金。
我若是买呢?
当时,我觉得买房子,顶多不赚钱,亏肯定是不会亏的,毕竟通货膨胀这么厉害。
结果?
腰斩了。
疫情后,其实给大家最大的启发,就是轻装上阵。
车子,开不着,就卖。
房子,住不着,也卖。
蝉禅说,在头脑最热的时候,他去咨询了一位大哥,大哥的观点是,10亿以下的销售额不该考虑自有工厂,若是连续三年销售额大于10个亿,再考虑不晚。
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品牌能否脱颖而出,能站住脚,能稳定住销量,甚至逐年上升?
这个需要三年以上的数据来论证。
不能靠直觉。
最终,蝉禅跟我讲,当时,我若是扔上这5000万,今天不会这么轻松的来找你吃鸡了……
他的松弛来自于,这几年,什么都不干。
安心躺平。
天天掼蛋。
然后,我们数了一圈共同的朋友。
说真的,能依然活跃的,不破产的,不跑路的,也就是十之一二,最终能胜出的,全是保守派,不搞资金游戏,不玩高杠杆,不折腾创业,不高消费。
为什么买了工厂就被动了?
第一,工厂运营成本高,工人工资,水电,各类税费,可能早上一睁眼,一万元就没了。
第二,工厂不值钱了,6000多万买来的工厂,现在可能3000万卖不掉。
要说,现在什么值得玩?
就玩无成本的。
搞搞自媒体。
搞搞直播。
能成就成,不成就自娱自乐……
前段时间,表弟来找我,跟我讲,他一个战友,也玩机械设备的,直播搞的非常火,深耕犁,全国作业,正常情况下,直播间在线500人以上,尤其是在河北、内蒙古、新疆、东三省作业时,后面会跟着一群鸟吃虫子,很多南方人没见过这个场面,从而觉得好震撼。
我问,是赚打赏吗?
他说,不是,是赚客户,正常情况下,一年也就是干60天,一天也就是50亩,因为主要是小地块,出不了活,因为他搞直播,从而会接到那种超级大单,可能动辄就是几千亩,前几天跟我讲,他在张家口接了一个单,种杨树的地块,有多大呢?围着山转,一圈全是,他直接开启了自动驾驶,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黑白连轴干,人躺着睡觉,拖拉机自动干,正常情况下,养拖拉机+深耕犁,怎么也要五年才能回本,他现在一两年就能回本。
我说,那你也去搞。
他说,投入太大,一台拖拉机上百万。
我说,不是有那种骗补贴的吗?从他们手里买。
他说,也便宜不了多少,顶多是20%,无非是100万变成了80万,这个事的关键是能不能起号,若是直播能搞起来,绝对没问题,搞不起来,怎么找活?
我说,前期让你战友给你介绍业务。
他说,你不了解他,他绝对不允许别人碰他的蛋糕,我搞挖掘机直播可以,我若是搞耕地直播?他能弄死我。
我说,我觉得,只要直播,起号很容易,毕竟题材新颖,去年有朋友要到东北玩耍,问我东北有什么好玩的,当时我就推荐去看看黑土地,看看什么是一望无际,看看什么是巨型拖拉机作业,也看看东北人的豪迈是怎么练成的?因为四处无遮挡物,男的女的都在一起作业,想尿尿了怎么办?就地解决,从而对这些事,天生就看的淡,这也是二人转的发源土壤。
他说,小地块起不了号,光咱乡镇有多少深耕犁吧?无非是小一点,必须要有那种一望无际的作业现场才可以,咱是新人进入这个领域,不可能接到这样的业务,除非提出免费帮人家耕地?但是免费耕地咱又弄不起。
因为表弟的推荐,我关注了他这个战友的抖音,粉丝没多少,但是一直播,人超级多,前两天,我刷到,2000多人在线,我也看了好大一会,觉得就是很有意思,咱没见过这样的拖拉机,也没见过这样的犁地场面,这种场面最震撼的是初春,尤其是刚下过一层小雪的时候,耕过以后,一面是黑色的,一面是白色的。
读大学时,我第一次去江苏。
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第一次把地理课本里的平原具体化了。
原来,平原,真的是平的。
如此之平。
后来,我去了东北才发现。
江苏的平原,也是小儿科。
江苏、河南、鲁西北地区,土地为什么都如此的平整?
如镜面一般。
因为,是冲积平原。
我在黄河系列里写过,过去郑州是沿海城市。
范仲淹在江苏修建的范公堤,防止海水泛滥的,现在离海边100多公里,是黄河推进的,为什么一说去看海,大家想到了青岛想到了三亚,就是没想到江苏?
江苏可是沿海大省。
这是为什么?
因为,冲积平原的海边,全是黄泥汤。
整个江苏,若是说比较好的海滩,也就是靠近山东的这一截,如连岛的沙滩就不错……
山东、河北也是如此。
滨州、东营、潍坊都是沿海城市,大家为什么不说去这些地方看海?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生活场景。
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是新鲜的。
我小的时候,家里养驴,是家家户户都养驴,耕地的时候,驴是需要两家搭伙组合,也就是并驾齐驱,我三姥爷,也就是我姥爷的亲哥,在徐州邮电工作,貌似还当个干部,他的子女,也就是我的舅舅姨妈来探亲,住我们家,他们围着我们家的驴看了又看……
仿佛走进了动物园。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其实都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让别人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也可以。
那天,60万姐跟我讲,她辞职后,很多同行企业抢她,愿意给她开同等的薪水,甚至更高。
当时,我跟她讲,若是真是如此?
别考虑创业。
立刻马上去上班。
别说60万了。
就是30万,也毫不犹豫。
我不了解别人,若是有人给我开年薪30万的薪水,我这个狗屁懂懂,我也立刻不当了,马上去当牛当马。
年薪30万什么概念?
一天1000元。
我认为,她有两个误判。
第一,误判当下年薪50万+很容易。
第二,误判大家拿钱投资她很容易。
昨天跟蝉禅聊起了这个话题,蝉禅跟我讲,在上海玩的比较多的朋友里,一半是企业人,一半是外企高管,过去这些外企高管年薪动辄三五百万,现在过的很难。
为什么?
第一,外企走了很多。
第二,整个薪酬体系在下降。
若是现在让他们去找份年薪四五十万的工作,他们是接受不了的,觉得落差太大了,关键是谁又舍得给你年薪四五十万呢?
陷入了拧巴。
一方面,觉得自己被埋没了,缺少慧眼识珠。
一方面,不工作很容易荒废,不得不低头。
地产增值带来的信念大跃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在企业,在政府,身上也很明显,总感觉钱来的很容易,没钱了,卖块地就是了。
之前,我们竞标过城市书屋。
每个乡镇都有。
可以理解为乡镇版的文化宫,会搞个独立建筑,装修风格类似学校,里面功能齐全,有演播室,有阅读室,有教室,甚至有专门的休息室,休息室是针对社会开放的,快递小哥、环卫工人。
他们真的可以进来喝杯热水吗?
想的美!
暖壶,从摆上,应该就没装过热水。
咖啡机、饮水机,几乎就没用过,当然,宣传照一箩筐,应该是验收时找快递小哥过来配合拍摄的……
这不是个例。
都如此。
为什么?
不开放,什么责任都没有。
一开放?
管理难,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若是有流浪汉在这里不走怎么办?
关键是,是不是要派个专人来管理休息区?
算了,还是长期关门吧。
图书,从摆上,可能就没动过……
我为什么不愿意做类似的业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从内心瞧不起,是觉得模式就有问题,对得起那四个大字吗?
实事求是。
全是弄虚作假。
你不信?
你打扮成快递小哥,挨着乡镇找爱心驿站,看看能不能进去要到一杯热水?
你放心,门你都进不去。
我觉得,接下来的两大改革方向是:
对内,实事求是。
对外,诚信中国。
中国,真正的爱心驿站是肯德基、麦当劳。
就一点,国内有哪个品牌,能允许老百姓把他们当公共厕所?
不过,未来,这一类业务越来越少了。
因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养老金、医保、教育这三块的投入,每年10%的增长幅度,但是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这个对应的增幅。
如何解决这个缺口?
要么,等待转移支付。
要么,加大征收力度。
要么,减少不必要开支。
我骑行山东时,发现山东各区县都在搞文化体育类的大基建,大剧院、大体育场,这些玩意利用率非常低,无非一年开几次会,平时很难商用,一年的维护费要占财政开支的几个点,这谁受得了?
以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要么,低价承包出去。
要么,类似南非的世界杯体育场,直接荒废了,椅子都让周围老百姓给拆回家了。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亏损运营的不仅仅是艺术馆、体育馆,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公立医院也是亏损的,公交地铁也是亏损的,自来水是亏损的,景区是亏损的,甚至城投也是亏损的,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越小的城市,针对老百姓的民生投入越少。
例如,大上海,大杭州,大深圳,为什么公园那么多,为什么路修的那么好,为什么社区服务那么多?
因为,财政有钱。
去年,我们几个球友去深圳,逛公园时,大家感叹的是什么?
公园的路竟然是用石头修的。
就是这个施工标准,北方没有,后来又改口了,不是没有,而是北方竞标的价格压根不可能达到这个施工标准,若是给钱足够多,给长城镶金边也不是难事。
不仅仅是民生投入会减小。
最难的是本土的头部企业,承压会越来越大,财政没钱了,你有钱,那么自然要跟你商量,你看?是借点还是罚点还是?做地方配套的,跑又跑不了,只能默默的挨着,那些对地域要求不高的产业呢?拔腿就跑,这两年有两拨人发财了,一拨是注册海南公司的,一拨是注册上海公司的,注册海南公司的多是赌海南自贸区的,注册上海公司的多是做产业转移的。
总说香港成就了新加坡。
如今,北方如出一辙的成就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