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懂懂学历史》时,发现朝代更迭有个共性。
新王往往不急着上台。
而是先扶持一名原皇室血统的傀儡。
时机成熟时,让傀儡写禅让书给自己。
为什么非要脱裤子放屁?
就是为了四个字,名正言顺。
我可不是篡的权,是人家主动让给我的……
皇位人家让了,那天子应是上天之子,怎么能“名正言顺”显示为上天的旨意?
那就需要设计剧情,让老百姓觉得,新王的出现就是“天意”。
老百姓怎么判断这种天意呢?
民间流传有“天意规则”。
战国后期,流行的“天意规则”是“五德终始”,也就是五行理论,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搞出来的玩意。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每个王朝有自己的五行属性,然后五行互相转化,朝代也就兴亡更替。
邹衍搞这个东西的时候,秦朝还没灭六国。
他只论证了三个朝代: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
按照这个理论,只有水德灭周才是天意。
那好办……
这玩意,说自己是啥,不就是啥嘛。
编故事。有文臣想起了秦始皇祖上出去打猎,曾经打到过一条黑龙,黑色跟水德对应,那么秦朝就是水德了。
好了,名正言顺了。
“五德终始”貌似挺扯蛋的,实际上,这个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当然,很多时候也是驴唇不对马嘴,硬拉上关系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整个国家四分五裂,都自称是正统,从而导致五行理论直接分了岔……
“五德终始”理论有一点很酷,就是用一种很豁达超脱的方式看待王朝兴衰,并不奢求万世不替,而是追求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秦始皇名正言顺后,就可以搞封禅大典领取天子任命书了。
为什么选泰山?
第一、泰山是当时能爬上的,最高山。
第二、封禅理论就是儒家提出的,儒家认为泰山才是封禅之正统。
华山不比泰山高?
高!
但是,华山在秦始皇时代,上不去。
黄山、华山历史厚度薄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开发时间太晚。秦汉时期黄山偶有隐居者,但不成气候,真正为世人所识是到了唐宋时期。
华山也是如此。一直到唐朝才由道教信徒沿溪谷向上开凿了一条险道,这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由来。
那,秦汉时期,帝王祭祀西岳怎么办?
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之前,很尊重儒学学者,上位后决定搞泰山封禅,生怕流程不正规,特邀了山东七十位大儒,让他们充当智囊团,看看仪式怎么搞……
结果,没谈拢。
一是,智囊团人数太多,意见不统一。
二是,智囊团大多反对大张旗鼓,建议一切从简。
《史记》里有记载: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意思是,你带着两个随从,去山顶磕个头就行了。
秦始皇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我一统江湖了,庆典肯定要搞个大的。原本还想领着智囊团这七十人一起爬泰山,看他们太迂腐,真把自己当个腕儿了,就把他们遣散了,各回各家吧,我自己搞……
结果?
秦始皇爬泰山时,遭遇了暴雨。
儒生们什么态度?
《史记》: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让你不听我们的。
遭报应了吧?
我在想,这算不算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
从这一回合来看,儒生们还是很有“骨气”的。皇帝请你来当智囊团,不应该皇帝想听什么咱说什么吗?咋能逆着来?
能有好果子吃吗?
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拜的是哪位神仙?玉皇大帝还是泰山奶奶?
都不是。
而是泰山神。
又称,东岳大帝。
传说东岳大帝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具体分管哪些业务?
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出生大权。
岱庙里供奉的就是东岳大帝,所以岱庙又叫东岳庙,东岳庙最初是皇帝们拜,后来是贵族们跟着拜,再后来?
分店开到了全国各地。
在《懂懂骑山东》里,我写过这么一段话,文庙是肯德基,武庙是麦当劳,东岳庙则是德克士,有皇帝们代言,自然迅速席卷全国。
封禅,其实是两件事。“封”是在泰山之巅加土并筑坛歌天之德。“禅”是在泰山脚下拓土筑坛以颂地之功。
祭地一般是在百多里外的梁父山。
为什么说刘备一开始就有帝王心?
给俩儿子起名,刘封、刘禅。
秦始皇登泰山走的什么线路?
阳面上,阴面下。
阳面就是最经典的登山路线,红门、中天门、南天门。
阴面,也就是泰山北线,又称秦御道。
阳面众多景点里,与秦始皇有关的,最有名的就是五大夫松,秦始皇避雨的那棵松树。“五大夫”是官职名,等于遮雨有功,封了爵位。
最初是一棵松。到唐朝时,陆贽在《禁中春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遂演义成五棵松树。
明万历年间,泰山遭遇两次特大雷雨和山洪,将松树毁坏冲走。
清雍正八年,雍正帝登临泰山,命人在原处补栽五棵松树。现存两棵,也300多岁了,继承了祖上的爵位,依然被称为“五大夫松”。
吴冠中有个作品叫《松魂》,其创作原型就是五大夫松,不过是抽象派作品。原始版本是写生版的,画了五棵松树,他实际看到的是两棵,脑补出了三棵。
我在网上搜到了这么一段:1980年,吴冠中慕五大夫松之名,赴山东泰山写生,见松只剩两棵,略欠想象中之气概。虽感失望,仍决意取之入画,当场写生,综合不同角度之景而画出五棵老松,凑成“五大夫”。此后,多番据稿重写,终悟“松”之灵魂精髓。
这种“失落”,我懂的。
就如同黄山上的迎客松,真见到了,不由的感叹,就这?!
泰山上为什么石刻多?
都怪秦始皇。
秦始皇开了两个头。
一是帝王到泰山上来封禅。
二是在泰山上留下石刻。
不过,秦朝时,不叫石刻,而叫刻石。
秦始皇是走到哪,石头刻到哪,旅途中共刻石七处,即“秦七刻石”,分别为“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现在能看到的有四块: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和会稽刻石。
泰山刻石是泰山山顶的一方摩崖石刻,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始皇刻辞》,刻于公元前219年,后半部分是《二世诏书》,刻于公元前209年,都是李斯撰写的。
前半部分叙述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申明法令,充分利用法律来保护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各项制度,要求臣民遵循法制,并告诫后代要坚持法家路线,永不改变;后半部分则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泰山刻石现在还有吗?
山上没了,岱庙里还有一块残石,仅存二世诏书10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
怎么破坏的?
导游的说法是: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及人为破坏等原因。
泰山石刻,属秦小篆,在书法史上,那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
有几个点:
第一、秦石七刻是秦小篆唯存的传世真迹。
第二、是“书同文”的具体体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所有的文字都叫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省结体,整齐笔画,为秦朝创办的统一文字。以后,这就是标准。
第三、秦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结,隶书是今文字的开端。
隶书是从汉朝开始的。
所以,隶书又叫汉隶。
那我们熟悉的楷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时期,开山鼻祖是钟繇。
楷书到唐朝达到巅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是楷书大家。
过去,我一直以为秦始皇跟山东交集不多,充其量是来泰山封过禅。去年我骑行山东才发现,山东底层文化是簇状分布的,济宁一带,孔子文化,淄博一带,齐国文化,而整个胶东地区呢?无处不在的秦始皇,如荣成、蓬莱、文登,名字都与秦始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