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老师是我表外甥的班主任。
老教师。
夫妻俩都是。
儿子在青岛读大学。
表姐就是农村妇女,有心送点东西给老师,但是没出过门,不懂这些规矩,所以就把东西送到我这里了,希望我能帮着送去,多跟老师聊聊,看看孩子有什么问题,让老师多给照顾着,该打打该骂骂。
苗老师,我也不熟。
同在一个系统,只能算是认识。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那种很板正的人,所谓的板正,就是打扮很得体,大部分时间都是正装……
很巧。
我去学校家属院时,正好在楼下遇到了苗老师,他正在晒被子,学校老师貌似有晒被子的习惯,广场上拉了不少铁丝。
反正,第一感觉怎么描述呢?
觉得这个被子跟苗老师的形象不是很搭。
这个被子有点像农村家庭的棉花被,当然不是很脏,只能说是有些年岁了,过去农村人家的被子真是一盖就是一辈子,盖上几年中间的棉花都聚成一团了,再去找人加工一下,你没看农村墙上都写着:加工被套,电话XXXX。
看来,苗老师也是农村出身。
苗老师家在五楼,没有电梯,爬了半天……
一推门,就是标准的农村家庭,嫂子的奶罩还挂沙发上,款式也有点老了,应该戴了多年,吊带边上都起毛了,原本应该是白色的吧?已经有点泛黄了。
喊我坐。
我就坐。
我看了看茶几,茶几下面乱七八糟的,螺丝刀、铅笔、扑克……
茶几上呢?
吃过饭还没来得及刷的碗,看来早上吃的面条?关键是那碗还缺了一点点口,碗是那种农村款式的。
就是我在整个家庭没有感受到半点“现代”,与他们俩的收入不符。
我问了问这房子是哪年买的?
说起来小20年了,当时花了1万8,现在能值20万。
说失望吧,也谈不上失望。
是我对他期望值太高,我觉得看他平时的打扮,家里应该是很现代很干净的,没想过是这个样子,有些反差而已,他们俩人的收入真不低,俩人一年怎么也要挣20万吧?何况当班主任,大大小小的礼物一年也不少收,我曾经问过某个实验班的班主任的娃,过年收了多少压岁钱?说是2万多。
当然,苗老师家的凌乱不是个例。
我姐家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把这个现象都归类为了农二代,就是刚开始进城,进入了一个转化期,但是因为收入有限,思维受限,一切以过日子、攒钱为出发点,所以即便身份不错,依然是农村活法。
不可能谈生活品味!
对于表外甥的问题,我不大关心,我只是把礼物给送到就可以了,可是苗老师很关心,跟机关枪似的跟我说了一通,让注意这,注意那,还说这孩子有早恋的行为……
我一直点头,说,是。
送下后,我给表姐打了个电话,说把东西送下了,老师说很感谢,把孩子也夸了半天,说孩子很听话,有前途,好好努力,考个二本没问题。
表姐表示感谢。
回家路上,我在想一个问题,其实农村习惯还没啥危害,你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在生活而已,国家提倡少吃盐,你顿顿吃咸菜,也没啥,你喜欢就行了。
但是,农村思维才是最可怕的。
会让你在自己的阶层里转圈圈,也就是我之前写的宿命说,住持说什么是宿命?宿命就是人被卷在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漩涡里,转啊转啊转啊,越转越出不来。
我记得我刚开始做定投时,一直都是亏的。
亏了应该有大半年吧,从2018年7月份一直到2019年1月份,都是亏的,到了2019年2月份,开始赚了,成了正利润5万元。
我姐给我打电话,意思是你终于赚钱了,快取出来,5万就行了。
我爹也是这个观点。
意思是炒股就是赌博,你咋能玩这个呢?咱这日子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可别沾上赌博……
都劝我退。
我满口答应,但是没退。
我有自己的逻辑,他们没有,他们只有恐惧,那时小师妹和小博士都找到了我,问我理财的事,我的观点是炒股是没有前途的,若是想稳定,就投基金,选个靠谱的基金经理,抱长线,所谓的长线就是十年八年,肯定会有很不错的收益,我推荐她们俩买兴全合宜,当时一股不到8毛钱。(现在接近1块2了)
小博士买了30万,这30万是当时她下嫁县城给的安家费,她用不着,我当时跟她这么讲的,若是持有一年以上,赔了,赔多少我补给你,但是有个前提,你不能乱动。
她答应。
如今这30万已经变成了40多万了。
小师妹兼职做微商,瞧不上这么低的收益率,所以她没有进入,但是因为她去开户,从而被骗子通过微信精准营销了,带她炒了什么期货还是什么玩意,不仅仅没赚到钱,反而赔进去了20多万,我一直问她,为什么你不问问我?她说,我知道问你你肯定会反对的……
被杀猪盘给杀了。
杀了以后情绪很不稳定,见了谁都想发火,光拉黑我不下10次了。
你贪婪,就有人等着你。
我姐也有30万,我能否让她买?
不能!
哪怕我摁着她,让她买上。
要么,一跌她就卖了;要么,她手舞足蹈,偷着加码,最终把整个家底都搭进去了。
就是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
99%的人,都是潜在的赌徒,是股市子弹的主力输送军,只有能做到反赌性布局的人,才能算得上投资者,投资者也在赌,但是赌的是大概率,这个大概率既有基本面的,又有人性的。
小博士为什么适合?
第一、她什么都不懂。
第二、她相信我,绝对信任。
第三、她出身不错,没觉得这些钱多大。
昨天,莫名其妙的流行立扫帚,一刷朋友圈,全是,其实呢,等于每个人开了一个窗口,让别人窥探到了你的家,你的生活。
不用看别的,看地板缝就知道你生活处于什么阶段。
一提品质生活。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要有钱!
是的,要有钱,其实县城有钱人也不少,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过出高品质呢?
原因就是。
习惯落后、思维落后!
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审美都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我们只在父母家生活过,在学校生活过,我们很少去朋友家,不知道美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洗碗机、烘干机,我们都没见过,你让我们怎么有意识去买?
你说那种不用擦屁股的马桶,我们都没坐过,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呢?
每个人都是闭塞的。
有次听课,有学员问了老师一个问题,穷人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老师说,就是什么都追求性价比,也就是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的那句,咱不要那个,那个太贵了。
当时,我作为旁听者,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牵强,但是事后仔细想了想,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例如村里人让我帮着选房,我给选的他们最终都没买,同样的价格在我们小区只能买80平,在别的小区能买130平,最终都选了那130平,我跟他讲物业,讲管理,讲升值,没用。
不用说别人,我亲姐就是例子,我帮她把钥匙都拿来了,最终退掉了,当时是房价比较低迷的阶段,买方市场,挑肥拣瘦,这一套没看中,那一套没看上,突然房价一涨呢?手忙脚乱去追涨了,多花了50万,现在被套得死死的,房子也没交,房价又跌了。
我能否替她做主?
若是弟弟,我就替他做主了。
姐姐不行。
因为姐姐家的一家之主是姐夫。
小舅子就是小舅子。
之前我写过一句话,什么是品味?
让最好的享受,成为习惯!
你只有体验了,才更懂生活,坐过头等舱你就不愿意坐经济舱了,你耳濡目染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包括候机室里的装修,杯子、盘子,包括服务人员的穿衣打扮,这都是在训练你的审美。
我们很容易进入惯性,也就是惰性,活着活着,就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了,我父亲年年偷暖气里的水,我每次去了都批评,甚至我主动告发了他,让物业去训他,但是物业不好意思的。
今年过年,我去父母家玩。
我爹说,今年,暖气里的水一次都没放。
我说,挺好的,你想用热水,用就是了,水呀,电呀,都绑定着我的支付宝,你们不用考虑什么节约之类的,电视你就是天天开着也没啥。
他说,你娘不让。
不管干什么,都是以节约为主,茶几上有个单子,一双棉鞋,29块钱,我还发过朋友圈,我娘去超市买的。
在这之前,我刚给了他们2万元现金,让他们买点东西过年的。
我叮嘱过,买东西,以喜欢为标准。
不要考虑价格。
但是,他们很难迈过这个槛……
财富值上,可能真如我爹所说,他觉得一百万不算什么大钱,这应该是他真心话,毕竟他也见过,经历过,但是在消费上,依然是最穷的思维模式。
总是想攒。
你攒了干什么?
我又不稀罕你那两毛钱,你咋总盼着我落魄?是觉得等我完蛋了的时候,救我的?
你考虑多了。
我完蛋的时候,不需要钱了。
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冰箱里有不少菜,有新鲜的,有要烂的,请问,先吃最新鲜的还是先吃要烂的?
多数选了新鲜的。
老师说,这就是问卷调查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选了先吃要烂的,从而一直都吃要烂的,这也是穷人思维,那么如何转化思维呢?主动止损,把要烂的扔掉,那么就可以一直吃新鲜的。
这个简单不?
听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太难了。
我父母家的东西,不烂不吃。
赵德发老师跟我讲过一点,在小城市生活有好处,就是更加的市井,看待人看待事更加的立体,对成为作家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容易被同化,要时不时的跳出地理限制看待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也融入了这种格局?
也就是说,我们要动不动的展望一下未来。
我们的生活品质能否提升一下?
例如车子是不是可以选个更好的?房子是不是可以选个更大的?床是不是可以选个更舒服的?马桶是不是可以选个高科技的?浴池是不是可以选个带按摩的?沙发是不是可以选个软软的?洗衣机是不是可以选个西门子的?厨房是不是要选个开放式的?家里是不是应该有个阿姨?是不是要请个司机?办公室是不是要有个秘书?自己的身材是不是可以更好?要不要学学穿衣打扮?要不要制定一下年度旅行计划?
媳妇是不是可以换个更好的?
你要想一想,就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特别是有空的时候,去逛逛那些别墅样板房,感叹一下,这才是叫家。
你要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要有这个向上的心。
而不是生活在惯性里,算了,这样就挺好的……
艰苦朴素这四个字,其实是有毒的,使我们进入了怪圈,例如很多人买股票怎么买?
哪个便宜买哪个。
这其实是内心的选择投射。
实际上呢?
哪个贵买哪个才是对的,你觉得茅台贵,一股200多块钱了,天价了,而有的股票呢?一股才1块钱,你是这么幻想的,茅台有可能从200元跌到100元,那就腰斩了,若是1块钱的股票涨到50元呢?就翻了50倍。
结果呢?
茅台从200元到了1200元。
而你那1块钱成了5毛钱。
转过这个弯,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也是个急转弯,整个人会上一个档次,包括打球也是如此,平时大家打的球是65元一筒,一个球能用个两三局,我去深圳发现大家要么用红超,要么用尤尼克斯,整个球的稳定性、耐打程度都要高于我们平时用的65元的,于是我也改用了尤尼克斯,一个尤尼克斯的能顶两个65元的,那你想想,为什么不用尤尼克斯的呢?
打着感觉更好,要算成本跟65元的差不多。
大家为什么转不过这个弯?
感觉尤尼克斯的贵,100多一筒。
这个是一个怪圈。
有点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是因为有钱了才这样选择,还是因为这样选择了才有钱?
没有定论。
还有一点,品味是相对的,是个比较级,你不能总拿自己跟迪拜土豪比,拿自己跟英国王室比,那也是不合适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你在农村生活,别人家里比较脏乱,你家比较干净,这就是品味,别人听《爱情买卖》,你听《梁祝》这也是品味,你若是非在家里听什么《月光鸣奏曲》也没必要,毕竟咱达不到那个欣赏水平。
就是说,咱不仅仅要知道好,还要知道好在哪。
这才叫品味。
审美对应的是什么?
审丑。
审美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生活阅历,例如我与我爹去选地板砖,我们俩肯定会选截然不同的砖,我自认为我比我爹的审美要高几个级别,我学的比他多,见的比他多。
这两年,审丑越来越流行了,例如抖音上,那些农村的,邋遢的,甚至邋遢到极致的都能成网红,例如说“卧槽,无情”的那个二哥,一个连生存都很困难的人,一夜间火了,牙也掉的差不多了,焦黄的仿佛从来没刷过,只要一出镜几乎就是喝醉的状态。
人类天生厌丑,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个群体去审丑呢?
因为,审美把中上层已经定义完了。
既然无法在这个面上竞争,那就去对立,从而对审美标准进行反叛、挑衅,我就是故意恶心你。
所以,进步是三方面的。
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二、不断地赚钱。
三、不断地改善生活品质。
单一的进步不是真的进步,我写的苗老师不是个例,应该说代表了广大基层的生活常态,就是有了铁饭碗的新农村生活,知识有了,收入有了,但是生活品质还没有大的提升,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你看看大家晒的那家宴……
咱虽然对这些场景很熟悉,从小就这样过来的。
但是看到,依然会问一句:这能吃吗?!
所以,又回到了那个故事,上海姑娘跟着农村小伙回老家过年,因为年夜饭分了手,当年公众号特别喜欢写类似的题材。
大家对上海姑娘一片骂声。
若是这个姑娘从小是白富美,她压根不可能跟农村小伙牵手,不是小伙是否优秀的问题,日常习惯就是冲突的,一个用袖子擦鼻涕的青年是不可能获取白富美的青睐的。
若是小伙子的确优秀,例如未来的大BOSS,就是个人中龙凤,那么他选的这个上海姑娘即便真的是白富美,也会容忍这些,不可能愤愤离场,别说还是饭菜了,有的东西很难闻,姑娘们不是也吃得一包劲吗?例如那个绍兴臭豆腐。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家姑娘,你愿意让她嫁给一个农村长大的小伙吗?一星期不洗澡,内裤穿了正面穿反面。
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写这些呢?
是老徐要给儿子买车,买个20万左右的SUV,问我。
我说,根据销量排行榜买,就是最合适的。
他说,是想让你给推荐个,觉得你懂,十年八年不用换的。
我说,我真不懂,我的建议就是根据销量排行榜,50万以下的车子,都谈不上个性,也谈不上什么情怀,咱就来点最实际的,根据市场来决定,什么好卖说明什么保值。
他说,假如你自己买。
我说,家用的话,我不会买SUV,若是买SUV是为了玩,我会买吉姆尼,但是肯定不适合你娃。
从我姐买房那事起,我就开启了新的模式。
就是一问三不知。
不选择,不推荐,不表态。
问我什么意见?
我没意见。
你看那些房产大V,都在科普什么样的房子好,那为什么烂房子也卖了?
两个原因。
第一、每个人的审美不同。
第二、每个人的条件不同。
我农村娃,还供着弟弟妹妹上学,我能花10万元买个阁楼结婚就不错了,你跟我谈什么顶楼不好?太晒?漏雨?
我能不知道吗?
车子为什么那么多品牌?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定客户,若是某个品牌或型号能满足所有人,那么也就不存在多样化的问题了,苹果手机曾经差点实现这一点,后来不是还是出现了华为与三星?
每个人选择自己当下认为对的,就可以。
我只是觉得,有一点,老徐在传递,就是要勤俭节约,例如十年不换车,认为这是一种美德。
有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
也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不换个方式呢?让他自己给自己画饼,例如两年一换车,这些换车频繁的青年,在我们眼里都是不正干的,却往往又是最出色的。
这又该怎么解释?
说明什么?
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错误的。
若是对的,为什么成功的不是我们?!
这几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差距,我去年加入了一个新的车友会,包括我买猛禽也是跟他们一起团购的,每个人都有三辆以上越野车,最差的车型应该就是路虎发现4,大家最初就是发现4车友。
啥?
路虎发现4不是比大猛禽还贵吗?
是的!
但是,性能不是一个量级的。
大猛禽的性能是跟大G对标的,甚至比大G更可靠,包括我们车友里也有开大G的,后来也都一起参加了猛禽团购。
在这次武汉疫情问题上,整个车友会没人提捐款的事。
貌似大家都过了那个新鲜劲了。
只是有车友转发了几个视频,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社区不是封了吗?然后就跟小区里几个朋友一起,你捐土豆我捐大米,然后挨家挨户送的,真跟雷锋似的,不留姓名,后来物业公司给做了一个短视频。
我那个车友捐了1万斤大米。
这种,很暖心。
暖邻居们的心,让人觉得整个小区特别有凝聚力。
除此之外,就是天天研究改装车的事,包括我们把改装店的老板也拉进了群里,要定向改装,为过些日子穿越无人区准备的,这里面我算最穷的,他们怕我不舍得,提出要送我改装,要额外加上170升的副油箱,就是每个车可以自身携带300升,当然真去改装我也不需要赞助,万多块钱,无所谓的。
另外,就是研究地图、攻略,招募队员,普遍觉得缺个会摄影的,每次咱出去都玩的这么嗨,结果咱没火,人家那些玩的级别更低的呢?在抖音上火了。
当然,我们各自的粉丝也都不少。
特别是女粉。
我们里面粉丝最多的不是我,我才1万左右,他们有500万的,我发个洗车的视频都有一群妹子加,有问我车牌怎么办的,有问我车在哪买的,还有妹子问我网恋不?我都怀疑是不是职业的酒托?
还有呢?
就是偶尔我们会偷着去河里浪一圈,在群上约好,彼此谁都不带人,去溜达一圈然后各自回家,毕竟是敏感时期,一般都是一群人叮嘱我:懂懂,你千万别发,你发了就把我们卖了。
我就朝天保证,不发。
都憋坏了,在群上感叹,妈呀,什么时候能出门啊?
男人事业上有魅力了,家庭普遍都很和谐,我们偶尔还会几家聚一聚,女人跟女人,男人跟男人,相处的很好,除了我,貌似都很能生,一生就是三四个。
另外,都是原配。
昨天,一个车友突然找我,谈到了一点,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为社会做点贡献吧,咱在县里上条口罩生产线,优势有两点:
第一、整个疫情应该还会持续几个月,口罩缺口依然庞大。
第二、目前正好处于绿色通道期,各类审批都是绿灯,甚至有的口罩厂的无菌车间还没有开始建设,证都已经拿到了,有新闻作为证明,广西一个贫困县。
一条线年前是20万,现在是60万。
每天可以产8万只口罩,成本3毛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来看,3块钱是可以卖上的……
他不是在分析可行性,而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大年初二就开始搞,刚搞的差不多,他是想两手准备,就是上三条线。
捐一条线,留两条线。
捐的这条线呢,是需要找个合适的部门接手,例如生产了先供本地使用,给不给加工费都可以,但是依托这个为基础,第一时间拿到合法手续,并且逐级升级,从民用手续到医用手续。
多久可以回本呢?
只要有手续,十天就可以。
是希望我去操作这个事,由我去找BOSS们谈,那我就当正事去谈了,BOSS们也是几派意见,有的认为,口罩价涨了那么原材料也跟着涨,不可能依然有如此好的利润空间,还有就是事后肯定是过饱和产业,还有一类BOSS认为没必要这么操作,不如闷声做,就赚这一波,查到的时候计算违法成本,若是你非要用合作的模式?那么结果就是一切都是赊着。
整个事,真是让我惊呆了。
我看似是很聪明的,但是很多事都是只想想,而他们呢?则在第一时间行动了,哪怕现在什么都不干,光把设备一倒手,也有120万的利润空间,有的是要的,排队抢……
若是解决不了合法性,肯定就会选择卖设备。
因为大家都把合法排在第一位。
真正想进军的是什么?以口罩为切入点,进军医疗生产资质,从而做洗手液,这次风波后,勤洗手会成为一个全民习惯,洗手液会有一波机会,人们会迷信什么洗手液?
医疗级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他们会送,把机会送给你,把大饼一起分享,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总能看到新的风口。
后记,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三家口罩生产企业,就是本地的,两家已荒废,使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讲的那句话,山东是口罩生产大省,口罩是过剩产业,日产量达到2000万个,这些企业能持续活着的都已经是很牛B的了。例如我们参观的这三家,要么是临时复工的,死马当活马医的,要么是设备被银行查封了,还有一个是昨天刚被人把设备买走了。
我们是想租赁手续,不想要设备,三家法人两家联系不上,都在老赖黑名单里,参观完以后,我们几人得出了同一结论:赚钱这个事,还是靠命!
若是活到今天呢?可能一个春节就顶过去几年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特别说明:
A、文章非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
B、文章为有偿阅读,单篇1元,包年200元,可日付可年付。
老教师。
夫妻俩都是。
儿子在青岛读大学。
表姐就是农村妇女,有心送点东西给老师,但是没出过门,不懂这些规矩,所以就把东西送到我这里了,希望我能帮着送去,多跟老师聊聊,看看孩子有什么问题,让老师多给照顾着,该打打该骂骂。
苗老师,我也不熟。
同在一个系统,只能算是认识。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那种很板正的人,所谓的板正,就是打扮很得体,大部分时间都是正装……
很巧。
我去学校家属院时,正好在楼下遇到了苗老师,他正在晒被子,学校老师貌似有晒被子的习惯,广场上拉了不少铁丝。
反正,第一感觉怎么描述呢?
觉得这个被子跟苗老师的形象不是很搭。
这个被子有点像农村家庭的棉花被,当然不是很脏,只能说是有些年岁了,过去农村人家的被子真是一盖就是一辈子,盖上几年中间的棉花都聚成一团了,再去找人加工一下,你没看农村墙上都写着:加工被套,电话XXXX。
看来,苗老师也是农村出身。
苗老师家在五楼,没有电梯,爬了半天……
一推门,就是标准的农村家庭,嫂子的奶罩还挂沙发上,款式也有点老了,应该戴了多年,吊带边上都起毛了,原本应该是白色的吧?已经有点泛黄了。
喊我坐。
我就坐。
我看了看茶几,茶几下面乱七八糟的,螺丝刀、铅笔、扑克……
茶几上呢?
吃过饭还没来得及刷的碗,看来早上吃的面条?关键是那碗还缺了一点点口,碗是那种农村款式的。
就是我在整个家庭没有感受到半点“现代”,与他们俩的收入不符。
我问了问这房子是哪年买的?
说起来小20年了,当时花了1万8,现在能值20万。
说失望吧,也谈不上失望。
是我对他期望值太高,我觉得看他平时的打扮,家里应该是很现代很干净的,没想过是这个样子,有些反差而已,他们俩人的收入真不低,俩人一年怎么也要挣20万吧?何况当班主任,大大小小的礼物一年也不少收,我曾经问过某个实验班的班主任的娃,过年收了多少压岁钱?说是2万多。
当然,苗老师家的凌乱不是个例。
我姐家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把这个现象都归类为了农二代,就是刚开始进城,进入了一个转化期,但是因为收入有限,思维受限,一切以过日子、攒钱为出发点,所以即便身份不错,依然是农村活法。
不可能谈生活品味!
对于表外甥的问题,我不大关心,我只是把礼物给送到就可以了,可是苗老师很关心,跟机关枪似的跟我说了一通,让注意这,注意那,还说这孩子有早恋的行为……
我一直点头,说,是。
送下后,我给表姐打了个电话,说把东西送下了,老师说很感谢,把孩子也夸了半天,说孩子很听话,有前途,好好努力,考个二本没问题。
表姐表示感谢。
回家路上,我在想一个问题,其实农村习惯还没啥危害,你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在生活而已,国家提倡少吃盐,你顿顿吃咸菜,也没啥,你喜欢就行了。
但是,农村思维才是最可怕的。
会让你在自己的阶层里转圈圈,也就是我之前写的宿命说,住持说什么是宿命?宿命就是人被卷在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漩涡里,转啊转啊转啊,越转越出不来。
我记得我刚开始做定投时,一直都是亏的。
亏了应该有大半年吧,从2018年7月份一直到2019年1月份,都是亏的,到了2019年2月份,开始赚了,成了正利润5万元。
我姐给我打电话,意思是你终于赚钱了,快取出来,5万就行了。
我爹也是这个观点。
意思是炒股就是赌博,你咋能玩这个呢?咱这日子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可别沾上赌博……
都劝我退。
我满口答应,但是没退。
我有自己的逻辑,他们没有,他们只有恐惧,那时小师妹和小博士都找到了我,问我理财的事,我的观点是炒股是没有前途的,若是想稳定,就投基金,选个靠谱的基金经理,抱长线,所谓的长线就是十年八年,肯定会有很不错的收益,我推荐她们俩买兴全合宜,当时一股不到8毛钱。(现在接近1块2了)
小博士买了30万,这30万是当时她下嫁县城给的安家费,她用不着,我当时跟她这么讲的,若是持有一年以上,赔了,赔多少我补给你,但是有个前提,你不能乱动。
她答应。
如今这30万已经变成了40多万了。
小师妹兼职做微商,瞧不上这么低的收益率,所以她没有进入,但是因为她去开户,从而被骗子通过微信精准营销了,带她炒了什么期货还是什么玩意,不仅仅没赚到钱,反而赔进去了20多万,我一直问她,为什么你不问问我?她说,我知道问你你肯定会反对的……
被杀猪盘给杀了。
杀了以后情绪很不稳定,见了谁都想发火,光拉黑我不下10次了。
你贪婪,就有人等着你。
我姐也有30万,我能否让她买?
不能!
哪怕我摁着她,让她买上。
要么,一跌她就卖了;要么,她手舞足蹈,偷着加码,最终把整个家底都搭进去了。
就是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
99%的人,都是潜在的赌徒,是股市子弹的主力输送军,只有能做到反赌性布局的人,才能算得上投资者,投资者也在赌,但是赌的是大概率,这个大概率既有基本面的,又有人性的。
小博士为什么适合?
第一、她什么都不懂。
第二、她相信我,绝对信任。
第三、她出身不错,没觉得这些钱多大。
昨天,莫名其妙的流行立扫帚,一刷朋友圈,全是,其实呢,等于每个人开了一个窗口,让别人窥探到了你的家,你的生活。
不用看别的,看地板缝就知道你生活处于什么阶段。
一提品质生活。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要有钱!
是的,要有钱,其实县城有钱人也不少,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能过出高品质呢?
原因就是。
习惯落后、思维落后!
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审美都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我们只在父母家生活过,在学校生活过,我们很少去朋友家,不知道美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洗碗机、烘干机,我们都没见过,你让我们怎么有意识去买?
你说那种不用擦屁股的马桶,我们都没坐过,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呢?
每个人都是闭塞的。
有次听课,有学员问了老师一个问题,穷人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老师说,就是什么都追求性价比,也就是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的那句,咱不要那个,那个太贵了。
当时,我作为旁听者,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牵强,但是事后仔细想了想,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例如村里人让我帮着选房,我给选的他们最终都没买,同样的价格在我们小区只能买80平,在别的小区能买130平,最终都选了那130平,我跟他讲物业,讲管理,讲升值,没用。
不用说别人,我亲姐就是例子,我帮她把钥匙都拿来了,最终退掉了,当时是房价比较低迷的阶段,买方市场,挑肥拣瘦,这一套没看中,那一套没看上,突然房价一涨呢?手忙脚乱去追涨了,多花了50万,现在被套得死死的,房子也没交,房价又跌了。
我能否替她做主?
若是弟弟,我就替他做主了。
姐姐不行。
因为姐姐家的一家之主是姐夫。
小舅子就是小舅子。
之前我写过一句话,什么是品味?
让最好的享受,成为习惯!
你只有体验了,才更懂生活,坐过头等舱你就不愿意坐经济舱了,你耳濡目染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包括候机室里的装修,杯子、盘子,包括服务人员的穿衣打扮,这都是在训练你的审美。
我们很容易进入惯性,也就是惰性,活着活着,就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了,我父亲年年偷暖气里的水,我每次去了都批评,甚至我主动告发了他,让物业去训他,但是物业不好意思的。
今年过年,我去父母家玩。
我爹说,今年,暖气里的水一次都没放。
我说,挺好的,你想用热水,用就是了,水呀,电呀,都绑定着我的支付宝,你们不用考虑什么节约之类的,电视你就是天天开着也没啥。
他说,你娘不让。
不管干什么,都是以节约为主,茶几上有个单子,一双棉鞋,29块钱,我还发过朋友圈,我娘去超市买的。
在这之前,我刚给了他们2万元现金,让他们买点东西过年的。
我叮嘱过,买东西,以喜欢为标准。
不要考虑价格。
但是,他们很难迈过这个槛……
财富值上,可能真如我爹所说,他觉得一百万不算什么大钱,这应该是他真心话,毕竟他也见过,经历过,但是在消费上,依然是最穷的思维模式。
总是想攒。
你攒了干什么?
我又不稀罕你那两毛钱,你咋总盼着我落魄?是觉得等我完蛋了的时候,救我的?
你考虑多了。
我完蛋的时候,不需要钱了。
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冰箱里有不少菜,有新鲜的,有要烂的,请问,先吃最新鲜的还是先吃要烂的?
多数选了新鲜的。
老师说,这就是问卷调查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选了先吃要烂的,从而一直都吃要烂的,这也是穷人思维,那么如何转化思维呢?主动止损,把要烂的扔掉,那么就可以一直吃新鲜的。
这个简单不?
听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太难了。
我父母家的东西,不烂不吃。
赵德发老师跟我讲过一点,在小城市生活有好处,就是更加的市井,看待人看待事更加的立体,对成为作家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容易被同化,要时不时的跳出地理限制看待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也融入了这种格局?
也就是说,我们要动不动的展望一下未来。
我们的生活品质能否提升一下?
例如车子是不是可以选个更好的?房子是不是可以选个更大的?床是不是可以选个更舒服的?马桶是不是可以选个高科技的?浴池是不是可以选个带按摩的?沙发是不是可以选个软软的?洗衣机是不是可以选个西门子的?厨房是不是要选个开放式的?家里是不是应该有个阿姨?是不是要请个司机?办公室是不是要有个秘书?自己的身材是不是可以更好?要不要学学穿衣打扮?要不要制定一下年度旅行计划?
媳妇是不是可以换个更好的?
你要想一想,就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特别是有空的时候,去逛逛那些别墅样板房,感叹一下,这才是叫家。
你要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要有这个向上的心。
而不是生活在惯性里,算了,这样就挺好的……
艰苦朴素这四个字,其实是有毒的,使我们进入了怪圈,例如很多人买股票怎么买?
哪个便宜买哪个。
这其实是内心的选择投射。
实际上呢?
哪个贵买哪个才是对的,你觉得茅台贵,一股200多块钱了,天价了,而有的股票呢?一股才1块钱,你是这么幻想的,茅台有可能从200元跌到100元,那就腰斩了,若是1块钱的股票涨到50元呢?就翻了50倍。
结果呢?
茅台从200元到了1200元。
而你那1块钱成了5毛钱。
转过这个弯,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也是个急转弯,整个人会上一个档次,包括打球也是如此,平时大家打的球是65元一筒,一个球能用个两三局,我去深圳发现大家要么用红超,要么用尤尼克斯,整个球的稳定性、耐打程度都要高于我们平时用的65元的,于是我也改用了尤尼克斯,一个尤尼克斯的能顶两个65元的,那你想想,为什么不用尤尼克斯的呢?
打着感觉更好,要算成本跟65元的差不多。
大家为什么转不过这个弯?
感觉尤尼克斯的贵,100多一筒。
这个是一个怪圈。
有点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是因为有钱了才这样选择,还是因为这样选择了才有钱?
没有定论。
还有一点,品味是相对的,是个比较级,你不能总拿自己跟迪拜土豪比,拿自己跟英国王室比,那也是不合适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你在农村生活,别人家里比较脏乱,你家比较干净,这就是品味,别人听《爱情买卖》,你听《梁祝》这也是品味,你若是非在家里听什么《月光鸣奏曲》也没必要,毕竟咱达不到那个欣赏水平。
就是说,咱不仅仅要知道好,还要知道好在哪。
这才叫品味。
审美对应的是什么?
审丑。
审美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生活阅历,例如我与我爹去选地板砖,我们俩肯定会选截然不同的砖,我自认为我比我爹的审美要高几个级别,我学的比他多,见的比他多。
这两年,审丑越来越流行了,例如抖音上,那些农村的,邋遢的,甚至邋遢到极致的都能成网红,例如说“卧槽,无情”的那个二哥,一个连生存都很困难的人,一夜间火了,牙也掉的差不多了,焦黄的仿佛从来没刷过,只要一出镜几乎就是喝醉的状态。
人类天生厌丑,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个群体去审丑呢?
因为,审美把中上层已经定义完了。
既然无法在这个面上竞争,那就去对立,从而对审美标准进行反叛、挑衅,我就是故意恶心你。
所以,进步是三方面的。
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二、不断地赚钱。
三、不断地改善生活品质。
单一的进步不是真的进步,我写的苗老师不是个例,应该说代表了广大基层的生活常态,就是有了铁饭碗的新农村生活,知识有了,收入有了,但是生活品质还没有大的提升,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你看看大家晒的那家宴……
咱虽然对这些场景很熟悉,从小就这样过来的。
但是看到,依然会问一句:这能吃吗?!
所以,又回到了那个故事,上海姑娘跟着农村小伙回老家过年,因为年夜饭分了手,当年公众号特别喜欢写类似的题材。
大家对上海姑娘一片骂声。
若是这个姑娘从小是白富美,她压根不可能跟农村小伙牵手,不是小伙是否优秀的问题,日常习惯就是冲突的,一个用袖子擦鼻涕的青年是不可能获取白富美的青睐的。
若是小伙子的确优秀,例如未来的大BOSS,就是个人中龙凤,那么他选的这个上海姑娘即便真的是白富美,也会容忍这些,不可能愤愤离场,别说还是饭菜了,有的东西很难闻,姑娘们不是也吃得一包劲吗?例如那个绍兴臭豆腐。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家姑娘,你愿意让她嫁给一个农村长大的小伙吗?一星期不洗澡,内裤穿了正面穿反面。
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写这些呢?
是老徐要给儿子买车,买个20万左右的SUV,问我。
我说,根据销量排行榜买,就是最合适的。
他说,是想让你给推荐个,觉得你懂,十年八年不用换的。
我说,我真不懂,我的建议就是根据销量排行榜,50万以下的车子,都谈不上个性,也谈不上什么情怀,咱就来点最实际的,根据市场来决定,什么好卖说明什么保值。
他说,假如你自己买。
我说,家用的话,我不会买SUV,若是买SUV是为了玩,我会买吉姆尼,但是肯定不适合你娃。
从我姐买房那事起,我就开启了新的模式。
就是一问三不知。
不选择,不推荐,不表态。
问我什么意见?
我没意见。
你看那些房产大V,都在科普什么样的房子好,那为什么烂房子也卖了?
两个原因。
第一、每个人的审美不同。
第二、每个人的条件不同。
我农村娃,还供着弟弟妹妹上学,我能花10万元买个阁楼结婚就不错了,你跟我谈什么顶楼不好?太晒?漏雨?
我能不知道吗?
车子为什么那么多品牌?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特定客户,若是某个品牌或型号能满足所有人,那么也就不存在多样化的问题了,苹果手机曾经差点实现这一点,后来不是还是出现了华为与三星?
每个人选择自己当下认为对的,就可以。
我只是觉得,有一点,老徐在传递,就是要勤俭节约,例如十年不换车,认为这是一种美德。
有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
也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不换个方式呢?让他自己给自己画饼,例如两年一换车,这些换车频繁的青年,在我们眼里都是不正干的,却往往又是最出色的。
这又该怎么解释?
说明什么?
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错误的。
若是对的,为什么成功的不是我们?!
这几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差距,我去年加入了一个新的车友会,包括我买猛禽也是跟他们一起团购的,每个人都有三辆以上越野车,最差的车型应该就是路虎发现4,大家最初就是发现4车友。
啥?
路虎发现4不是比大猛禽还贵吗?
是的!
但是,性能不是一个量级的。
大猛禽的性能是跟大G对标的,甚至比大G更可靠,包括我们车友里也有开大G的,后来也都一起参加了猛禽团购。
在这次武汉疫情问题上,整个车友会没人提捐款的事。
貌似大家都过了那个新鲜劲了。
只是有车友转发了几个视频,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社区不是封了吗?然后就跟小区里几个朋友一起,你捐土豆我捐大米,然后挨家挨户送的,真跟雷锋似的,不留姓名,后来物业公司给做了一个短视频。
我那个车友捐了1万斤大米。
这种,很暖心。
暖邻居们的心,让人觉得整个小区特别有凝聚力。
除此之外,就是天天研究改装车的事,包括我们把改装店的老板也拉进了群里,要定向改装,为过些日子穿越无人区准备的,这里面我算最穷的,他们怕我不舍得,提出要送我改装,要额外加上170升的副油箱,就是每个车可以自身携带300升,当然真去改装我也不需要赞助,万多块钱,无所谓的。
另外,就是研究地图、攻略,招募队员,普遍觉得缺个会摄影的,每次咱出去都玩的这么嗨,结果咱没火,人家那些玩的级别更低的呢?在抖音上火了。
当然,我们各自的粉丝也都不少。
特别是女粉。
我们里面粉丝最多的不是我,我才1万左右,他们有500万的,我发个洗车的视频都有一群妹子加,有问我车牌怎么办的,有问我车在哪买的,还有妹子问我网恋不?我都怀疑是不是职业的酒托?
还有呢?
就是偶尔我们会偷着去河里浪一圈,在群上约好,彼此谁都不带人,去溜达一圈然后各自回家,毕竟是敏感时期,一般都是一群人叮嘱我:懂懂,你千万别发,你发了就把我们卖了。
我就朝天保证,不发。
都憋坏了,在群上感叹,妈呀,什么时候能出门啊?
男人事业上有魅力了,家庭普遍都很和谐,我们偶尔还会几家聚一聚,女人跟女人,男人跟男人,相处的很好,除了我,貌似都很能生,一生就是三四个。
另外,都是原配。
昨天,一个车友突然找我,谈到了一点,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为社会做点贡献吧,咱在县里上条口罩生产线,优势有两点:
第一、整个疫情应该还会持续几个月,口罩缺口依然庞大。
第二、目前正好处于绿色通道期,各类审批都是绿灯,甚至有的口罩厂的无菌车间还没有开始建设,证都已经拿到了,有新闻作为证明,广西一个贫困县。
一条线年前是20万,现在是60万。
每天可以产8万只口罩,成本3毛左右,按照目前的市场来看,3块钱是可以卖上的……
他不是在分析可行性,而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大年初二就开始搞,刚搞的差不多,他是想两手准备,就是上三条线。
捐一条线,留两条线。
捐的这条线呢,是需要找个合适的部门接手,例如生产了先供本地使用,给不给加工费都可以,但是依托这个为基础,第一时间拿到合法手续,并且逐级升级,从民用手续到医用手续。
多久可以回本呢?
只要有手续,十天就可以。
是希望我去操作这个事,由我去找BOSS们谈,那我就当正事去谈了,BOSS们也是几派意见,有的认为,口罩价涨了那么原材料也跟着涨,不可能依然有如此好的利润空间,还有就是事后肯定是过饱和产业,还有一类BOSS认为没必要这么操作,不如闷声做,就赚这一波,查到的时候计算违法成本,若是你非要用合作的模式?那么结果就是一切都是赊着。
整个事,真是让我惊呆了。
我看似是很聪明的,但是很多事都是只想想,而他们呢?则在第一时间行动了,哪怕现在什么都不干,光把设备一倒手,也有120万的利润空间,有的是要的,排队抢……
若是解决不了合法性,肯定就会选择卖设备。
因为大家都把合法排在第一位。
真正想进军的是什么?以口罩为切入点,进军医疗生产资质,从而做洗手液,这次风波后,勤洗手会成为一个全民习惯,洗手液会有一波机会,人们会迷信什么洗手液?
医疗级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他们会送,把机会送给你,把大饼一起分享,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总能看到新的风口。
后记,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三家口罩生产企业,就是本地的,两家已荒废,使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讲的那句话,山东是口罩生产大省,口罩是过剩产业,日产量达到2000万个,这些企业能持续活着的都已经是很牛B的了。例如我们参观的这三家,要么是临时复工的,死马当活马医的,要么是设备被银行查封了,还有一个是昨天刚被人把设备买走了。
我们是想租赁手续,不想要设备,三家法人两家联系不上,都在老赖黑名单里,参观完以后,我们几人得出了同一结论:赚钱这个事,还是靠命!
若是活到今天呢?可能一个春节就顶过去几年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特别说明:
A、文章非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
B、文章为有偿阅读,单篇1元,包年200元,可日付可年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