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 叶芝
一、推荐语:
我们读书和接受教育不是为了改变。
如果非要赋予读书以俗世的意义,它可能反而会给你带来痛苦:
在古代,考不上科举是辱,在文革,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恶。
那么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接受教育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人”,一个站立的、大写的、丰满的人,一个可以自由放飞的人。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不是单单靠学历高低来评判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来自论语“学而”篇的最后一句。学而篇中心思想是教人如何学习的。
我们对这句话的一般理解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知识点不了解,自己多看几遍终究是能理解的,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儿。
那么最可怕的是什么呢?
最可怕的是压根连这个知识点的存在都不知道!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我们不怕自己不知道,最可怕的是我们连自己不知道都不知道!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已经处于顶尖之列了,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戴金链子泡妞了,岂不知我们比较的对象只是身边的人,我们接触的事物也只是身边常见的事情,对于很多未知的东西,我们压根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在西方对这个表述有更加生动的比喻: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
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注意这个比喻,精妙之处并不在圆圈越大,外界的空白越大,而要关注这个比喻中对于未知有一个限定,圆的边沿与外界空白接触的部分。
确切地说这部分才能成为“未知”,而对于非接触的空白部分连未知都无从谈起。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未知,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要有方向,就可以努力把他搞明白。
类似于在麦哲伦环游地球之前,大家对于地球的形状是未知的,对于这个未知,只要去验证就能很快得到答案。
人最应该担心的部分其实是外面和圆非接触部分的空白!
就像水往地处流,苹果掉了会往地上落,这些现象在牛顿之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人类的大脑里面是不存在万有引力这个概念的。
我们现在所谓的“未知”其实都是可以在将来知道的,而我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未知”是什么!
今天推荐一篇文章:《耶鲁校长: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二、精彩语句:
1,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而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2,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3,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4,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5,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6,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7,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8,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9,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0,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