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生意,这样的表达方式,再通过非常有计划的营销传播,使得有些中年大叔对她非常欣赏。这个PPT一出来,就在网络上大肆的传播和解读,她本人也就“一P成名”。
警惕“蝗虫型员工”
马佳佳出现以后,投资界和互联网创业界出现了一股谄媚九零后的风气。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纷纷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变得“过时”了。包括一些很成功的人都站出来表态:“他们站在马佳佳一边。”虽然他们自己就是被马佳佳斥责的人,但是他们选择跟马佳佳站在一起,身上也就沾上了“九零后的光彩。”
比如说万科的总裁郁亮,请她去万科讲什么叫互联网思维。她表示:“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我们不买房,不要再造房子了。你们应该去做房子之外的产品。”很多创业营也去请她讲课。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一个人异军突起以后,很多人就渴望通过和她站在一起,获得某种肯定,某种价值。而她,也就变成了一面旗帜。”
但是大家却都不关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她的公司做的怎么样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好像已经变成了那个让她成名的PPT。
说到PPT,我就想到马云的一句话:“在职场上,我们一定要拒绝那些蝗虫型员工。”什么是蝗虫型员工,就是会做非常漂亮的PPT,把他的想法非常炫的表达出来。让你觉得这真的是个好生意。但实际上,他们除了这个PPT,实际上操作的种种困难并没有认真的想过。一旦项目开始实施面对实际的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有想法没办法”的项目,最终的结局,往往是不了了之。
这种人,叫做职场蝗虫,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去做PPT,然后就有人投入资源,很快又被证明为“不行”。他也不管这烂摊子,继续接着做一个新的PPT,再去说服一些投资人。他们整个的职业生涯,无非就是几个PPT而已。
所谓蝗虫,来的时候声势浩大,走的时候寸草不生。他们做的PPT,也被人形象的称为“骗骗他。”在古代,有一种人专门做策论。面对一件事情,他能说的头头是道。诸葛亮说这种人是:“下笔纵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这些人是落不到实处的。但仅仅是听他讲的话,你会惊为天人。他们的特点是:想到哪就说到哪,说到就算是做到了。但实际上做不做,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类型的“人才”,从古至今比比皆是,跟九零后并无关系。九零后只是一个特定的年龄段而已。在这个年龄的人,确实有很多的想法,他有他特有的叛逆性,并且不愿意循规蹈矩。的确,如果过于遵守常规,是不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九零后们敢想敢干,的的确确有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新视野。在任何一个时代,年轻人的确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向上的力量。但是年轻并不是理由,年轻也不代表你一定会成功。年轻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成功:仅有叛逆远远不够
今天谈论九零后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二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二十岁的时候,可以说是个摇滚时代,那个时代,崔健刚刚冒出来,还有罗琦、何勇、窦唯,有这样一批人组成了一个摇滚时代。我们听到他们的歌真的是血脉贲张。当时罗琦有一首歌叫《随心所欲》,歌词是这样的:
快乐就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
烦恼忧愁早已远远抛在你身后
所有的机会
都不需要小心翼翼再去强求
记住这每天每夜
你要永远感到你很自由
你的爱情从不需要天长和地久
你的决定从不需要任何理由
蔚蓝的天空为你开放
幸运就在你的四周
记住你年轻就是一切
总该潇洒尽情风流
马佳佳的PPT表达的情绪和这首歌的歌词其实是一样的,表达的都是:年轻就是一切。就是随心所欲,一切比我们老的人老的事物,都是垃圾,都是“便便”。年轻的时候有这种叛逆是很自然的。但是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不狂,必无用;三十岁还狂,准无用。”如果你像真的不想仅仅是说说而已,那你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仅仅有“狂”,有叛逆,有摇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还需要什么,一个年轻人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
首先,没有摇滚精神,恐怕是很难应该一轮新的商业浪潮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电脑革命其实是跟嬉皮士运动,跟摇滚乐联系在一起的。他能够赋予产品一种文化的标识,一种精神的特性。通过摇滚文化,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营销和推广的作用。
但问题是,一切的新商业浪潮终归是要回到产品上去。马佳佳刚开始,由于这样一个具有爆炸性传播力的PPT,使得很多人抱着一个看热闹的心态去消费。所以刚开始的销量还是很大的。但是粉丝经济有一个特别致命的弱点——热情是不能够持久的。这种热情不能持久的原因是,粉丝经济往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创新,而仅仅只有一个创新的噱头罢了。消费者会很快的回归理性,所以靠粉丝经济来创业的话,很容易一炮而红,然后就会迅速的暗淡下来。
产品的魅力应该有缓释性,有持久的魅力。而不是像绿茶一样,泡一下就没了,到最后会味同爵蜡,因为绿茶没有这种缓释性。
成功:激情与审慎,缺一不可
当骤然而起的营销大潮退却的时候,真正管用的还是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乔布斯也是一个受嬉皮士文化影响非常深的人,没有摇滚精神赋予他的叛逆性,他可能不会去创业。但是仅仅有摇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乔布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个叫沃兹列克的人。沃兹列克是一个非常憨厚木讷的人,但是却是一个技术天才。他能够把乔布斯提出的创意迅速的在技术上实现。
比如说,他们第一个产品(是一个非法的产品)。是一个电话卡,插到公用电话上的话,会屏蔽掉公用电话的计费系统。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打电话,甚至是打全球的长途电话。这也是一个很颠覆性的产品。于是,乔布斯提议,既然有这个电话卡,我们能不能跟教皇通一次电话,果然这个电话真接通了,但是他们害怕了,在教皇的工作人员叫教皇来接电话的时候,他们把电话挂断了。沃兹列克能实现乔布斯的“异想天开”是苹果能够创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推出的IPHONE也是建立在沃兹列克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的基础之上。
乔布斯在技术上是基本上不懂的,所以后来时代周刊在采访沃兹列克的时候,问道:“你认为乔布斯在IPHONE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很茫然,想了半天,很认真的回答:“我加班的时候,他给我买过可乐和饼干。”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苹果的成功不仅仅建立在乔布斯的梦想之上,也建立在沃兹列克的辛劳工作之上,二者缺一不可。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一个民族,需要两种精神,一个是酒神精神,一个是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是冲动的、叛逆的、不循规蹈矩的颠覆性冲动。而日神精神强调的是秩序、理性、技术、流程。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历史总是在激情和审慎之间来回摇摆。”激情就是酒神精神,审慎就是日神精神。
创业也一样,你要有酒神精神,酒神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字,你可以称它为摇滚精神、叛逆精神。但是仅有这个东西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要有日神精神。酒神的破坏精神和日神的建设精神之间会形成一种张力,在两种力量交织之下,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创业。
所以今天,没有原则的去谄媚九零后。以为有这种天不怕地不怕、敢于蔑视权威的精神,你就能成功。九零后创业,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马佳佳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创业英雄。”还有一个姓余的小朋友,说他的公司在年底,会用一亿的资金给员工发奖金。后来被人揭穿是在说大话。
在这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的的确确需要梦想,但是在梦想之外,你需要一种日神精神,需要一种理性、技术,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些年来,大家都在谈创业英雄,央视十多年前,推出一档介绍80后创业英雄节目,现在,除了李想之外,其他人都早已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从这些事实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年轻并不是一切! ”
《抢镜经济学》黄佟佟
芒果台歌王争霸夜,著名唱将孙楠突然在要宣布第二轮歌手名次时突然抖抖索索从兜里摸出一张纸,宣布他退出接下来的比赛,现场一片哗然,汪主持惊得脸都黑了,网上更是骂声一片,骂他输不起有之,骂他无视比赛规则有之,骂他偏帮韩红有之,不管起因如何,总之他抢镜成功,在这个夜晚他从几无胜算的参赛选手一个鲤鱼打挺变成了第三季《我是歌手》决赛夜最大新闻点,可恨的是,人民群众都是薄幸的,第二天,他们的关注点就落在救场的潇洒的汪公子身上,第三,他们的关注点又转到了洪涛身上,于是乎,孙楠的宣传又出来抢了一把,说孙楠的退赛是商量好的,这一下真是陷芒果台于不义,所谓的现场混乱以及汪公子救场就都成了一种表演,这对于《我是歌手》这种强调高水平超诚意正能量满满的节目可算是致命一致——但孙楠估计没想那么多,他是天生的抢镜王,而抢镜王惟一能想到的事实是:老子不能委屈自己,老子就要横空出世闪闪发光。
说起娱乐圈的“抢镜”真是源源流长,“抢镜”正确的解释是:用某种不同寻常的手法,来吸引别人(一般是镜头)的注意力。娱乐圈几乎人人都具备抢镜意识,因为艺人本来就是一个以名气为衡量标准的行业,“如果不想出名,何必来做艺人呢?”这是我采访一位巨星时他的金句,但是恰恰又是在娱乐圈,抢镜是一件挺忌讳的事,因为毕竟从业者都是聪明人,你要抢镜势必就要压人一头,此举常常受同行腹诽,香港专栏作家邓小宇曾经这么写过谢霆锋他妈狄波拉从前抢镜和光荣事迹,“狄波拉不愧为狄波拉﹐强敌当前﹐她亦能‘以万变去应万变’﹐在重要关头耍出一招怪招出奇制胜,当杨盼盼一年一度的高难度表演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我们的狄波拉不知是有感而发﹐抑或神推鬼拥﹐竟突然失声而泣﹐令其他女主持方寸大乱﹐不知如何去接狄这一招﹐于是唯有不甘后人﹐众人standby的泪水﹐纷纷夺眶而出。Anyway﹐狄波拉我是服了。”
虽然抢镜备受同行垢病,可是抢镜却是每一个明星的功课,抢镜是一问学问也是一门技术,好的抢镜皆大欢喜,比如狄波拉的抢镜,因为她此一举,主持们的竞技水平忽拉就上去了,节目更加好看,观众们过了瘾头,电视台收视更加高了,何乐而不为,坏的抢镜呢就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但那种抢镜也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各种摔倒、流泪或者打屁或者弯腰露沟壑也属此类,你看甘露露几乎把身体全盘奉献出来也就博得了几秒钟的热度,而最终因为太抢而被封杀,至于孙楠的“退赛”则显然属于坏的那一种,原本他本来就一真是这个节目里可有可无的存在,退赛对他有百益而无一害,从经济学来说他已经赚翻了,甚至因为他这此地无银三把两的“退赛”,韩红受尽了委屈,歌王当得形同虚设,所以戴上歌王皇冠的她在最后感谢的居然是那个随便跑来帮帮唱的陈奕迅,无他,谁能忍受自己的主场被人抢完镜之后,抢镜王还要沾沾自喜的自我表扬“她是艺,我是德,我有谦让的美德。”但事隔几日之后,宣传跑将来出来的“事先商量说”则把这种抢镜迅速地变成了最坏的一种,那就是抢着抢着他忘记初衷了,把同行的饭碗也要打翻了。
真的,抢镜不可怕,抢完镜之后还要深深地为自己的行为陶醉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事后还因为群众没有把全部注意力全部放到自己身上而备感委屈,甚至不惜把同行借以谋生的台子给拆了,这就有点鬼憎人怨了——抢镜的经济学最重要的方向是四方共赢,至不济也双赢,你抢也要让大家活,你抢了闪了最后还一点委屈也不能受,只要独赢,这算盘也打得太精了,连台子都能掀了,以后谁敢跟你合作呢,这种脑子混江湖,也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