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南怀瑾)
在日本,有两座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另一个寺庙的小和尚总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又是如此。
“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他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就一定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他认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一看见昨天那个小和尚走过来,就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儿不高兴,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如果下一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第二天同样的场景。小和尚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我到菜市场去”去买菜的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讲禅的故事。关于禅的故事数不胜数。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迄今为止,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人能够定义它。“不可说,说了就是错;‘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只可“以心传心”。因为一旦定义了它,说它“是什么”,其实就已经说它“不是什么”了。
《郎咸平:鱼香肉丝与现代汽车》
美国NBC有一档脱口秀,主持人雷诺在1990年的节目中讲到现代汽车,他说我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懂得了韩国人造的现代汽车跟美国有什么不一样,美国人造的汽车要开才会动,韩国人造的汽车要推才会动,而且还是下坡的时候。全体哄堂大笑。韩国人就这个水平,你能造什么汽车呢?
我们笑韩国人,笑啊笑啊。到了1997年碰到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整个国家几乎全线崩溃,我们又笑,你就是不行。到了2004年,全世界汽车排行榜出来,其中有一个指标叫做汽车质量排行榜,它按每出厂100台汽车三个月之内所汇总的零件缺陷数目排行,数目越少越好。全世界37个大汽车厂的平均零件缺陷率是129个,第一名是日本的丰田,零件缺陷率只有101个。我们笑了十几年的现代,你猜它排第几名?零件缺陷率102,排全世界第二名。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被雷诺先生脱口秀讥笑的韩国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竟然在质量排行榜上排到了世界第二名。韩国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 60年代初期,比中国汽车工业还要晚几年,然而,韩国的汽车工业用了仅仅大约4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美欧等西方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百年发展的道路,超越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后起之秀。它为什么有如此杰出的表现?那不是因为奥运,我们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韩国有如此的表现,那是因为从80年代末期开始,也就是汉城奥运会的时刻开始,他们的政府,他们的企业,他们的老百姓,辛辛苦苦地建立起一套资本密集或者是高科技产业的必备基础——系统工程。
什么叫系统工程?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是听不懂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系统工程。我们的企业还是什么水平呢?包括很多的汽车制造商,还停留在中餐馆的水平。什么叫中餐馆的水平?就是看大师傅。比如说我们今晚到这个餐厅吃饭,为什么呢?大厨师的手艺好。我们这个公司为什么做得好?董事长和领导水平高。
这样的中餐馆特有意思,它是不能量产的。这个餐馆好吃,开个分店就不好吃。原因是什么?没有系统工程。你只要想制造一个好的发动机,你想量产的话就一定要有系统工程。我就以大厨师为例,怎么建立起他的系统工程。他炒鱼香肉丝特别好吃,别人炒都不行,你要把他炒鱼香肉丝的本领分解成20道流程,一个人切葱花,第二个人切肉丝,第18个人倒三瓢酱油,第19个人把火开到600度,第20个人炒三下。
这20道工序经过无数次的改进之后,比如第二个人切肉丝切短一点,第18个人倒两瓢酱油,而不是三瓢,第19 个人火开到700度不要600度,最后一个人炒两下。你会发现最后一定有一次的组合炒出来的菜是一样的难吃或者一样的好吃。到这个时刻你只要按照每一道流程工序,炒出来菜口味一定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麦当劳的水平。所以为什么麦当劳都那么难吃,而且是一样的难吃?只有最高的水平才能把菜炒一样难吃,那不容易啊。把菜炒好吃不难,把菜炒得一样的好吃那是最难的。你需要这20道工序流程一丝不差。你千万别给我创造,该切多长的葱花,你就听我命令,该倒几瓢酱油,听我命令,少罗嗦不要创新,只有在这种严格的工序流程,也就是系统工程要求之下,你产出的质量才是一模一样的。
我国政府曾推出用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结果是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换来。外国厂商凭什么把技术给你呢?他靠这个生存他凭什么给你?工序流程这个系统工程是汽车工业高科技,是任何资本密集行业的基础,日本跟韩国之所以是真正的亚洲制造业大国,他们所以有高科技,所以有资本密集,所以有索尼、丰田、现代、三星,什么原因?他们国家已经建立起了鱼香肉丝的系统工程。
高科技的本质就是鱼香肉丝的工序流程的积累,不是一般的积累,是鱼香肉丝20道流程的积累。只有这种积累才可以量化。一般的积累是不能量化的,所以我们的高科技,我们的资本密集为什么做不好?我们没有量化的积累。我们都凭感觉来造东西。
要建立起鱼香肉丝的流程,这个民族必须是一个知道规则、遵守规则的民族,他才能从心里,从基础上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因为这就是一个绝对的规则。而你想靠外资教你,他是不会教给你的,因为这是高科技跟资本密集的真正秘笈,真正的技巧就在这里——如何建立起一套严谨的工序流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汽车工业到现在还是这么落后的原因。
《钱是青春所无法驾驭的》(马未都)
有人说我把我的收藏都捐了,是因为我高尚,其实是我走投无路。
因为我知道把钱留给子女只会留给他们祸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驾驭不了大笔钱的。人生获得生存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传授获得的,即知识;另一个是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就是经验。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生存,没有人能靠知识生存。
经验的积累需要岁月。因此,美国政界的重大任命都有年龄的限制,比如竞选总统要年满35岁。在英国,不到40岁当不成法官。我在1986年见过一群人,当时他们身家几千万,但是1990年后,他们中有的人连手机都买不起。现在确实有很多身家过百万的80后新贵,到2030年的时候,现在的80后新贵都40多岁了,那时再看他们如何。其实,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挫折,他们面对的都是经受得起的困难,不是跌倒、爬起来的磨难。等到国家彻底打开一扇门,他们的事业也许会到此为止。投资大亨说,你回家吧,我给你一亿美金。明白人把钱一存,做纨绔子弟;不明白的人开始投资,总有要投完的时候。他们这群人真正的危机都没到来。
信息时代的革命,改变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因此20世纪80年代生的孩子,有些突然发了财,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这是他们的幸运。但是,我20岁时,买个碗5块钱,他们一生下来,一个碗500万。他们买不起。他们在财富面前是缺乏感受的。
我们这代人比80年代生的年轻人幸运,因为我们看到了社会由贫到富的丰富变化,也许我们年轻时没他们那么迅速成功,那是我们浪费了青春吗?没有,人生都是浪费。美好的人生就是用来浪费的。
中国富人的富裕都是表象。因为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资本积累,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积累。而中国的富翁在精神层面通常贫穷而苍白。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于是大部分富翁在正规场合,都会穿着邋遢、随便,并且标榜不修边幅;大部分富翁都蔑视西方的文化礼仪。其实那是种逆反心理,他标榜自己的不修边幅,表示不愿意向人类文明妥协,那是种自卑心理。他做不到洋,干脆土到家。中国的艺术家、富豪,都标新立异,用附加手段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国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的桀骜不驯都是刻意的,只要你让人看出来了傲气就是刻意。他们中间一类是长发,一类是秃头,非常标准的特别人群都跟头发较劲。而在西方,大部分艺术家和主流人群没什么差别。即使当年的齐白石,与街上的北京老头又有什么差别呢?
最美好的人生,假设活80岁,就是1岁活到50岁,“咣当”回到20岁,再活一遍。有人说50岁有50岁的快乐,60岁也有60岁的幸福,那是到了五六十岁没辙了,只能说我这样活有乐趣。其实,人绝对为物所累,我特别明白。任何人在财产面前都说得明白,想不明白。有人问过我做收藏这行,藏品什么时候卖最值钱,我说就是在你死前卖东西最值钱,但是这时候钱对你有意义吗?钱对李嘉诚、巴菲特那样的富豪来说,绝对就是个数字,没有意义。所以,他们把钱捐了。巴菲特捐了370亿美元,他还有85亿,即使他有8个亿都绝对够用。他把钱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这是个聪明做法,他白使唤了一个世界上最牛的人给他干活。
《选择》(陈四益)
北京人艺上演了一出小剧场话剧。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镇。剧中两个插曲给人印象深刻:一位教师对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让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第二次问,那个孩子仍想听别的故事,老师厉声喝他站起来,又叫他坐下再想。到了第三次,孩子无言,他知道没有也不允许有另外的选择。于是老师说:“好!没有不同意见。”
另一个插曲发生在小酒馆。这家酒馆只有一种酒,叫做“玉钩藤”。但每次客人要酒,老板都要问:“你要什么酒?”绿豆烧、糯米酿、竹叶青,几次三番遭拒,客人终于明白:“那就玉钩藤吧。”老板充分满足了顾客的知情权。
两个插曲,事涉荒诞。
忽然想起了剧中一句台词:有备选而叫人家选,这是尊重,没有备选而叫人家选,那是侮辱。
《坚守的尊严》(程玮)
在国外居住的我,和朋友们一起出去吃饭时,事先总是反复向大家强调,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去中国餐馆吃饭。其实有一句话我不好意思说出口,那就是,我不愿意去国外的中国餐馆吃饭。
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大大小小300多家中国餐馆,但是,没有一家让我有兴趣走进去。有的口味很地道,但地毯脏乎乎的;有的外观倒是气派堂皇,但做出来的菜,除了菜名以外,跟真正的中国菜差了十万八千里。
最绝的是,我去过一家中国餐馆,他们也一视同仁地给我送上刀叉和盘子。在我的坚决要求下,他们才给我换了一次性筷子和一个小碗。
我一个朋友的父母来德国,在一家中国餐馆吃了一个跟宫保鸡丁的味道和样子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宫保鸡丁。她的父亲去责问餐馆,人家回答说,这里是专门做给德国人吃的。多少年来,中国餐馆总是在想方设法适应当地人的口味。但事到如今,它在海外已经成了廉价餐馆的代名词。我们中国美食文化的优势,在我看来,已经消失殆尽。
我家附近有一家很小的日本餐馆,每天晚上人头攒动。他们的餐单很简单,就几种菜,价格也不菲,但做的是地地道道的日本菜。不管什么客人来,他们摆出的永远是一双筷子。有一次,一个德国人请求换成刀叉,说他不会使筷子。端盘子的日本女孩礼貌而客气地告诉他,日本菜就是用筷子吃的,他应该试一试。德国人试了,很高兴,很满足。
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法国餐馆想要一双筷子,我相信服务员会客客气气地把他带到门外,对他说,往前100米再左拐,那里有家中国餐馆,去那里用筷子吃吧!他们宁可失去一个客人,也不愿随意迁就。这不是傲慢,而是坚守。
在很多时候,文化不应该融合,因为融合等于消失。如果一个人热爱某一种文化,就应该带着崇敬坚守它。有了这份坚守,我们的文化才会绵延不断地一代代传递下去,永远保持它真正的尊严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