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给老想辞职去旅行的你(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周末在犀牛会做关于旅行的分享,关于台湾旅行,抑或别的地方,我并不是旅行达人,因此甚为苦恼。我不愿给大家再去讲关于台湾的风景和美食,也不愿意讲旅行的意义了,很多话说了太多遍之后,会让人陷入一种极端的误区,以为这就是该有的生活,但是好像不是这样。
第一个演讲的姑娘讲述了自己辞职去旅行的故事,讲了很多内心的纠结,以及因为偶尔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困窘。姑娘还小,估计89左右,工作一年半攒了3W,独自旅行精神可嘉,但是在那些尼泊尔、泰国等国家笑脸照片的背后,我突然想起我上一个公司的老板跟我在前段时间的简短对话:
老板:最近怎么样?
我:不怎么好,我又想去旅行了,不想上班。
老板:能afford么?
我:你说钱么?
老板:我说的不是钱,我是说你一次次出去,终究每次要回来,你如何处理一次次的与现实再次融合。
我很突然地想起了这段对话,在那个姑娘讲故事的时候,然后我瞬间改掉了预想好的讲话内容,换成了这段话的思考。
在目前这个人人苦逼,压力巨大的时代,每个年轻人都自命不凡,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该苦逼地坐在小格子间里填破表,做没完没了的PPT。要做,那也必须是高额的加班费,无限制的打车费,一年20天的带薪年假,外加各种诱人的诱惑才能体现出自己牛逼哄哄的价值。如若不然,便觉得生活是黯然苦逼的,没有希望的,自己的光芒是不被发现的。
于是,每当有人环游世界,或是出去个半年一年,还能幸运的红极一时的,便觉得自己也该拥有那样的生活。媒体的越来越多的极端宣传,比如人活着就是要看看这个大世界,不去旅行你会觉得世界就是你眼前的这个样子等。这些话都没有错,但是到了还没有经历过历练,没有一点点事业和成就的小年轻人身上,便滋生了蛊惑的味道。
今年5月去台湾签售回来,我换了更好的工作,所有人都觉得我太幸福了,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我发现,在过去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没有办法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者说我没办法把眼前每天的苦逼与旅行在外的各种豁达、自由、无拘无束串联在一起。收放自如,能屈能伸这样的话对我显然失去了作用。
开始我以为是工作本身的原因,可是仔细想想,目前的工作比起以前轻松很多,环境也更加自由开放,这都是我以前想要的,但是到手之后我为什么会变得不快乐?现在我突然明白,是我没有afford起旅行的自由与现实的束缚,并且一意孤行地认为现实也应该是自由的,且我的价值就应该是旅行时展现的那样。
于是,我一次次动了再出发的念头。于是,四个月里,我去了四川、贵州和云南,每次离公司出走一周,但是每次回来并不觉得这些旅行缓解了什么,反而是更加加重了些什么。看起来,我依然没能平衡这一切。
旅行,实在是一个容易让人心智涣散的方法,跟散瞳孔似的,十分钟散出去,收回来可就久了。所谓的旅行的意义,看看世界的意义,真的有那么大么?
Afford的似乎并不只是这些,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工作前5年的年轻人,afford的还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说起职业生涯,似乎是个很俗套的词汇,很多新新人类唾弃之,觉得自己玩回来一样可以继续工作,于是有一个词gap year备受推崇。每次我想到这个词,我总会有些紧张,大概是我身在一个朝夕变化太快的行业里,且有很强的紧迫感。
对于间隔年,我想说其实我更喜欢“间隔月“的方法,因为一来没什么大刺激让你用年来调整;二来对于工作五年以内的人来讲,一年不断花钱还没收入,不用一年,三个月你就慌了;三来对于职业生涯来讲,过长的断层会让身心不在状态,对行业的人脉关系与业界动态发生严重断层与陌生感。
这背后有一个隐秘但很犀利的逻辑在于:工作开始时候月薪平均是税后3k左右,好不容易历练了一两年可以升职加薪一点点了,但是你离开了整整一年,或者三个月,市场会让你之前的努力几乎归零。当你再次回来的时候,好的话能加1000块钱,坏的只能找一个3K的工作继续做。攒了半年不吃不喝一万八,一出门机票签证先干掉六千。
如此循环,你的旅行永远是穷游,这没关系。问题是你是否有梦想带上养育你二十多年的父母也来一趟旅行?但是你舍得让他们也跟你去1美金的旅馆,还是吵吵闹闹的青年旅舍六人间?Oh,no!再远一点,如果有一天父母有什么愿望,你是否有多余的人民币,来做一个哪怕小小的支援?
我记得以前我看到小S围脖的一句话,大约是她从哪里奢华的带着全家人旅行回来,她说:“我每天很努力地工作,所以我值得拥有这样美好又温馨的旅行!”这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前几天的百度大人大讲堂上,有一个人叫郭怡广,196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自幼酷爱音乐,曾学习钢琴、大提琴和小提琴,16岁开始练习吉它。1989年,他和丁武、张炬一起组建了后来轰动中国摇滚乐坛的唐朝乐队,2010年6月21日出任百度国际媒体公关总监。他说了一句话“人应该有一个vocation(事业),更要有一个advocation(爱好),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人生。不是非A即B的极端,也不是放弃A奔向B的逃避。有一天,我们都要回来。你并没有甩掉这个让你不满意的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甩掉了喜欢逃避的你。
至于日复一日那些苦逼的生活,我想引用周杰伦的稻香来做个结尾: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堕落!
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第二篇:给你两个老婆,你选哪个?(文/来源于网络)
你要白天的老婆还是晚上的老婆?这个故事好有含义,希望人人都看看。
国王亚瑟被俘,本应被处死刑,但对方国王见他年轻乐观,十分欣赏,于是就要求亚瑟回答一个十分难的问题,如果答出来就可以得到自由。 这个问题就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亚瑟开始向身边的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牧师、智者……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给他满意的回答。 有人告诉亚瑟,郊外的阴森城堡里住着一个老女巫,据说她无所不知,但收费高昂,且要求离奇。期限马上就到了,亚瑟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条件是,要和亚瑟最高贵的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 亚瑟惊骇极了,他看着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颗牙齿,身上散发着臭水沟难闻的气味……而加温高大英俊、诚实善良,是最勇敢的武士。
亚瑟说:“不,我不能为了自由强迫我的朋友娶你这样的女人!否则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加温知道这个消息后,对亚瑟说:“我愿意娶她,为了你和我们的国家。”于是婚礼被公诸于世。 女巫回答了这个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知道女巫说出了一条伟大的真理,于是亚瑟自由了。
婚礼上女巫用手抓东西吃、打嗝,说脏话,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恶心,亚瑟也在极度痛苦中哭泣,加温却一如既往的谦和。 新婚之夜,加温不顾众人劝阻坚持走进新房,准备面对一切,然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绝世美女却躺在他的床上,女巫说:“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是倾城的美女,加温,你想我白天变成美女还是晚上变成美女?”这是个如此残酷的问题,如果你是加温,你会怎样选择呢?
……
当时人格心理学的教授话音一落,同学们先是静默,继而开始热烈的讨论,答案更是五花八门,不过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白天是女巫,夜晚是美女,因为老婆是自己的,不必爱慕虚荣;另一种选白天是美女,因为可以得到别人羡慕的眼光,而晚上可以在外作乐,回到家一团漆黑,美丑都无所谓。听了大家的回答,教授没有发表意见,只说这故事其实有结局的,加温做出了选择。于是大家纷纷要求老师说出结果。老师说,加温回答道:“既然你说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女巫终于热泪盈眶,“我选择白天、夜晚都是美丽的女人,因为你懂得真正尊重我!”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没有一个人做出加温的选择。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很自私?以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别人的生活,却没有想过别人是不是愿意。而当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时,得到的往往会更多。
要真正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掌握三大法宝——理解、尊重、信任。
第三篇:不是人家装逼,只是我们太LOW(文/杨奇函)
在LSE的一个社团的迎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自我介绍。到一个了一身LV,爱马仕的女孩子自我介绍,说起爱好,她想了想说:喜欢跑车。然后很淡定的坐下了。很多同学你看我我看你,投以“炫富”的判断目光——“这个妹子是来拉仇恨的?!”。
但是在后来天的小组聊天中,我们发现,这个女孩子很谦逊乖巧,真实纯朴,并不是我们所知的一些热衷“炫富”的人。事实的情况是,小女孩从小家境就很优越,周边朋友也都是相当的家境。在她和她的朋友们的生活中,一件香奈儿和我们很多人眼中的优衣库一样普通。她也从来没有觉得说“喜欢跑车”是炫耀,因为在她的生活圈子里,喜欢跑车和我们很多人喜欢邮票一样的普通。
为什么她“衣着香奈儿爱马仕,说喜欢跑车”我们就会觉得她炫耀,而如果她“衣着only优衣库,喜欢吃肯德基”我们就不会觉得呢?不是因为她炫耀,而是我们太low。挣扎在基本生活水平稳顶的我们面对一句从容淡定的“喜欢跑车”瞬间心生鄙视,原因不是人家爱炫,而是因为我们太穷。
本科毕业时候,一个同学去了某投行北京office,他的年薪市场价60-80w一年大概。那年就业环境很烂,基本上能有个年薪12w的工作已经不错了。我们有同学得知后向他恭喜求包养,而他一脸无奈的说:其实这个工资我不满意。有些人对我说:他太能装B了,炫耀啥。——“你TMD还让不让我们纯屌丝活了?”
但是,仔细想想他暑期实习的单位要比UBS还要牛。而且我们同学之中他这个级别的大神以及一些在我们看来在成绩,身体素质,综合能力等等的并不如他的大神们,好几个找到了比他年薪更高的工作。对他而言,他的那个工作确实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他100w+年薪实力的人拿着60w的年薪的工资想想确实有些遗憾。
为什么他“拿着60w+的工资遗憾工资低”我们就会觉得他炫耀,而如果他“每个月3000+,抱怨工资低”我们就不会觉得呢?不是因为他炫耀,而是我们太low。辛苦如狗一样的找工作的我们面对一份抱怨60w+年薪的无奈表情瞬间心生鄙视,原因不是人家爱炫,而是因我我们太挫。
有一个师兄,跟我们吐槽他找不到女朋友。但是这师兄每天身边莺歌燕舞,被各种美女环绕。给人感觉就是天天约会都不带重样的那种高富帅,结果跟我们一群屌丝抱怨没有女朋友。很多弟兄跪了,高呼:“哥,咱能不炫妹子了吗!?求求你了。”
后来这个师兄和一个海归二代女神在一起了。现在想想这位师兄金融工作,擅长国标和钢琴,父亲是大学教授,以及自己有六块腹肌。这种高质量男生也确实想找匹配的妹子不太容易。想想之前每天围绕在他身边的“庸脂俗粉”,确实难以让这位睥睨屌丝的男神上眼。他的吐槽确实情有可原。
为什么他“吐槽没有女朋友”我们就会觉得他炫耀呢?不是因为不是因为他在炫耀,而是我们太low。对于我们这些专职备胎的纯钓丝来说能有一个女友就不错了,那还能有机会像他一样那么多妹子机会。我们对他的抱怨,原因不是人家爱炫,而是因为我们太弱。
要这么回忆下去,八天八夜不够用。我们别人炫耀的鄙视大多诸如此类——人家这不是炫耀,只是我们太low!我们总把一些人的无意识流露当作炫耀。而事实上被我们当作的炫耀的东西,在人家看来都普通到不用考虑说出来之后给人带来的感受——谁会在乎告诉别人我吃了一碗难吃的米饭呢?当然你在每天吃不上米饭的人面前还是有可能被看作在“炫耀”。
在哪里欲求不满,我们就在哪里愤怒。我们在乎的不是他们有什么,而是跟他们比我们没有什么。我们评定一个人是否在炫耀不是根据他说的内容本身,而是根据我们对他所拥有东西的稀缺程度。我们对他的愤怒以及衍生出来的敌意,根源于我们的欲求不满。“我想要的我弄不到,你有你还抱怨你太少,啊啊啊你个贱人!马太效应不带你这么玩的!”——“欲望”真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剂,一句普通的坦言经它点化立马变成炫耀。随口一说带来的敌意就这么洒脱,欲望一起,呼啸奔腾。
一个十恶不赦的学霸面对九十九分时候的纵横老泪只有另一个恶贯满盈的学霸才能理解。面对学渣嫉恶如仇的眼神,他们是那么的无辜又无助。一个肉嘟嘟的肥婆在一个难民面前一边吃肉一边吧唧嘴,这就是赤裸裸挑衅,但是在一个苗条的女神面前这就是自取其辱。在另一个肉呼呼的肥婆面前就会听见,“诶油自己人啊!清蒸的还是红烧的?”
想我天朝社会环境如此复杂,欲望诉求如此多元,稀缺资源如此纷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忌讳则要多的多。因为你真不知道你多么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被一些人看来是多么的“炫耀”。如果你在六十年代,逢人就问“吃了么”,你就是在炫耀。你在工科学校你问,“哥你看我妹子靓丽嘛?”你就是个贱人。
当一个爱情美满,事业丰收,哈弗毕业,身材健硕的帅哥发出这样一条微博:“今天和老婆开着新买的布加迪威龙回哈弗母校好开心!另外被同学说八块腹肌快没了,好着急!”穷人会觉得他炫耀“布加迪”,老光棍觉得他炫耀“和老婆”,非名校会觉得他炫耀“哈弗”,排骨男会觉得他炫耀“腹肌”。当然,对于非名校的又老又穷的排骨男光棍来说,他这条微博就是开八个小号开黑之的节奏;而对于和微博楼主的一样实业有成,身体健硕,家庭和睦的哈弗同学来说,这就是一个随口抱怨,底下留言不过“哈哈哈”而已。
记得当年小沈阳说:“啥叫善良,别人吃不上肉,你吃上肉别吧唧嘴就是善良。”干投行的喊“工资不够高”,干咨询的哭了;干咨询的喊“平台不够高”,四大的哭了;四大的喊“生活太单调”,搞科研的哭了;搞科研的喊“生活保障低”,干传媒的哭了;干传媒的喊“工作不自由”;在国企的哭了;在国企的喊“升迁无前途”,公务员哭了;公务员喊“社会地位低”,干投行的哭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只有见过真正的大江大海,才不会轻易鄙夷未见过波浪滔滔的叹息。当我们再被某个言行激发反感甚至激怒而原因是我们认为他在炫耀的时候,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自己:我在这方面很弱,确实很弱——当我们还很弱小的时候,我们唯有学会淡定与包容。不要去攻击别人的“炫耀”,不管他是否是真的炫耀,因为这只会暴露我们的软弱——而已。
哪怕你想更好的掩饰自己的短缺,也要更将注意力集中在进步。因为当你满心咒怨,谩骂一个炫耀贱人的时候,实际上人家只是无意识的将自己最普通的一面流露出来了而已。你这一怒,就暴露了你的阶层,你的贫穷,你的丑陋,你的愚蠢等等任何你本来一直想掩饰的方面——没有比愤怒更赤裸裸地将一个人暴露的更彻底。
与其任每次面对炫耀的不爽和愤懑憋出内伤或者骂出外丑,倒不如好好利用这股黑暗能量,刺激自己工作更努力,学习更刻骨,化妆更认真,减肥更起劲。这样你不仅逃离了无休止的样貌羞辱,智力比拼,财富虐杀等带来的精神折磨,你还有更多的机会去缩小这段差距以及减少其带来的精神压迫。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认同这种差距的合理性——先天禀赋,后天机遇和努力等综合作用下的差距合理性,你的痛苦会被这种合理性逐渐削平。
曾国藩说:“欲宏其量,必扩其识”。我们的愤怒源于我们的脆弱——我们的欲求不满——弱小而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期待。当我们的能力不能匹配上我们的野心,我们会很痛苦;当这种匹配被别人从容公开展示,我们就会更痛苦。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太弱。
当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是很难被冒犯到的,因为曾经刺激到我们自尊心,被我们认为是炫耀的东西,已经变成我们家常便饭甚至不屑一顾的杂物。当年让我们心灵激荡的东西已经不会从新纳入我们眼界。从容,就是因为我们变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归根结蒂是自身禀赋和能力为基础。只有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见识,才能更有可能的过上一种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从容,从来不是一种刻意做出来的状态,而是一种以实力为支撑自然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