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晴
今天,在机场买了本书,褚时健的传记。
原以为是“自传”,没想到又被忽悠了,是俩记者合写的,应该是去采访过褚时健,至于有没有得到授权,就是未知数了。
名人相关的图书有三类:
一类,亲自写的,例如冯小刚的《不省心》,王石的《王石哈佛问道》,潘石屹的《我的价值观》,柴静的《看见》,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这里面,有用心的,有骗稿费的,有代笔的,有贴金的。
《不省心》与《王石哈佛论道》完全就是拼凑之作,把博客或演讲内容出版了,应该是被出版社邀稿了,然后找个助理拼凑一把,应付了事。
昨天,跟赵德发老师一起吃饭,谈起了冯小刚,他认为《1942》算是冯小刚的颠峰之作,其次是《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天下无贼》,其余的可以理解为商业片,纯粹是为了赚钱的。
出版社很明白一个道理,给名人出书,哪怕内容再烂,也有粉丝买单,卖1万本没问题吧?1万本就是畅销书,例如柴静的《看见》肯定要卖几十万本。
《看见》与《我的价值观》应该算是比较用心的作品,的确有个人的观点在里面,看过以后很受启发,这一类图书也是值得一看的。
至于《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完全是代笔之作,出自蓝狮子团队,也就是吴晓波之手,当年吴晓波给N多企业家出版过传记,不由的让人怀疑,又有几人是真正的“自传”?
我有个朋友,他在疯狂英语里当过总经理,他为了借此成就自己,喊了一个写作小组给他创作了一本传记,卖的很火,还被马应九接见过,他有个观点曾经很轰动,就是提出了名师经纪这个概念,他后来运营了周弘……
二类,记者采访的,前提是得到了名人的授权,这个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例如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他不仅仅写过乔布斯,他还写过《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
吴晓波最初就是想做中国版的沃尔特·艾萨克森,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每个巨头都有属于自己的粉丝,无论给谁出书,都不会出现亏损现象,而且可以很客观的讲述自己的这一生,人越是老去,越想在这个世界留下点声音,越在于传记的质量与深度,越喜欢跟专业的团队合作。
举个例子,假如我帮褚时健写传记,我会采取问答式写法,让大家去揣摩一些对话,而不是由我来直接给予下定论,他是受害者?他是罪有应得?都由读者来给评判。
我鼓励过大家做采访录,原因也在此,因为采访录也是一个相互借力的过程,你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成名,别人又借你的平台去传递价值观。
三类,纯粹是借力出版,杰克逊死讯一出,广东有个出版人连夜组织人上网搜索材料,开始写杰克逊传记,用最快的速度出版,不到30天就能上架,接着就赚一笔。
在当当上搜索一下“马云”,你看看有多少写马云的书,但是马云貌似根本没见过这些作者。
褚时健的橙子,能火多久?
在我看来,最终会成为烂尾工程,因为他的硬伤是年龄太大,褚时健已经86岁了,他能再干10年?那时已经96岁了,万一中途他去世了呢?
这片橙子,也就成了往事了。
褚时健的橙子之所以火,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这个人,而不是因为橙子,当人不在了的时候,橙子也就不火了。
这样的生意不长久。
山木出事的时候,有个朋友给李阳一个建议,让李阳拆分自己的业务,让个人形象慢慢与事业脱钩,这样即便自己出事,也不会影响事业。
李阳很自信,对此不屑一顾,咱又不喜欢女人,咋可能成为山木呢?
真正的牛人,更喜欢低调。
例如,顺丰是快递行业的标杆吧?你知道顺丰的老板叫什么吗?
反正,我不知道!
有人评价习主席用了一句话:一直很低调。
另外一个政治家的特点是什么?
一直很高调。
今天,再看看他们?
电影行业也是如此,我们拍摄的黑帮片还是追求了“闹”,要大场面,大制作,要有特效,而美国的黑帮片呢?很“静”。
还是我前面说的那句话:威不足则多怒。
一个人,威严、威信不足时,容易发火,容易闹腾,真正有魄力的人,是不需要多说话的,可能是一个眼神,就让你感受到山崩地裂。
你回想一下,《教父》里的老教父,你见他发过怒吗?
一直都是心平气和,但是你时刻都能感受到他的能量……
若是事业与个人形象挂钩,事业高度越高,企业越危险,因为你出了丁点的问题,整个企业就轰然倒下了。
举个例子,十年后,我每天有10万人关注了,相当有话语权了,也有36E的女秘书了,整天牛B哄哄的。
突然有一天,我跟宁财神在一起,被抓了。
从此,没人关注我了。
轰然倒下。
而《飞碟说》呢?
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你根本不关心是谁主办的这个视频节目。
昨天,跟赵老师聊了很多,赵老师点评了我的日记,他认为才华是有的,勤奋是有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而且是日复一日的窥探欲。
阿姨,每天都看。
赤道姐,每天也看。
连赤道家女儿,也是我日记的关注者。
我特别开心,甚至有点小自豪,毕竟赵老师家是书香门第,知名作家,他们一家人关注我,我激动万分。
阿姨跟我讲:“那篇写师哥的,写的太好了。”
我说:“我也喜欢那篇。”
那篇日记,阅读量并不高,因为用心读的人很少,另外有些文艺范了,我以前就谈过这个观点,互联网的特点是拒绝高深,只爱肤浅。
写深了,没人看。
赵老师的《白老虎》拿了省内一个金奖,这本书我是读过两遍,我喜欢这种朴素的语言,《双手合十》我看的就很费劲,因为文字太美,引用了很多诗,那么我就需要挨着去查阅,看看这些诗是什么意思。
这是快餐时代,人们对于太精细的作品,总是缺少了耐心。
以前,我在日记里写过“奶子”,为此赤道姐跟我吵了很久,在西北“奶子”就是牛奶的意思,赤道姐的意思是孩子也在读日记,这些描写让孩子看到不好……
我觉得,这有啥?就是称呼而已。
赵老师是日照文联主席,也是作家协会主席,我问了他几个日照网络作家,认识不?
赵老师说不认识。
韩寒是瞧不起作家协会的人,这些网络作家应该也是瞧不起的,但是瞧不起的潜台词是没有资格获得。
若是赵老师收我进入作家协会,我肯定屁屁颠颠的。
作家也是一个大的圈子,从《白老虎》里就可以看出来,赵老师去江苏采访时,要么是当地作家主席推荐的,要么当地市委领导推荐的,而且采访的多是当地的企业家巨头。
标签是无价的,标签源于实力。
企业家为什么愿意跟赵老师交往?
谁不崇拜有文化的人?
我也崇拜!
我不仅仅崇拜会写的人,我还崇拜会画的人,因为大家都是在“创作”,在我的预判里,我不看好国画,也不看好书法,我看好油画、水彩。
因为,艺术的国界在慢慢的被打破,国画与书法的地位越来越尴尬,类似中医。
油画和水彩是有评判标准的,而国画是没有统一评判标准的,而且80后、90后慢慢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个年龄段的人有几个能欣赏的了国画与书法?没有欣赏,就没有买卖,前几天高姐也谈过类似的观点,若是手里有类似的收藏,抓紧出手。
变现能力也是考验投资的重要标准,例如你买了套房,表面上涨了50万,可是卖不掉,那有何用?!
在青岛机场,看到了一幅巨型水彩,太美了,那水就跟真的似的,我选字画的标准就一条:我喜欢。
国画,很少有能打动我的,因为我欣赏不了。
但是,只要是真美,就能打动,例如范曾的字画,一看就很有美感,还有韩美林的画,无论你懂不懂美术鉴赏,都觉得是很优秀的作品,其实韩美林是很值得投资的,奥运会的福娃系列就是他参与设计的,网上很多卖韩美林签名版明信片的,当时我给过一个朋友一个建议,让他去淘宝全部买下来,一张才150元,韩美林比较年龄大了,以后这就是珍品了。
昨天,谈到了旅行。
假如我是自由人,没有任何束缚,那么我就去做个慢旅行者,慢慢的去走,慢慢的去摄,我把比较好的照片再挑出来,例如每月挑出10张,我再交给功底比较出众的油画师,他们可能是在校学生,可能是职业画家,我让他们给我画出来,例如我拍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每幅我只出1000元,我按照3000元的价格出售。
每幅画都是有故事的。
我会把油画背后的故事给描述出来,通过游记就卖掉了。
钱不多,每个月是2万元,而且我名气越大,这些油画卖的价格越高,可能每张都会采取拍卖的形式,以后每张能拍到5000元了,那么每个月就是4万元的利润了。
足够旅行的了。
而且旅行越久,合作的油画师身价越高,最终可能跟比较知名的油画大师合作了,一幅油画就卖到20万了。
一切皆有可能。
不要一次飞太高……
这个市场是毋庸置疑的,我从非洲带回来的那幅画,N个读者问过我,我不卖,虽然我媳妇不喜欢,觉得很丑,但是我觉得好看,这是关键。
艺术是无价的。
艺术的价值取决于概念、故事、潜力。
赚钱,若是能基于兴趣,那么就无敌了,我很喜欢慢旅行,可以在飞机上看看书,可以听听音乐,困了就睡,可以边看书边思考。
我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甚至给自己起个很二的网名,例如?
二哥?
西蒙二?
哈,总而言之,把自己蒙起来,越是看不到,越是神秘的,有个朋友在CCTV广告部,她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她觉得电话里不是我,肯定是懂懂的秘书。
她没见过我,所以把我想象成了很牛B的样子。
等见了面,她又觉得很失望,原来是个农村青年呀?!
日本有部电影很感人,叫《情书》,俩人就是类似笔友,你来我往,因为没见过面,越想越觉得神秘,越觉得有意思。
这部电影里,有些情节是不能为我们接受的,例如?
日本人对死是看的很淡的,感觉“死是另外一种存在”,他们缅怀死去的朋友的时候,并不会哭泣,而是会在坟前开PARTY,喝菊花酒。
类似题材的还有?
《入殓师》。
日本真是个神奇的民族,如此的平静,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男人死早了,女朋友都成兄弟的了,《挪威的森林》的那个女孩,不是跟男朋友的兄弟睡了吗?
所以,不能死的太早了。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就看看这个国家的电影,看看他们的风土人情。
经纪人或经纪平台是个很火的模式,越来越为人所认可,例如娱乐明星有经纪人,体育明星有经纪人,现在培训行业也有经纪人,有个人跟聚成合作做了一个推课平台,一年利润2000多万,杨春蕾刚出道的时候,就是挂靠的他们平台。
他们负责给你推课,把你炒红,但是要拿到你大部分收入。
例如我,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互联网营销的讲师,他们对我进行包装,然后把我再推荐给那些培训公司,那些培训公司就可以推出与我相关的课程。
企业家因为不靠卖身吃饭,所以对经纪人需求不是那么强烈,例如我怂恿过大家去卖牛哥,有两个人卖过,一个月赚1~2万元是很轻松的,大家为什么不认可这个市场,是内心自我设限了,认为牛哥不愿意让你卖。
你换个角度,假如你卖一次我,你给我10万元,你觉得我不让你卖吗?别说只是陪聊,就是陪着干点其它的,我也乐意啊。
就是砝码问题。
越是名人,越好搞定,因为普通人不卖,名人卖!
有人采访过唐家三少,问他如何看待作家行业?
他认为,这个行业缺少了经纪人。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作家是有魅力的,有吸引力的,有文化底蕴的,是可以做文化讲堂的,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签约作家,成为他们的经纪人。
作家,多数都不富有。
例如,请作家吃个饭,单独聊聊天,愿意为偶像买单的人无数,假如你卖莫言,价格别太贵,10万元可以吃两顿饭,我就买。
当初,我卖过刘克亚,3万元。
有人买了以后,我问他,你打算学到啥?
他说,我啥都没指望学到,我就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他,跟他拍个合影!
市场经济越成熟,个人机会越少,我们要找到偏门切入,慢慢的壮大自己,否则就真没机会了……
去南非的时候,我们去参观了私人庄园与钻石工厂。
这都是资产过亿的项目,都是家族产业,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在资本主义国家,贵族就是贵族,老百姓就是老百姓,想逆转?
低概率事件!
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城堡,也是这么传承的,一代又一代。
咱们有谁住着爷爷的房子?
我爷爷的房子,都快倒塌了。
咋传承?
房子建筑质量不行,我去乔家大院、魏氏庄园,这些房子是可以传世的,可是他们都在斗地主的时候,被灭了。
特别是魏氏庄园,直接没了男丁……
在飞机上,看了成龙做的广告,中国院子,这个概念很好,深深的庭院,这才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有个大大的院子,有花园,有菜园,多爽呀?
可是,这个房子能传世吗?
不能,70年产权!
中国,很多东西是没有定性的,传什么世?
特别是我们住在农村,看着很舒服,可是谁知道哪天旧村改造就把我们推倒了。
当未来没有定数时,我们就充满了恐慌。
只有拼命赚钱,才能略有安全感。
钱,原来这么重要?!
我一直觉得,个人成名是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捷径,哪怕你不露面,只要你不断的输出价值,哪怕你是一条狗,也没人知道,很多人可能把你想象成了肌肉男,帅气无比。
讲个很有意思的事。
有个人看了《白老虎》,竟然喜欢上了里面的主人公,主人公叫董刚,一表人才,现在还在看守所里,已经蹲了两年了,对于他的商业天赋,无人否认,而且大家坚信,一旦他出来,又是风云人物。
我说,从书中描述来看,董刚一出道,就是投机分子。
赵老师说,的确。
赵老师说,你有个读者,联系上了我,她问我,能不能去看看董刚……
还是个研究生,高学历人才。
看来,只要是红人,就有人喜欢。
我问了赵老师一个问题,你这么写董刚,他会不会不开心?
赵老师说,他要是知道了,他是应该感谢的,因为他一直渴望成名。
去南非的时候,有一点感触特别深,中国的团队基本上都是大叔大妈,偶尔有个年轻的团,还是搞直销的,要么是安利,要么是完美。
年轻人,很少有出国的。
因为,经济压力太大了,哪有心思出国旅行呀?
我们刚到约堡时,导游一点都不热情,因为他觉得我们太年轻了,可能消费力不行,他不喜欢年轻人。
我们去开普敦的时候,换了一个导游,他说从来没带过这么年轻的队伍,大家又是同龄人,他非常开心……
这次,我们来俄罗斯,情况完全类似,又是一群老头老太,年龄最小的51岁,年龄最大的70多岁,就我们几个是80后。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等我们老了,再出去看看。
可是,当我们老了,你真的能经受的住长途跋涉的折腾吗?去南非时,有两天是在飞机上度过的,那些大爷大妈出发时精神抖擞,回来时呢?
全蔫了!
趁年轻,多出去走走。
年轻人出去的比较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少组织者,年轻人也想出去,但是不愿意跟着旅行社,谁愿意跟一群老年人出去玩?没有共同语言,而且这些老年人不是很守规矩,有偷东西的,有犯病的,俄罗斯之行的这群老人还是退休老教师,为了插队,他们会直接钻过拦绳。
还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只要是自费项目,他们都拒绝去。
我们这群年轻人恰好相反,只要是自费项目,我们全去,领队都建议我们省省,别去这么多了,他反复的问我,你们是不是一群富二代?
我说,是富二代他爹!
虽然《天鹅湖》咱看不懂,门票1300元人民币,可是咱不去,一辈子也没机会看看真正的芭蕾舞,出去走一圈,若是为了走马观花,还不如在网上看看视频。
我有个看法,若是旅行社不改变传统的线路与运营模式,永远都无法吸引年轻人,因为旅行社现在的线路设计,完全是迎合喜欢占便宜的老年人的,尽量的让大家花最少的钱,跑最多的路,花1万元可以旅行11个国家。
回来后,你问问他去了哪些国家?
他能数出11个。
但是,你能看到啥?
每个国家停留几个小时,拍个照而已!
年轻人喜欢什么旅行?
吃好、睡好、不赶、不累的旅行,不需要跑那么多国家,哪怕是在一个海岛上静静的待上几天,大家也乐意。
这种旅行,最终会被什么人推出?
就是旅行俱乐部,旅行社最终的角色是什么?
就是资质提供商!
一个人,趁年轻,多走走,没坏处,否则,你还会教孩子喊: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