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中秋节,学霸潘呀回来。
没联系我。
还是儿子告诉我的,说潘呀小姐姐回沂水了。
我急忙联系。
果然,是。
我略生气,回来咋不联系我呢?
说,看我朋友圈,没在家。
我说,我去日照,都是当天往返,过去看茶叶了。
她问,那明天中午请董老师吃饭可以吗?
我问,几个人?
她说,我不确定,可能有其他同学。
我问,需要宴请老师不?若是需要,我继续帮着陪。
她说,已经去拜访过了。
我说,几个都行,明天我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都在书店。
她说,那我上午过去。
我说,行。
我推测,大概率是恋爱了,在男朋友或父母的提醒下,主动远离我们这些老色鬼,最初认识的时候,咱表现的不好,总想勾搭人家,甚至是明牌,趁送她去高铁站的机会跟她讲,你这样的学霸,若是我现在追不到你,永远都追不上了……
吓着孩子了。
比我闺女,大一岁。
畜牲呀!
而且,还有个更奇葩的事,我儿子超级喜欢她,我儿子去北大、清华游学就是潘呀全程陪护的。
我儿子那么多杯子,现在上学只背着潘呀送的。
爷俩,抢一个女朋友。
我写《懂懂学历史》的时候,有个注释版,就出自她之手。
真正的学霸。
什么是真正的学霸?
智商这个东西,看似看不见,摸不着,若是统计一下,就跟身高一样具体,大部分人就是1米7左右,但是呢?
也有潘长江。
也有姚明。
她就是姚明系列。
她不是文科生,但是对历史,对地理,几乎没有盲区。
我去乌鞘岭爬长城时,我发了一组朋友圈,她马上就能评论出,这是三大高原的分界点……
沂水考出去的这些北大清华。
一分为二。
一类,就是书呆子,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没看过世界,普通工薪或农村家庭,我姐夫是沂水的高中老师里,唯一一个齐鲁名师,他那天跟我讲,孩子与孩子的差距,现在完全是家庭造成的,他在课堂上问了一个问题,去过西安的举手,一个都没有。
这可是高中呢,班里同学多是县城的。
一类,就是我儿子这种,从小到大,走的地方多,知道的事情多,我儿子的朋友圈一年就更新几条,定位真是来自全球,他看同龄人甚至同学是什么感觉?一群傻子,那天我跟另外一个富婆在一起聊天,她闺女跟我儿子一样大,也是一样的游学模式,她闺女也是,看谁都是傻逼。
潘呀,从小也是这个状态。
但是,潘呀比我儿子要聪明……
你想,我们差一代人,竟然可以无缝交流,谈人生,谈理想,谈世界,谈什么都可以。
我为什么判断她会喊着同学?
因为,她怕单独见我。
过去,她懵懂,觉得单独在一起也无妨。
现在,她知道,单独跟老男人在一起,老男人总是想好事,抱一抱呀,摸摸头发呀,拉拉手呀。
她警惕。
果然。
上午9点多,给我发信息,问我忙完了没?
我说,随时可以来。
她说,10点左右可以吗?
我说,可以。
带着一个小蛋糕,带着一份水果。
领着一个大胸妹妹。
这个大胸妹妹有多夸张呢?
一个有足球那么大。
但是!
注意这个但是!
她竟然能在三两句话中,让氛围快速的融洽,属于那种E人,很自然的谈论自己的胸,说是遗传,她妈就这么大,还说自己拍了很多擦边的视频,拿给我们俩看,她对擦边有误解,她的那些都算不上擦边,还说她大学同学都喜欢摸一摸……
说的是,女生。
她这种性格,能让一个很尴尬的氛围,瞬间变的轻松起来,大家关注她的胸也不再是一件很下头的事。
有点类似健身房里的小姑娘,一起吃饭的时候,她会站起来,让你按一下她的腹肌,她没觉得身体有什么羞耻感,甚至输出的是自信、优雅。
我感觉,好多年没接触过大胸妹妹这么好的性格了。
仿佛没有禁忌。
大胸妹妹也是在校生,不过是研究生。
学翻译的。
外国语,王牌专业,高翻。
现场,加了微信。
她真的是表里如一,朋友圈也没有羞耻感,很自信的展示着自己的身材,我发现她虽然是学生,但是足迹漂浮不定,各港口、关口、保税区……
前段时间的定位竟然在霍尔果斯。
我问,你现在是已经参加工作了吗?
她说,没有。
我问,那你去参加这些翻译工作,学校允许吗?
她说,允许的,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我问,是同声传译吗?
她说,是交译。
我问,怎么理解?
她说,交互翻译,就是老外讲完后,我给陈述一遍,中方发言完毕后,我再给翻译成英语。
我问,AI会不会取代翻译工作?
她说,文字类的,AI越来越智能,老师说,过去也会接一些外贸兼职,帮着收发邮件,现在很少有外贸公司需要了,基本都是AI化了。
我说,前段时间,我去青岛参观外贸团队,她们一群小姐姐都是做外贸的,她们的观点是语言已经不是外贸的壁垒了,懂不懂英语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现在AI太成熟了。
她说,普通翻译工作会慢慢被AI取代,可以这么理解,90%的翻译工作都可以被AI取代,剩余的10%是AI很难取代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语义黑洞,譬如“一个半小时是三个半小时”,再譬如“江湖”,AI一般就是直译了,Rivers and Lakes,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AI智能化最大的障碍在敏感词绕桩。
我问,你们这个专业里,级别最高的是什么分类?
她说,会议口译,一年也就是招个十个八个,形象要好,音色要好,普通话要好,反应速度要够快,词汇量要够大,例如中方引用了一句古诗“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要快速想到最准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只要能被录取,就业根本不是问题,一毕业,父母等着看新闻联播就行了,全世界去,领导去哪,跟着去哪。
我问,李继宏算什么水平?
她说,虽然都是翻译领域的,但是不是一个发展方向,李老师主要是文学翻译,属于翻译领域最高级的存在,表面是他翻译了一本书,其实是他重新写了这本书,他是先理解了原著是什么意思,然后用另外一种语言给翻写了一遍,他既是英语文学的天才又是中文文学的天才。
我说,一会送你本他的签名书,《傲慢与偏见》,当时我去找他签的,他很少在上海,多数时间都在国外,他翻译哪本书就先去哪本书作者的生活场景去体验一下,去感同身受。
她说,我们这种是偏语言的,对文学性、准确性要求都没有那么苛刻,更重要的是实时传递,属于聊天范畴,有一定的容错率。
我说,我旁观过朋友跟美国老公的日常生活,虽然朋友会说英语,但是我觉得他们无法深入交流,一些触及灵魂的沟通。
她说,这个是跨国婚姻的确存在的问题,但是呢,这种障碍只是存在于非情绪化沟通,例如知识方面的,文化方面的,伦理方面的,涉及到情绪化的东西,是无障碍的,例如兴奋、幸福、悲伤、愤怒,这个哪怕语言不通,也能表达。
我说,这个我感触就很深,我媳妇四川人,她跟家人聊天我就听不懂,但是不影响我们吵架……
她说,我们日常做的翻译都很简单,主要是贸易类的,他们会提前把一些专业术语发给我们,我们把这些吃透就行了,高级别的翻译很少有全能型选手,因为跨行涉及的词汇量太大,种地的有种地的专业术语,出海的有出海的专业术语。
我问,你未来会朝同声传译方向发展吗?
她说,我不是很适合太正式的场合,我还是喜欢松散一些,类似咱常说的茶话会,我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特色加进去,表情呀,动作呀。
我说,的确是。
她说,翻译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很高,但是入门后,其实很简单,就跟日常聊天没什么区别,但是呢,想干好,也很难,天生条件+后天训练。
我问,像我这个年龄,学英语最快的方式是什么?
她说,基础的词汇量是首要前提,至少要具备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光有词汇量不会说也不行,大部分人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不是敢不敢开口说的问题,是压根没有把英语当一门语言去学习,语言的核心是什么?是听,是说,是理解,是复述,我们日常最常用的英语学习法叫影子跟读,拿英美剧去训练,最初是能同速阅读,不要求理解意思,后面是要求一边阅读一边理解意思,再后面是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能快速提炼关键词,再后面是一边阅读一边能用中文翻译。
我问,跟读的时候,语调也要模仿吗?
她说,当然,语调非常重要,你看那些相声演员,其实他们若是学英语,哪怕没有单词基础,只是学口语,他们也学的非常快,这就是专业天赋,你看郭德纲,说河南话、山东话、粤语都很专业,相声演员为什么学语言这么快?核心就是跟读,反复的跟,不断的模仿……
我说,我研究一下。
她说,网上应该有人叫影子跟读,这是专业与非专业最大的学习区别,你练时间长了以后,你都不用看字幕,拿耳机听欧美剧都没问题。
我问,做翻译,是不是要做分脑训练?
她说,是的。
我说,我去签李继宏的书时,陪我去的出版社编辑跟我讲,非英语大拿的前提下,读名著还是要读翻译版的,不要指望自己读原版,因为普通人的英语理解力是无法深入理解原著的精华,这个观点对不对?
她说,你问大家,大家肯定认为不对,觉得自己读原著才更纯粹,翻译反而有可能曲解了原著的本意,原因是什么?大家感受不到自己与专业翻译的差距。但是呢,反过来讲就很容易理解了,一个学中文10年的留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他玩不转我们的小红书,很多梗他GET不到,例如恶搞《甄嬛传》与《西游记》系列……,能打破这种文化壁垒的,必须是双语种双文化天才,双语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是顶流,你觉得李继宏老师的文学功底如何?
我说,他写纯中文,在国内,也是作家级的,这一点,我一交流,能瞬间GET到,毕竟我也是专业选手。
她说,翻译这个领域,能成为大家的,都不是普通人,像我这种,当学生的时候找个兼职弄点外快是很容易的,因为甲方也不懂,觉得请的是高翻专业的,未来上新闻联播的,其实真毕业了,没有真水平是很难脱颖而出的,翻译这个领域也是人才过剩,普通选手一抓一大把,顶级选手,尤其是细分专业的顶级选手,能同传的,目前是有人才缺口的,其它领域基本都开始卷了,人才之间卷,人才与AI卷。
我问,你本身就很喜欢英语吗?
她说,我觉得自己是比较有语言天赋的,土话、普通话、英语能自由切换,平时我自己在外面逛街,我看到什么,都是顺便用英语在脑子里过一遍,逛街回来的路上,我就能自己边走边说,类似CCTV的驻外主持人,给观众朋友们介绍我刚才去逛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我说,跟我们写文章是一回事,我写文章是随时随地在写,就是看到立刻就在大脑里形成框架了,而不是坐下才开始的。
她说,那,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GET到我行为习惯的人,日常人家觉得我动不动自言自语大概率是神经病。
我说,我一般都会快速在微信上记录几个关键词。
她说,我也是。
她本科是华师大,学英语的,在上海上岸过,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她想要的人生是多体验、多赚钱……
我问,你现在除了当翻译,还可以做什么?
她说,进大学当英语老师。
我问,研究生就可以吗?
她说,是的。
我问,这也是一个PLAN吗?
她说,不在考虑范围内,体验过教学了。
很有想法的姑娘,跟潘呀一样优秀,否则也成不了朋友,她们俩也不是同学,应该是一中北京校友会里认识的,具体我没问过。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要优秀。
我们那时,对未来是渴望的,反正就是不想种地了。
但是,这种渴望不具体。
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去从事具体什么样的工作……
但是,他们这一代人,知道。
他们的梦想很具体,当然未必能实现,她说自己喜欢翻译工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能不断的进入一些高能量场的圈子,能看到他们的衣着打扮以及生活方式,去参与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她现在,做的翻译都是很基础的,涉及到专业术语很少的。
小范围会议的。
大范围的,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她也试过,例如给医学院做过翻译,但是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没有得到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专业术语拿捏的不准,从而让听众有错乱感,久而久之,这些专业性的论坛的翻译往往是由医学专业的英语高材生来做翻译,因为他懂医学。
这就如同安东尼·罗宾斯在上海演讲,同声传译是李阳做的,是上海找不到顶级翻译家吗?不是,而是因为李阳在控场能力在演讲能力国内是独一档的存在,他不仅仅能把意思翻译出来,还能把情绪传递到位。
最后,我问她,你相信自己会有美好的人生吗?
她说,绝对的,就凭咱这胸怀吧?!
这期间,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我问她为什么好不容易在上海上岸了又下海了?她说,因为当老师不能穿黑丝……
然后,哈哈笑了,说逗我的,根源是薪水太少,对未来没有想象力。
跟大胸妹妹聊完了后,要认真跟潘呀聊一下。
我问潘呀,是不是谈男朋友了?
她点点头。
聊了一些鸡毛蒜皮……
她说,X叔,我一直没联系上他,之前他说要买我那本《懂懂学历史》的注释版,我就发给了他,结果他真的给我转了1000块钱,微信转我没要,他直接打我支付宝里了,我一直都觉得是个事。
我说,当时我就跟你讲了,1000元对于他而言,约等于你的10块钱。
她问,他咋好久没更新朋友圈了,发信息也没回,我还想中秋节给他送点月饼。
我说,他进去了,还没出来。
她问,怎么了?
我说,环境污染有关的,你年轻,跟你说太多你也不懂,他连小学都没读完,他的特点是什么?永远忠诚,永远嘴严,永远买单,永远分钱,所以大家都喜欢用他当白手套,光疫情,他赚了多少钱,但是呢,这个事有利就有弊,尤其是这两年这么高压,白手套很容易成为彼此攻击的软肋,他就是被定向爆破了,问题也不严重,大概率会缓刑,罚款预测在300万左右,不用担心他,他是那种在里面也很乐观甚至是开心果的人,很多时候,神仙打架,真正受伤的不是神仙,而是神仙手下的人,过去两个大BOSS搭班子,相互较劲,你知道怎么较?我把你的心腹拿下,你把我的小弟拿下,拿下就是查处的意思,尤其是级别更高的一个,往往采取这种方式来实现敲山震虎……
她说,那他更需要钱,我更应该把钱给他。
我说,那1000块钱,你就当买了个糖葫芦就可以了,他晚上去唱歌,一晚上都不知道花几个1000,他不在意,这么说吧,你能加他好友,就是他祖坟冒青烟了,因为他过去能认识的最高学霸就是我,应该很快就出来了,出来他会联系我的,我到时候跟你讲,进去之前他就知道要进去了,专门找我聊过,说要去上学了,他这种人进去也能快速适应环境,他这种人属于土蛋系列,就是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游刃有余,他在里面真有上学的幸福感。
她说,我听了这个消息怪难受的。
我说,不用难受,他们这种人,把这些都当成了人生体验,有些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天生的开悟者,他就是,他把生死之外的事都看的很开,否则咋可能一个如此没文化的人能结交这么多优秀的朋友呢?他这个人非常靠谱,而且没有屌丝应该有的一些劣根性,例如装逼、炫富、嘚瑟、言而无信、搞女人,这些他都没有,他跟媳妇相处的特别好,人也非常低调,言出必行,我经常说他,你要是读个大学还了得?就是璞玉浑金,咱要相信大BOSS的眼光,大BOSS挑人绝对尖锐,财富管理的也非常好,杠杆非常低,甚至应该0杠杆,非常讲义气,一般屌丝是天生排斥优秀者,他不是,谁优秀,他膜拜谁,你想,我这算什么?他对我超级好,算是我们家最大的客户,而且经常给我现金,让我买双鞋之类的,他的理由就是跟着我天天在进步,这肯定是客套话,但是我就当真的来听。
研究去哪吃饭。
决定去巷子深处的粤菜主题的私人会所吃。
个人开的。
不对外。
我微信问了一下,说最近到处都盯的很严,不营业。
我委托泰山啤酒老板娘帮我问问。
意思是,我们都是安全的,非体制内的,能否让厨师给炒几个菜?
可以是可以。
但是有起订标准。
这个无所谓。
上车时,大胸妹妹直接坐在了副驾驶。
其实,她应该让潘呀坐。
毕竟,我是潘呀的朋友。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她的确还是个学生……
车上正好在放我写的《懂懂爬泰山》系列,里面提到了儒释道,大胸妹妹说,给道教做过翻译。
我问,你有没有觉得,道士的眼神都是游离的?
她说,这个我没感觉,反而是我接触的和尚,一个个都有死感,EMO了。
我说,这与佛教思想有关,既免于热情,又免于消极,佛家认为,热情背后是缺失,是急切,是渴望,对什么都淡淡的才是最佳状态,不汹涌,只温和+绵长。
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喜欢教学不?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是这个问题,压抑孩子的兴趣、活力、兴奋、社交,我做过教育类的翻译,老外专家的观点是什么?教育是火种不是筛选,优秀的教育模式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点燃自己,而不是唯一的选拔机制,你看咱这边上学,交朋友就是错的,老师不允许交朋友,家长也不允许交朋友,有一说一,上海教育虽然也很中国,但是也有国际化的一面,例如运动会,没有太多讲话环节,也没有太多仪式类的东西,会刻意培养积极性与团结性,学校每年会搞足球赛,全校混分,每组都有高年级与低年级的,选队长,选队员,选啦啦队,孩子们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
我问,大城市的教学,会比咱这边讲的更详细还是?
她说,咱的教学是一盘珍珠,老师一个珍珠一个珍珠的讲,大城市的教学是项链,老师是讲脉络,讲结构,然后给你一条绳,你自己把珍珠串起来,这个原理是怎么一步一步推演过来的,而不是告诉你,背过这个公式就行了,所以大城市的教育对普通孩子很不友好,尤其逻辑性差的,习惯死记硬背的,完全跟不上节奏,咱这边老师,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好的差的都努力全覆盖,想做到“有教无类”,大城市的老师精力很有限,只会择人而教,带着极少数领悟能力一流的孩子往前走,你知道我在当老师时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吗?学区房,没用,孩子与学校以及老师若是不匹配,只会越落越远,完全是听天书,一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的因素影响最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换个地方种瓜依然是瓜,精英学生越多的学校,老师的焦点越前移,焦点就在头部的10%身上,就跟爬山一样,精英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普通选手越落越远,所以选什么样的学校是最好的?就是匹配自己智商的,能让自己在班级里至少前10名的存在。
我说,家长不会这么想,家长总觉得,鸡头不如凤尾!
她说,那是家长误判了,是家长把那些需要全市统考选拔的高中理解为了靠学区房就能进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