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刚买特斯拉时,我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单踏板。
很快,我就放弃了。
放弃的理由是,反惯性。
久而久之,会忘记刹车的存在,很多电车事故,其实就是把油门当刹车踩了,背后的根源就是长期不刹车。
但是,我又很喜欢特斯拉动能回收功能。
能自己停车。
尤其是停下那一瞬间,不晃。
很丝滑。
后来,我看有位博主的分享,他的设置是开启动能回收,但是选项选择的弱,这样的好处是日常开起来比较线性,不至于晕车,同时呢,在低速行驶时不需要频繁的踩刹车,也就是只享受时速低于15公里/小时的单踏板。
我也跟着这么设置的。
非常好用。
我认为,是最完美的设置。
不过,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电耗非常高,别人的特斯拉,电耗多是13到15,而我的呢?18到20。
我是这么理解的,我的是四驱,同时呢,轮胎宽,又是高性能版,大概率电耗本身就高吧?
这次武汉之行,养鸡的朋友非让我设置为单踏板模式,说设置了以后,电耗立刻就下来了,我发现果然如此,平均电耗接着降为了14~16,不过副作用也很明显,那就是不线性,一松油门就有强烈的刹车感,开车的人还好一些,坐车的人很容易晕,出于续航需求,我就保留了单踏板模式。
一直保留到了这次日照之行。
在岚山吃过午饭,我们计划回沂水,上高速之前,先去充电,高速上充电可能要排队,下面不用,充电桩多的是,充电时我还在想一个问题,若是我是特斯拉中国区总裁,下一步我采取的战略就是特斯拉超充遍布国内所有服务区,特斯拉超充的特点是速度快,缺点是价格高,多分布在大中城市的商超里,不过呢,这个价格高若是放在服务区,就属于平价了,现在高速上一度电2块钱是常态,前段时间我采访过充电站的老板,他跟我讲,充电站若是想盈利,电价不能低于2块钱一度,过去捆绑在加油站上的一些苛捐杂税,现在也慢慢开始捆绑到了充电站,该来的,终究会来……
在岚山充电时,我问了一下AI,特斯拉有没有计划在山东高速服务区布局充电桩?
答复是,有。
特斯拉前段时间与山东高速进行了会谈,计划就储能+充电站进行合作。
那就无敌了。
上了高速后,车流量比较大。
我开启了智驾。
发现,车流量若是太大,智驾不合适。
因为,它会时刻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这样会导致频繁的被加塞,算了,还是我自己开吧,只是呢,刚吃过午饭,天气又热,很容易困。
离第一个服务区还有5公里时,我就困的睁不开眼了。
我再次开启智驾。
准备进服务区调整一下。
进了服务区,一家三口都去洗手间。
尿完尿,集合。
我去超市买瓶红牛。
媳妇顺手拿了个雪糕,这是她当天吃的第三根雪糕,在日照茶仓吃过两个,日照茶仓做的文创雪糕。
我问儿子要吃雪糕不?
他不要。
我也不要。
结账时,有个大姨插队插在了我前面,她拿了四个雪糕,拿了10块钱,工作人员告诉她,雪糕36,她有些惊讶,什么?
然后,她把雪糕放下了,去外面了。
工作人员也不确定她是还要还是不要?
我刚要结账,大姨回来了,又拿了10块钱,意思是要两根。
我结完账,我们回车上。
在回车上的路上,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大姨,我要确认一下,她到底是给谁买雪糕?给孙子?给外孙?
应该是两家人出来玩,一共四个小孩。
她是给另外一家俩小孩买的雪糕。
自己家的小孩没有。
那人家能要吗?
所以,临上车,我看到他们两家在推让这两个雪糕,一个说不吃,一个说我们家的也不吃,来回推让……
就一个原因,雪糕太贵了。
若是5块钱一个,20元四个,正好。
山东服务区与江浙沪的服务区,目前差距就在这里,江浙沪的服务区已经进入了品牌化阶段,品牌超市,品牌餐饮纷纷入驻了,多是平价,山东还是景区模式。
与市场化也有关。
山东高速,全国第一,但是山东高速的车流量太小。
节假日还可以。
平时?
车流稀疏。
江浙沪的高速呢?
密密麻麻。
尤其是跨省跑长途,从南到北,例如从上海到沂水,上海周边车流量是100分,南通是80分,盐城是60分,连云港也就是40分,进了山东呢?
30分。
为什么?
江浙沪做生意的多,时间自由的多,业务往来的多,互动的多。
从而,不分节假日。
山东呢?
仿佛人人都是公务员。
周一到周五都被锁在岗位上。
有年,山东高速的朋友跟我们讲,全山东唯一盈利的线路就是济青北线,沿途有淄博、潍坊加持。
沂水北边的这个是济青南线。
车少到什么程度?
我跑了十几年,从来没遇到过堵车,也从来没看到过交通事故。
所以,你指望山东的服务区卖平价商品?
不可能的事!
从服务区出去有10分钟,媳妇问我下个服务区多远?说想吐。
说着说着就吐了。
吐车座上了。
我急忙在应急车道停车。
她吐了一会,上车……
我的直觉是,刚才的雪糕刺激到肠胃了,把这根雪糕吐出来就好了,于是我们继续赶路,路过下个服务区时,并没有进,因为媳妇也没有提出要继续吐。
过了下个服务区没多远。
又吐了。
于是,再次停靠应急车道。
这个应急车道比较宽敞,我跟儿子说,咱都要下车,因为车流量这么大,咱有概率会被追尾,打开双闪后,咱要站到护栏外面。
我让儿子给妈妈拿水,催吐。
折腾了十几分钟,再次上车……
到了沂南服务区,离家还有30多公里,一进服务区就开始吐,连厕所都来不及去了,就在服务区的入口处,这次吐的时间最长,大约吐了半小时,纸巾用了一包。
上车后,说自己冷。
不让开空调,不让开窗户。
然后跟我们讲,她可能不行了,让我们送医院。
儿子还在笑,不可能,只是吃了个雪糕而已,咋可能需要送医院呢?
我问,去中心医院还是去哪?
媳妇说,去阳西门诊吧。
我说,好。
我也觉得小题大做了,无非是吃了个雪糕,肠胃应激反应了,吐了就好了,我用最快的速度赶到阳西门诊,阳西门诊可以理解为沂水门诊领域的天花板,三甲医院的退休医生会来坐诊。
一进去,医生直接拒诊,理由是不能查明原因,建议抓紧去中心医院。
这个时候,儿子提议,说妈妈要昏迷了,要不,咱打120吧?
我说,120没有咱直接送去快。
中心医院就在前面,穿过中心街就是,但是五一的中心街人山人海,走不动,我一边开车一边联系左小蓉,我问她,急诊在哪?
过去的急诊我知道,就在雕塑这个位置。
但是,盖了新大楼,应该搬了。
左小蓉告诉我,在新大楼,进了南门左转就能看到。
结果,我进了南门才发现,可能是五一分流,不允许左转了,这个时候儿子跟我讲,妈妈一动不动了,是不是死了?
我问,你摸摸有没有心跳?
他说,还有。
我说,别着急,这个时候,咱要沉稳。
我转到医院后面,看到有个保安,我急忙问,急诊怎么走?
他给我指了路。
到了急诊,我跟儿子扶媳妇下车,有意识,但是很模糊了,因为她总是喊冷,我把冲锋衣给她披上了,结果下车时我一拿冲锋衣,冲锋衣上全是黄水,感觉苦胆都吐出来了。
我跟保安说,车子我先停门口。
保安说,可以,救命要紧。
进了急诊,先是预诊,用来分黄区还是红区,不是看你伤的如何,而是看离死有多远,最简单的区分方式就是血压,测完血压后,把我媳妇分到了黄区。
急诊有三位医生,很忙。
我们轮到后,医生先是进行了简单的腹部按压。
说不疼。
接着给开检查单,查血。
两小时出结果。
这期间,我让儿子陪着妈妈,我跟儿子讲,把手机收起来,全身心的陪妈妈,你妈妈要是死了,你就真的没有妈妈了,但是爸爸可以有新的媳妇……
那一瞬间,我感觉儿子长大了。
过去是个小P孩。
如今,成了个大男孩,有了担当。
全程,都是他陪着妈妈去排队去检查,我则需要去做其它工作,去找车位,去给她找外套,同时要拿一些应急物资,还给租了个轮椅。
正好在电梯口遇到了左小蓉。
我说,他们娘俩在那边,你过去看看。
左小蓉来了以后,整个事情就有了转机,因为她比较专业,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电解质检查结果需要2个小时才能出,在等待的过程中,媳妇慢慢有了意识,说没事了,可能是晕车,想回家。
我问左小蓉,可以吗?
左小蓉说,电解质这个还是蛮重要的,核心是看缺不缺钾,很多事就出在了低钾上,又吐又拉,脱水了。
媳妇执意要回家。
医生说,那给开点药吧。
我说,开药可以,不能开中成药。
医生跟我讲,这里是急诊。
潜台词是,不会开安慰剂!
拿了药以后,媳妇要回家,我让儿子跟左小蓉去跟医生沟通一下,情况是否严重,能否回家?
我在排椅上陪着媳妇。
就在陪伴的过程中,媳妇又吐了,吐的清水,同时呢?
要拉肚子。
从单纯的呕吐变成了又拉又吐。
我又陪着去厕所。
拉完以后,媳妇跟我讲,又不行了。
我急忙联系左小蓉:去跟医生沟通,直接给挂水,先补充电解质,我感觉她情况不明朗,刚才的表现有点类似回光返照。
等于我们兵分两路了。
一路我陪着媳妇。
一路儿子与左小蓉在跟医生沟通,开药,联系床位,挂针。
急诊故事多。
打破头的,撞断腿的……
在陪媳妇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缺失了一门课,我经常来中心医院玩耍,我这里骑友多、球友多,但是我却没有认真的研究过急诊线路,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熟悉急诊位置,关键时刻,一分钟都很关键,我是选错了路,最快的路是从沂河东路走,直接走到中心医院后面,从后门进,然后一右转就是急诊,也就是救护车的线路,救护车的线路一定是最优线路。
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急诊门口,允许临时停靠,挂完号再开走就行,保安都很通情达理,毕竟能把车子开到这里的,都是争分夺秒系列。
从下高速到阳西门诊到中心医院急诊的这个过程,媳妇其实一直都是半昏迷状态,我是真害怕了,夫妻俩有没有感情不说,再怎么说,这也是儿子的亲妈,在一起风风雨雨生活了十六七年,当年是从上海跟着我回了农村,在农村生活了五年整,这不就是最大的浪漫吗?!如今,年纪轻轻死在咱手里,咱没法跟她父母交代。
扎上针,补上水,人状态逐步就好转起来。
我想了一下,大概率与我启用单踏板也有关系,别说她晕,我自己都有点晕,情况是组合到了一起,一方面她吃了三根雪糕。一方面她吃了多样海鲜,其中自己吃了一份虾虎,还吃了半个大海螺,凉拌的。一方面她晕车。
叠加到一起了。
为什么最初她呕吐,我没觉得是个事?
呕吐,还能有啥事?
但是,后面半休克了,我就害怕了。
尤其是一动不动了。
真的吓死了。
挂上吊瓶后,左小蓉跟我讲,董老师,我在这里照顾着就行了,你有什么事先去忙。
我说,我没事,这就是最大的事。
媳妇想让我把儿子送回家……
另外,她想让我抓紧把车子送到洗车店,因为海鲜呕吐物在车里,那味道,没法弄,中间我去拿衣服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了,超级臭,而且是吐在了座椅上,座椅是打孔的,全进了海绵里,已经没有可能清洗出来了。
臭就臭吧,暂时不能考虑这么多。
我送儿子回家。
出地下车库时,咣当一下,磕到底盘了。
中心医院这地下停车场修的不合格,早晚有一天会有电车因为这咣当一下而着火,那时事情就复杂了,中心医院是三甲医院,光干这样的豆腐渣工程,之前我在病房楼陪床时,我没事就爬楼梯,挨着楼层逛,中心医院墙体上贴的瓷砖多是空心的,咱也不知道是谁贴的,若是家装干到这个标准?能让业主打死。
有空的时候,去地下停车场出口看看就行了,肯定让底盘划的一道一道的。
儿子说,刚才隔壁病房的人问,头孢为什么不做皮试?记得我当时住院的时候,需要做。
我说,现在国家取消了,只有青霉素依然需要皮试,因为头孢假阳性太多了,一般都是医生直接问,对头孢过敏不?
他说,我妈没事了。
我说,没有生命危险就是万幸,差一点就没命了。
他说,今天的事,我能跟朋友讲三天。
我说,写进作文里。
他说,这个我留着中考的时候写。
我说,可以,回家后,别乱跑,随时在家待命,你妈若是情况不明朗,随喊随到,别到时候你妈要闭眼了,你不在身边。
他说,放心吧,没事了。
我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他说,这回,我妈肯定长记性了,吃海鲜不能吃雪糕。
我说,不仅仅你妈要注意,你也要注意。
他说,我记住了。
在送媳妇去医院的路上,我当时脑子里迅速闪出了十几个人的名字,最后我想了想,还是要联系左小蓉最合理,毕竟我需要的只是指个路,跟她不需要客气,她每天都读我文章,我们日常互动也频繁。
挂上吊瓶后,媳妇状态恢复的特别快,一个点可以说明一切,能在手机上打掼蛋了……
我把儿子送回家,把车子送到洗车店,安排好,让洗好帮我开回家,同时我回了趟书店,带上电脑,关一下灯,锁一下门。
回医院。
我跟左小蓉说,现在恢复的不错,活动自如,你早点回家吧。
她说,行。
我和媳妇表示了感谢。
这件小事,使我想起了渣女行长的一个观点,她认为男人是拿来用的,朋友也是拿来用的,越用,感情越深。
通过急诊联系左小蓉这个事,我突然GET到了渣女行长的这个点。
真是如此。
过去左小蓉到书店找我,我经常心不在焉。
有时,甚至都忽略了。
而遭遇了这么一场事呢?
觉得,心里好热。
媳妇还叮嘱我,你看看有空感谢一下左医生。
我满口答应。
在山东这边,有个习俗,12点以后不能看病人,是上午12点,上午12点也是阴阳分界点,例如上坟必须过了12点。
若是12点以后去病房看人,是诅咒。
所以,你看,住院部什么时候最忙?
就是医生查完房到12点这个时间段。
但是,有一种是例外。
就是至亲。
当时,我怕媳妇真死了,她家里人没有缓冲的心理,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发了条朋友圈……
我最近的这些兄弟姐妹,肯定第一时间往医院跑。
二姐与二姐夫先到。
还买了花。
二姐给我们上了一节政治课,让我学会伺候人,同时安慰媳妇,好好养着,跟我媳妇讲,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事有积极意义,一是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不至于乱成了一团麻。二是增加家庭凝聚力与向心力,你看,连世博都忙前忙后的,在咱眼里,他一直都是个娃娃,遇到类似的事,全家人都在成长。
一共挂三袋,最后一袋是500ML,补钾的,会刺激血管,所以速度非常慢,这一袋要打三个小时,晚上7点开始打的,我问护士要滴多少时间,她说两个多小时吧,我觉得到9点还可以接受,毕竟我们家离的也近,就在旁边,到家不到10点,正好。
迎来送往一波波后,病房里很安静了。
一共三个床位。
我们在最北边,中间的床位是个老太太,做胃镜后发烧+昏厥,挂完吊瓶后退烧了,要回家,儿女都很有出息,一群群,晚上9点多就走了。最南边是一个老头,应该是自己在这里住院,有时我看他一眼,他就略紧张,最初我是来回踱步,毕竟一天没运动了,他眼神总跟着我的步伐走,后来我站在他床头朝外看,他就指一下凳子让我坐,我随意跟他闲聊了几句……
老头应该是农村来的,救护车送来的吧?也没人陪,上厕所不关门,也不冲水,应该也不会用,特别骚,还是我进去给冲的。
我问他吃过晚饭没?
他说不饿。
墙上贴着餐厅外卖电话,我一直想给他点份,后来想了想,他可能会多想,算了。
我们出院的时候,亲戚朋友拿来的一些吃的用的,我们有些拿不了,我跟他说了一声,这些东西都没动过,我们不要了。
病房里留了他自己。
这个老头还算状态不错的。
上次住院,隔壁床老头做过喉癌手术,每次说话需要把脖子上的金属口先堵上,为了省钱要么吃地瓜要么吃花生,有时到了饭点,他就抓把带壳的花生自己剥了吃,那时偶尔点了外卖,我就会帮他带点,最初也是死活不要,后来时间一长,他也能接受了,咱的父母也就是因为咱出色,否则,不也这样吗?!
走的时候,我想去跟急诊上的医生说一下。
感谢一下,我们走了。
发现,下班了。
我旁观了急诊工作后,感觉真的累,一秒钟的空闲时间都没有,后面永远有人在排队,而且一个比一个急,都觉得自己要死,有的甚至因为被分到黄区很不理解……
妇产科的朋友来帮忙拿东西。
我跟她感叹,急诊太累了,怪不得当年有急诊医生集体罢工,当然,新闻里没有报道,根源就是觉得自己干的最多,油水最少,人家干骨科的干心内科的都有提成,干急诊的呢?
真正救死扶伤不说。
只拿那份工资。
妇产科的朋友跟我讲,现在都是轮班制……
那还好一些!
同是医生,你们既轻松又有油水,我们呢?连轴转,干的最多,拿的最少。
媳妇最后一袋没有打完,打到10点就要求起针了,她感觉自己已经满血复活了,没必要继续补钾了,她说想回家洗澡,一分钟都不愿意待在医院里。
我去咨询护士。
护士说可以。
陪床过程中,除了走路,我就是在写文章,除了写文章我就是出去走路,去看看其它病房里的人与事,毕竟急诊故事多。
感觉一切越来越规范了,就拿换药举例。
过去换药偶尔会出现换错药的情况,那时核对方式就是问叫什么名字,依然存在BUG的可能,例如恰好两个患者重名,护士拿错了药。
现在怎么预防这个问题?
扫码。
扫瓶子,扫手牌。
巡房也是如此,挨着扫手牌。
回家的路上,我思考了三件事:
第一,家庭乃至家族命运,其转折点,可能是日常发生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不可预测,完全随机,就如同我们去日照吃个海鲜,怎么可能吃进了急诊呢?!差点我没媳妇了,娃没妈了。
第二,人还是需要机动资源的,就是遇到事了,能随喊随到的,我当时在想,若是这个事发生在上海,是不是就更加的无助?因为是发生在家乡,那么可调动资源就很多很多。但是,我又深度思考了一下,一旦家里发生了这些事,日常交往的朋友,几乎都不适合喊,能喊的,要么是家人,要么是同事,要么是客户,反而日常玩耍的朋友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
我也说不上来。
我当时想了一圈,觉得喊谁都不合适。
就是我们虽然关系不错,但是没有好到能随叫随到的程度……
第三,陪诊业务,潜力巨大,这个业务,事后我们探讨了N久,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沂水,又熟悉医院流程,又会开车,又有耐心,我那些在外面发展的同学,他们的老人若是需要去体检或看病,完全可以联系我,我上门接上门送。
我看他们说,一年能赚20万。
我觉得并不夸张。
这是最好的时代,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有爱,有耐心,想赚钱不是很容易吗?只是,北方人有个天生短板,不愿意伺候人,只想当大爷,之前我写过北方小姐,北方小姐一直都是高傲的,没有服务意识,需要嫖客哄着才会笑一笑,所以当北方人第一次去南方,一换口味,再也回不来了,原来女人还可以这样?!
之前,总有女士抱怨40岁后不好找工作,我就建议,可以朝家政、医院陪护这些方向研究,不能一想到找工作就是坐办公室,哪那么多办公室可以坐?我那大摩托车让一个小伙子买去了,小伙子有奔驰有路虎,他是干什么的?就是组织了一群大姐搞医院陪护。
我要是哪天创业,我就搞这个。
一,陪诊。
二,临终关怀+入土为安。
例如,儿女在上海发展,他们哪懂这些?时间成本也高,若有人能替自己操办,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