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见面,寒暄。
人比较多,十几个。
济南来了五个。
其他都是我们本地的。
对于我而言,只有白衬衣是第一次见,但是我们俩超级熟悉,熟悉到什么程度?
白衬衣与牛哥他们玩的比较好。
都是我中介的。
我跟白衬衣算是资深好朋友,只是没见过面。
交集很多。
他的同事、同学、朋友。
所以,我们俩说彼此没见过面,在场的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都是通过懂懂认识你的,你们咋可能没见过呢?
还真没见过。
无数次擦肩而过。
送了我个小熊,这几年抖音上很火的那种。
还带警号的。
接下来,就是高强度的头脑风暴,持续了八个小时,几乎一停没停,有整体分享,有局部讨论,核心主题是投资,因为大家多是炒股人。
我说过,我对牛哥的改变有二。
一是,凭我们的智商不配持有任何一支股票,他全部转型ETF了,核心是两大方向,一是能改变世界的,例如芯片ETF,二是不会被世界改变的,例如喝酒吃药。
但是,这几年,这几大领域都跌的很凶。
多是腰斩。
牛哥现在每天都在做T。
降低成本的。
濒临盈利了。
他仓位太重了,一个单类就要2000万+,并且有一定配比的融资,从而调整起来比较难。
焦虑吗?
不焦虑。
牛哥的观点是,只要方向对了,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应该全球配资,相互对冲。
2017年,我建议牛哥这么搞的时候,牛哥跟我讲,不该玩跨境ETF,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只有20年,大家都是小白,市场不成熟,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收割别人。而国外的资本市场呢?有200年的历史,他们收割我们就是手拿把掐。
这次,牛哥说,这几年一直在反思这个事,突然想明白了,你的定力,你的技战术并不是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才是决定结果差异的根本,无论是芯片还是医药,本质上依然是大A,懂懂为什么这几年春风得意?因为外围全创新高了,我们技术再好,他技术再次,我们也跑不赢他。
所以,资产配置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定力+拥抱时间+适当的资金杠杆。
我去武汉的那一天,我是亏了52万,心情如何?
我压根没心情考虑这个事。
一心想着抓紧赶路,小宝在等我吃晚饭。
我说自己内心毫无波澜,大家可能觉得装逼,事实上就是如此,别说1000万亏52万了,疫情时,我才多少持仓?一天都能跌40万,那时我都没感觉,何况现在了,早被训练出来了,因为我知道,每一次下跌后,都对应着创新高,所以我不仅仅没波澜,反而觉得有惊喜感。
牛哥那天亏了470万。
在座的,除了不炒股的白衬衣外,我持仓算是最少的,只有1000万,他们几个都是我的N倍,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有冲击力的,会影响我的步伐,按照我的步伐,我的目标是一年100万的收益,在我们县城而言,这就算不错的收入,衣食无忧,但是跟他们一比,就容易焦虑。
这种焦虑对应的是什么?
乱了阵脚。
当年,我从上海回到农村,很多人不理解,好好的大城市不待,为什么回农村?
这么说吧。
若是我依然在上海发展。
10%的概率成了超级大V。
90%的概率陨落了。
既有可能是财务破产。
又有可能是账号被封。
因为,我在大城市接触的全是高分答案,大家给我的建议全是一年搞几千万的,整个人是浮躁的,也没攒下钱,有多少花多少。
我真正产生沉淀,就是回到农村。
从农村待了五年,又进了县城。
慢慢实现了原始积累。
越来越踏实了。
所以,无论是见朋友还是上课,既要接受别人的思想洗礼。
又要觉察自己的真实定位。
不大跃进。
不浮夸风。
我有我的节奏,我可以从你们的分享中汲取有价值的点,去给我现有的模式适当的追肥,而不是大刀阔斧,推倒重来。
例如牛哥建议我把上证50换成A50或红利ETF。
说红利ETF历史最大回撤不到20%,哪怕贷款ALL IN红利ETF都可以,牛哥发给了我好多对应的分析,有数据,有视频。
我也不能调整了。
因为我已经重仓了上证50。
青州老师是建议我调整上证50为沪深300。
我那个海归朋友,做一级市场的,他认为我持有上证50是对的,要么持有上证50,要么持有科创板,一个代表着绝对保守,一个代表着绝对激进,不要选沪深300,因为沪深300是两头挨打,防守的时候,因为它持有激进的科创类目,吃亏,进攻时,它持有茅台、工行这些蓝筹版块,也吃亏。
牛哥跟我讲,懂,你有这么多优质资产,银行利息这么低,换成现金接着买入红利ETF就可以了,不用择时。
我们的讨论有一个好处。
和而不同。
碰撞,但是不统一。
例如,牛哥、鹏哥都在做T,用来降低成本的,也是设计了很多规则,例如上涨趋势时才做,目的是降低持仓成本。
我为什么对这个没有太大兴趣?
我的逻辑很简单。
第一,若是有如此的确定性,量化交易为什么没捕捉到?
我对股市里的确定性只有一个判断,没有确定性,若是有万分之一的确定性,也早被更大算力捕捉到了。
第二,有对,有错,拉长线来看,大概率就是不赚不赔。
不过,鹏哥给我看了看他的实盘,胜率非常高,我粗略的一扫,感觉十之八九是YES,我给他的评价是,这东西是天赋,就是盘感,若是让谈谈心得,可能说不出来,就是感觉来了。
我分享了我的数据,最近两年持仓收益37.43%,对应的沪深300是-6.3%,我跑赢沪深300是43.73%,我对这个数据是满意的,其实也是论证了牛哥的观点,资产配置的成功是核心关键。
有一点,我们这群人是有共识的。
真正的大收益,一定来自于拥抱时间,这个时间不是三年五年,而是二三十年,甚至更长,当时这个主题是我分享的,我说不同高度的人对时间的忍耐度不同,例如我有骑友,在我那边打包,我一天给结算一次,只要他手里有钱,你喊他他就不来了,没钱了再来,周结可以不?不可以,必须日结。老百姓打工呢?要求月结,做工程的呢?能接受年结,再看看邓爷爷提出的口号,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
我最早设计定投模型时,我是瞄准的一个亿。
当时,王健林天天说一个亿小目标。
启动基数是每天5000元,然后按照每年15%的递增,本金越来越重,我觉得凭我的水平,一天拿出两三万做定投应该没啥难度吧?
进入疫情后。
发现,过于理想化了。
我改为了1000万。
资产1000万与资产一个亿的差距是多少?
表面是10倍。
实际是100倍。
甚至1000倍。
年薪百万很高吧?
你算一下,年薪百万,不吃不喝多少年到达一个亿?
所以,我们设计的目标,一定要理性,要切合实际,不能说懂懂日投5000,那我也日投5000,你月薪才5000,若是我帮你设计,就是月投1000或500。
多了,你压根坚持不住。
我测算了一下,即便是按照10%的年化收益率,我现有持仓到达1个亿时,我已经是我爹现在的年龄了。
是不是太慢了?
一旦你有这个想法,就完蛋了。
你要这么想,再过25年,一个亿算不算大资金?
你若是搬出来什么通货膨胀之类的。
那你就考虑一下,那个时候,你的退休金能发到2万元一个月吗?!
我分享的第一个主题是拥抱时间。
第二个主题是一定要理性定义目标收益,之前证券公司搞分享会,大家一上台,张口就是一年翻倍,要么就是一年收益20%很轻松……
我只听听,不说话。
你知道巴菲特是什么水平吗?
我的目标是什么?
年化收益5%。
当我以这个为目标去规划时,就格外的理性,我会把防守做好,至少能做到不亏损,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等待闪电的频繁降临,反而有出其不意的收益,就如同这几年大家普遍亏损,而我却有接近40%的收益。
为什么定投我不能激进了?
因为,我没有收入。
我现在的收入勉强养活我现有团队,甚至养活不了。
我只能用存量资金。
也就是那1000万在那转。
我不可能再投入资金进去,至于贷款搞这些,我不能开这个先例,因为我媳妇一直在虎视眈眈,多次提议让我把房子车子抵押贷款,她拿到深圳炒房,若是我当时真听她的,现在可能已经成老赖了。
我若是要求媳妇配合签字贷款。
媳妇就会这么要求我配合。
所以,我压根不给她希望……
我又分享了,为什么要全球配资,就是源于那段话,我们成熟的标志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父母是普通人,儿女是普通人,作为投资者,还要接受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普通的国家。
最简单的一个标志,我们并不是世界精英的目标定居地。
买指数基金,其实就是买国运。
你看巴菲特买的什么?
美国+日本。
他为什么不买中国?
说明,他并不看多中国。
我们作为中国人,一方面要看多中国,我们可以重仓中国,但是也要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为伍,这是国家允许的,咱又没出去开户,是证监会批准的跨境ETF,就在二级市场购买。
牛哥说,跨境ETF的推广,你是主力军。
我说,很多人压根不知道什么是ETF,更不知道什么是跨境ETF,其实国家队救市要么是买上证50,要么是买沪深300,就是通过ETF入市的。
牛哥说,当时,我去证券交易所办业务,跟他们说ETF,他们一脸懵逼。
我说,去年,突然爆炒日经ETF的根源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A股市场上有T+0,有跨境ETF,有只涨不跌的品类,从而把溢价推高了。
牛哥说,标普炒到了50个点的溢价。
我说,这种不长久,根源是盘子太小了,一两个亿,完全是击鼓传花游戏,每年都有类似的跨境ETF出现,沙特、日经、德国,都被这么炒过,但是对我们是利好的,因为我们是土著,我们可以兑现这个溢价。
我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是,去掉主观性。
用天道规律去替代自己的思考。
天道规律就是八个字:潮起潮落、物极必反。
不要去预判市场。
做规律的确定性。
不听消息票,不做技术流……
这么说吧,大家一年赚个上千万,我不羡慕,我只做我确定的一年一百万收益,可能整体环境不好,今年所有市场都是下跌的,今年我也是下跌的,不要紧,今年的一百万,明年或后年依然会兑现给我的。
这是由我规则设计决定的。
我做的是不确定性市场里的确定性。
为什么有人说自己纪律不好?
不是性格问题。
本质是认知问题,是你看不到市场发展的规律,为什么麦子刚抽穗你就收割了,因为你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能等待的本质是知道麦子是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成熟。
如四季更迭一般。
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抱时间,拥抱规律,根本不需要什么纪律,我每天投入的5000元,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我设计的收益是50%收割。
那么,我看待今天的行为是,我今天赚了2500元。
虽然,我的行为是播种。
但是,我看到的是麦收。
这就是定力所在的根源……
那天,我跟身边大姐出去,她写文章,说我让她开户做股票,其实我的建议很简单,你认识这个世界最快的方式就是真金白银的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人性聚集地,是经济的晴雨表,另外,中产以上阶层普遍接触这些,你不要玩多了,就一万元,只玩跨境ETF,当时我给选的是沪深300,日经,德国,中概互联,纳指。
用这种方式去感知世界。
我告诉过她,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资本市场更灵敏了。
若是看新闻,某个地方天塌了。
若是股市好好的?
说明,假新闻。
若是新闻里,欣欣向荣,而股市一塌糊涂。
说明,情况不明朗。
若是资本市场突然拉了直线。
你放心,肯定有天大的事发生!
为什么?
大资本都是先知先觉系列。
那天,黄毛给我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跟我聊贸易战,她爹这几年在对欧洲出口高空作业机械,说现在不能做了,理由是欧盟对中国加关税了。
黄毛的观点是,在过往的贸易合作中。
美国是对中国最好的。
日韩、东南亚、欧盟,对中国是非常严苛的。
尤其是欧盟。
为什么美国对全球发起了贸易战,日经与德国的股市依然在涨?
因为,客户是美国。
日本、欧洲、中国是供应商。
遏制了中国的份额,那么日本与欧洲的出口份额一定会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加仓日经的缘故。
那问题来了,中国若是不出口美国了,这种产能会释放到哪里呢?
黄毛的观点是,接下来,全球会对中国发起贸易阻拦。
其实道理很简单,全世界都怕中国的产能输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美国把路堵死了,接下来欧洲、东南亚、南美、甚至非洲都要堵,前段时间欧盟对中联重科征税,理由是这些企业靠政府补贴低价抢占市场,比欧洲本土竞品便宜2成,迅速席卷了欧洲市场。
最直观的是电动车。
电动车不出海,活不了。
一出海,全球阻拦!
我觉得,人要在35岁开始规划自己的养老,若是工薪阶层,可以把目标定位为500万或1000万,通过积累+复利,实现退休时拥有这么多钱。
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点,1000万,哪怕是3%的收益率,一年有30万呢。
一天1000元。
养老花不了。
关键是,你死后,这个收益可以持续给孩子。
若是收入高一点的朋友,可以规划的大一点,例如退休时拥有5000万或1个亿。
这需要一个什么前提?
勒紧裤腰带。
我们这群人里,最有钱的就是牛哥与松行长。
他们都是低欲望群体。
牛哥连车都不开,一直说想买个车,也没买,每次来临沂,都是滨州的朋友过去接着,然后再一起来我们这边。
他现在跟牛嫂是每个月一个省会城市。
说原本想去乌鲁木齐的。
一看机票5000多,没舍得。
日常生活中,牛哥是一个很节约的人,他从来不铺张浪费,你若是看看他的EXCEL表,把每一分钱都规划到了刀刃上。
爬九华山时,我写过这么一位女生,她是房产类的大V。
师从欧神。
她当时刚买了一套2000万的房产。
她的消费就非常的低欲望。
乃至会使我产生误判,她真的有这个财富级吗?
我咋感受不到?
相比而言,我们就属于那种铺张浪费型的,就如同牛哥所言,若是懂懂听他的,2012年开始搞这些,现在持仓早过亿了。
那些年,春风最得意。
拿钱不当钱,最疯狂的时候,我一年都能消费大几百万。
我现在就陷入了牛哥的状态。
一分钱都不舍得。
过去朋友来了,我还会帮着安排个食宿。
现在,吃就是外卖。
住宿,自己解决。
不要让自己陷入消费主义。
去追求更宏观的浪漫,这就如同有位朋友来问我,为什么他总是不自信?我就很弱弱的回了他一句,其实对一个男人而言,什么样的底气都比不过财富值。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静。
但是,能让外人感受到你的气场。
你什么都没表达。
你什么都拥有。
我们买个好车,买个好包,其实目的不也是如此吗?
什么都不如存款给的直接。
你体验过,才会懂。
你去慢慢觉察自己的变化,存款10万,存款100万,存款1000万……
一个量级,一个心境。
松行长买菜都买打折的,那天松行长请我爹我娘吃饭,中间成了批判大会,我的意思是让松行长帮着劝劝,老头老太这么有钱,存款百万,竟然天天去超市买最便宜的菜,最奇葩的是我娘买了一双棉鞋花了10块钱,便宜的原因是俩号码不一样,左脚35,右脚36,这个你也买?!
松行长弱弱的跟我讲,便宜的菜不代表不好,是快下班了,再不卖就不新鲜了,其实我也经常买这样的菜!
草!
亿万富翁都这么抠。
他们是真的很节约,松行长谈起茅台一套一套的,我认识他这么多年,他就没拿瓶出来喝,相反,偶尔是我弄瓶茅台喊他出来,他要么拿双沟,要么拿汾酒的青花瓷,拿青花瓷的时候都很少,我请他都是大餐,他请我,要么是去他家里吃,要么是门口的川菜,原先开个雅格,脱审了,停路边让拖走了,找了好几个人没要出来,不要了,重新买了辆斯巴鲁傲虎,开到现在,前段时间我忽悠他买辆新款霸道,他答应,最近也没动静了……
我跟鹏哥他们几个80后聊起装修,我们都是重投入模式,牛哥、松行长这些人呢?践行的理论是再好的装修五年也过时了,不如简简单单,最低成本的投入,什么智能马桶?不用,什么扫地机器人?不买,什么洗碗机?用不上。
我觉得这也是年代差导致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财观以及消费观。
在分享的过程中,松行长谈了他天天给我洗脑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这些人都是在炒股,无论是懂懂的定投还是牛哥的股债平衡,本质上还是靠自己的算力,整个股市上能胜出的散户只有两类,一类是明星基金的长线持有者。一类是蓝筹股的长线持有者,雪球上有很多20年的股民,你看看他们分享的账户,多是亿级,这个财富值是怎么来的?就是时间复利+时代红利,格力、茅台、万科、工商银行的散户里,趴着太多一动不动的投资者,有分红就继续买入,日常的收入呢?继续投入……
他觉得,我们都是在折腾无用功。
但是,他认可了我,觉得懂懂前几年还做T,还做短线,现在完全是躺平模式,只稳定投入+拥抱时间了,未来一定是一个赢家。
他说的那几个超长线玩家,我在雪球上刷到过,煤炭股、电力股上趴着老多,20年的时间不下线,没有被市场淘汰,那么一定会接受闪电的一次又一次加成。
保持在线,保持稳定增长,然后就是慢慢的等待。
这种等待很漫长。
但是,你反过来一想,又觉得很有意思。
这不是我们给我们人生设计的衰老阻拦器吗?
我们总觉得,时间都去哪了?
咋一眨眼,变老了。
无所谓,等我们变老了,我们的投资模型也变大了。
我觉得,做投资,若是把年化目标定在10%以上以及没有看到20年以上,基本就是没入门,属于瞎折腾状态。
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践行的。
还有个小插曲,牛哥推荐了一个很牛的账号,说定投搞的很好。
分享出来后。
有人告诉他,这人是抄袭懂懂的。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