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从沂水到岚山的高速上。
车流量并不大。
稀稀拉拉。
但是,很容易形成车团。
什么是车团?
参考,雾团。
就是晴空万里,某个区域出现了一团雾。
若是升起无人机,来拍摄高速车流量,会发现,车子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整条马路上的,而是一团一团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司机的心理惯性。
感觉前车速度也不慢,自己正好能跟上。
就这么跟着吧。
后面的司机也这么想。
于是,形成了一个小车团。
这个车团的整体速度,接近于限速,例如这条日兰高速,他们基本就严格按照100的速度来跑。
辅助驾驶的出现,加剧了这个局面。
辅助驾驶,最擅长的就是跟车。
还有一点,出于对续航的考量,电车司机往往会选最经济的速度,例如100到110之间,从而高速上车团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低。
日兰高速,限速100。
那么,我可能就要设置105的定速,其实可能跑的要更快一点,现在不是过去,过去整个山东高速的吃相超级难看,草丛里都藏有测速点,我这么严谨的驾驶员,一年都有十几次超速。
现在呢?
自从山东高速被曝光后。
从一个极端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只有少数路段有区间测速。
点测,基本撤销了。
也就是说,只要导航不提示有区间测速,随意跑。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四五年没有罚单了。
昨天,黑背心还问我,MINI在高速上能跑多快?
我说,可能跑到200没有问题吧,但是我最快只跑到140,我对速度没有追求,就如同我们读高中时,有过一篇阅读理解,两个人开赛车,一个人是职业选手,觉得跑到300多才有感觉,另外一个是新手,跑到200多就觉得已经是风驰电掣,肾上腺爆棚……
我就是新手,阈值很低。
跑140,我就觉得很兴奋了,再高了,我觉得反应速度会跟不上。
加速,谁都会。
踩油门就是了。
能预判,会刹车,才是驾驶的核心。
140,我也很少跑,限速100我就跑105,限速120我就跑125,偶尔140也是为了超车,我以前写过一句话,120与130,也就是一泡尿的差距。
你跑130,在前面服务区撒完尿了。
我也到了。
但是,风险系数是不同的,不过要区分两个点,一是前面提到的速度差1是一个档,二是这里提到的一泡尿,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黑背心的担心是,这么小的车,在高速上会不会不稳?
我说,不会,超级稳,感觉如壁虎一般趴在地上,140的感觉也就是普通车子七八十的感觉,毕竟它本身是小钢炮,就是为速度和驾控而生的。
既然知道了什么车团以及车团的分布。
那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更安全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保持,独狼状态。
被车跟,要甩开。
跟着车,要超越。
时刻让自己出于一个前后左右都比较空阔的状态。
要么,加速。
要么,减速。
偶尔,我在后视镜里发现有车子速度特别快,甚至有些愣头青,我预判他可能会在我前面切换车道,我就会提前减速。
例如,我左前方是个大货车,我发现右后方有车子速度特别快,那么他一定要在我前面切入车道实现超车,那么我就会提前减速,给他留有位置。
看似给他面子。
其实,保护自己。
通俗一点来讲,你坐高手的车,会发现,他貌似在独享这条高速公路,路上车流量并不小,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就是避开车团。
有些大车团,很容易造成误判,例如前面几十辆车,速度都下来了,还超吗?
超!
这个现象,其实就是大车超大车造成的积压,积压导致后面的小车形成了思考惯性,以为整条高速速度都下来了,从而速度都上不去了。
车团速度并不太慢。
110~120之间。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跑125的人而言,就慢了。
125比120快很多吗?
您不骑自行车不知道,速度差1,都差一个档,例如我巡航30公里/小时,很容易被巡航31公里/小时的拉爆。
所以,咱在路上跑125就觉得120的太慢了。
还会觉得他们死板。
高速事故,多是车与车发生的,预防高速事故的核心,就是要社恐,害怕抱团,喜欢独处……
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这是驾驶哲学!
当然,这里若是展开谈谈,学问很多,例如超车的艺术,大家理解的超过车团是左窜右突,不是,超车的核心是等待,选一个大机会。
灯光的规范使用,甚至偶尔要用到喇叭。
在高速上,灯光与喇叭是行车语言。
你要告诉前后左右,我要干什么了。
你不能让人猜。
我写的这些,大家一看,觉得,我草,这不就是我的基本操作吗?
那是你自己认为的。
就如同每个男人都觉得自己的JB天下第一。
其实,弱爆了。
真正的高手,不说千里挑一,至少也是百里挑一,有些车子,你看一眼就知道他是个高手,放在搏击领域的话,就是风骚的走位,他总能出现在一个最安全的位置,对空间的感知,对时间的感知,还有对线路变化的感知,看路怎么看?不是看前车,而是至少要看前面两个车,通过前车前面车辆的尾灯来判断速度变化,虽然没有一直在看导航,但是脑子里清晰记得未来两公里是继续还是转换高速……
我现在年龄大了,老了。
过去,我要去哪,都提前一天预览高速线路,把几个核心节点标记出来,在哪换高速,在哪下高速,现在导航比之前智能了,会频繁的预警,在2010年前后,我写过一句话,自驾旅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走错路的。
真的吗?
真的,可以问问老司机。
那个时候,我吹牛逼的资本就是,我很少走错路。
例如,预判晚上6点就能到酒店。
结果,9点也没住下。
原因就是转圈圈了。
走错路了。
跑高速跟做投资,其实是一回事。
相似的哲学。
做投资,一定要避开拥挤赛道。
例如,咱想投资开个店,那拥挤赛道是什么量级?
200万以下,都算。
因为,一个家庭,咬咬牙,就能挤出这么多钱。
前些年,火锅招商特别火。
火的原因就是卡准了拥挤赛道。
普通人加盟一家火锅店,全部搞定,一般不超过200万,于是,你再看一个细节,拿我们沂水举例,常见的火锅品牌,沂水多有。
但是,赢利的不多。
这些店,为什么不赢?
一是市场过饱和。
二是老板是外行。
老板多是90后,学习大概率也不中用,也没能考进体制内,一直想自己创业,父母呢,多是中产,要么公务员,要么是医生,一家人都没做过生意,但是呢,也愿意支持孩子。
谁不希望孩子考上公务员。
他就考不上怎么办?就是想开饭店,开奶茶店,开火锅店,于是亲戚朋友里有明白人给提了个建议,现在做自己的品牌,白搭,最好还是加盟。
父母觉得也是如此。
加盟,至少简单,对外行进入餐饮更友好。
于是,全家人使了使劲。
凑了这么多钱。
开业。
这个现象是做火锅加盟的朋友,告诉我的。
盲目的自信。
盲目的溺爱。
自信是谁自信?
父母。
父母觉得,自己当领导都当的那么得心应手,自己在本地人脉资源也可以,开个火锅店应该是手拿把掐,很简单。
说白了,体制内的山东人,看生意人,普遍是弱智。
意思是,低自己一等。
若是自己愿意去做生意,绝对吊打他们。
开业后,老两口,小两口,都围着火锅店团团转,刚开始手忙脚乱,做了一段时间,越来越难,最后正好遇到了疫情,把一切归结为了疫情,关门了。
关键是,父子感情也变了。
等于全家积蓄ALL IN了。
儿子觉得父亲不行。
父亲觉得儿子不行。
我的观点是,倘若孩子准备做生意,先让从摆摊学起,你若是摆摊都赚不到钱,你开火锅店更不会赚钱的。
做生意,是一门学问。
外行人想成为内行人,需要千锤百炼。
外行人,往往会在外行上下功夫。
例如开民宿,在装饰上,在宣传上,就是没在床上下功夫……
晚上,我们住在了田间地头,蒙古包里。
整个项目投资400万。
年承包费是70万。
还没开业。
倘若我是个试睡员。
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及时止损。
若是可以转让,抓紧转让。
不能转让,就关停。
为什么?
不合格。
一是整个蒙古包拉线设计不合理,风一刮,就仿佛楼上有人在做爱,吱嘎,吱嘎,不是我的蒙古包如此,我们几人的都如此。
这个噪音,是时刻不停的。
这个我跟老板探讨过,老板说这个是结构问题,无解。
其次,早上四五点,天就亮了。
玻璃房子。
这个若是需要改善,应该做一圈遮光窗帘,要有什么效果呢?开的时候,一圈都是透明的,关上,即便是大中午,也如黑夜。
最最关键的是,这是农村,田间地头有拖拉机,有割草机,尤其是修剪茶叶用的油锯,仿佛无人机在头上飞。
他们从五六点就开始工作了。
总结起来就是,晚上有噪音,凌晨有光噪,早上有巨大的噪音。
没有很好的睡眠体验。
我算是睡的最好的一个,也感觉不行。
她们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
都打出了负分。
就是,看着挺好,一住挺烂。
还有一点最致命的,一个冬天过后,白色的蒙古包就没法看了,农村最难解决的其实是尘土,房间里全是,屋顶全是,这样的先例太多了,包括我在农村生活那五年,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尘土。
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外行人做的产品。
外行的地方在于,没有抓到核心。
核心就是睡眠体验。
整个项目,当天就我们三个人,一些运营模式应该是出去学过,例如要客人添加微信,然后立刻建立管家小群,一对一的,想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火速回应以及回头客管理,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体验基本都是NO。
不会来第二次了。
他这个模式,都不如中间弄出一两亩空地,在上面铺上木栈道,做露营基地,让露营者自己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客流量大,运营成本低。
早餐,遇到了老板的爸爸。
非常的儒雅。
什么感觉呢?
退休的高育良。
我跟他聊了很久,聊完以后,我就一个感觉,这就是沂水那些加盟火锅品牌的90后,父母自信,孩子任性。
根本不懂民宿,不懂旅游。
砸上500万什么概念?
存银行,一年还有十几万的利息呢。
我又一次想起了薛蛮子当年送给李想的那句话,买个包,买个表,都不至于使你倾家荡产,但是错误的投资,会!
退休的高育良,已经跟不上时代节奏了。
第一,他误判关系依然好使。
第二,他寄希望于一些官方招待。
现在做生意的,都开始远离官方招投标了,因为没钱结算。
你逆向行驶?!
商人是趋利的。
商人比拼的是嗅觉,那天有人说,许家印与潘石屹的差距,就是媳妇的嗅觉之差,张欣的嗅觉是世界级的。
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无论餐饮还是住宿,你替政府招待了,他们会给你结算吗?
他说,那不要紧,可以抵租金。
你根本不了解今天的生态,你跟个人做生意,可以这么交割。
跟政府?
不可以。
你欠我的,必须给我。
我欠你的,可以拖延。
疫情时,有位骑友,做食品的,逆行者,是某个镇长指点了他,意思是可以生产某款食品,供各单位。
他真干了。
当时问过我,我的意思是千万别弄。
未必结到钱的业务,咱可不能捣鼓,最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不这么认为。
觉得,大不了,割账就是了,这个乡镇在半山腰搞了个文旅项目,有类似小别墅的项目,可以出售。
意思是,你不给我钱,我就要这个。
几个回合后。
他才GET到,原来,账是不能直接交割的。
还有一点,不要觉得你认识XX就很牛逼,他胳膊肘朝你拐,他永远朝自己的利益拐,商人在他眼里,永远是小跟班和小傻屌,能套路就套路,记得前几年我写过一句话,观察县城企业的沉浮,谁跟核心领导走的近,谁死。
死的原因是,主动或被动上杠杆了。
你企业做这么大了,怎么也要做XX县第一家主板上市的吧?
上市怎么弄?
先扩大规模。
银行,给开绿灯。
企业,为其联保。
于是乎……
轰然倒下!
做生意,一定要做纯市场的生意,可能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方式,但是初心必须是纯市场,靠的就是产品,就是口碑。
否则,一开始就注定了,走歪了。
一说高育良,我就想起了高小琴,高小琴与高小凤是双胞胎,其实呢,最初不是这么设定的,最初是想写成是同一个人,后来考虑到读者或观众的接受程度,算了,别这么炸裂了。
参考,青岛,李薇。
当年,因此还创了一个词,共享情妇。
我们三人聊起这家民宿,红裤子嫌我们俩不道德,住着人家的店,吃着人家的饭,还给人家判了死刑……
于是,我们俩问她,那你觉得这个模式可行吗?
她说,我觉得,年底就是个巨大的槛。
原来,你也是唱衰派。
为什么高育良跟儿子做这个事,没有提前调研呢?
要么,一言堂惯了,看不上别人的建议。
要么,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他,只说好。
眼睁睁的看着他携儿子跳进了火坑。
还有一点,作为外人,我觉得他们爷俩挺傻的,我觉得退休后,若是想折腾,一定要跨区域折腾,例如你们爷俩去桂林搞这么个项目,而在本地搞类似的项目呢,无论你们的钱是贷的还是借的,都会引发恶意揣测。
在身份切换时,不要在本地深耕任何业务。
要么,就安安静静。
要么,出去折腾。
你不能退休前呼风唤雨,退休后盆满钵满。
好事,都让你们爷们占了?
那不可能!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爷俩只是玩票,例如儿子本身是亿万富翁,有着大企业,搞这么个业务纯粹是哄自己开心。
不可能。
因为,能感受到,全家的时间、精力都ALL IN了。
明显是主业。
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也许大少爷因此而得出了此路不通,又因此而想明白了商业逻辑,什么是通的,最终成了商业巨头呢?!
一切皆有可能!
只是我觉得,钱,这么扔了,很心疼。
你搞个工厂,搞上设备,即便关门了,设备还能换点钱呢。
这个呢?
全在地里。
最终能卖的,也就是几台破空调。
别的,一文不值。
早餐时,我问了高育良一个问题,孩子是学美术出身的?
因为,我能感受到整个空间的设计感,这个设计感是超出了整个项目定位的,要么本身是设计师,要么就是学美术出身的,把整个大堂当艺术馆去打造了,还摆有梵高、毕加索的画册。
我们三人逛了一圈,最大的感慨是,维护成本太高了。
不计成本的设计。
不匹配产品的设计。
一切,都是学费。
我们呢,就是看看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经验,避免自己踩坑,我觉得不管什么东西,最高级的美学,就是要回归实用主义。
住宿,就是酒店。
民宿之类的,都是新鲜那么一下下。
除非是,背景超级哇塞的。
如,莫干山。
如,咖啡与海。
他这个民宿项目,选址更差,没有山,没有水,就是一片农田 几处池塘,用四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不伦不类。
大堂,应该请的美学设计师。
蒙古包项目,自己设计的吧?
返程,红裤子跟我讲,类似项目一个最大的问题,天花板,很低,一共不到20个蒙古包,即便全部住满,一个500元,也不过1万元,关键是住满有难度,500元也有难度,天花板太矮了,做生意一定要做具有指数级成长可能的通道,自己商誉越来越好,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客户越来越多,甚至突然来了个仰慕已久的客户,这才是创业的正路……
我说,其实,所有消费,都在逐渐回归理性,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推广的角色逐渐从品牌商转化为了顾客本身,单纯的品牌价值在降低,产品说服力在上升,例如我玩户外这两年,我发现,户外服饰最终拼的就是科技,产品自己会说话,很多小众品牌能迅速异军突起,靠的就是客户口碑,例如一群跑者自己做的品牌,内道,的确好穿,我经常穿着跳绳。
她说,现在逛商场买衣服,第一看款式,第二看面料,第三才考虑品牌,当然能并列存在于商场的品牌,也都是旗鼓相当。
我说,前段时间,有大品牌的代理跟我说,现在品牌越来越注重设计本身了,过去可能是重营销,尤其是高端女装,瞄准的就是富婆,40岁以上的,整体风格偏老气,设计感不需要那么多,她们可能在意的就是面料 品牌,但是,现在变了,女性整体的学历、审美都上来了,对设计感要求越来越高,品牌本身不完全是核心竞争力了。
我是不怎么买衣服的,甚至几乎不买衣服,过去我打球穿的全是尤尼克斯,现在几乎清一色李宁了,自从李宁进军法国时装周后,李宁的设计感越来越强了。
十几年前,我和牛哥研究做连锁酒店。
做了大量的数据调研。
还拉了七天连锁酒店的一个区域负责人下水,一起合作。
后来,我们发现,但凡是我们觉得一处物业还不错,值得研究一下,准备第二天大家一起去看看,结果就被告知,昨天有人已经付了10万定金,要了。
什么人,手速这么快?
就是职业做连锁酒店投资的,他们可能加盟七天,也加盟汉庭。
看到合适的房子,就做。
当时,我们调研的数据是一年回本。
现在,应该需要四五年。
所以,已经做过投资的酒店老板们,他们是最疯狂的激进派,有合适的房子,压根不犹豫,接着就拿。
服装品牌的区域代理们,也是如此。
不同的品牌,可能是同一个老板。
他们把商场关系跑熟了。
把服装生意的门路摸透了。
从而,有什么新兴服装品牌,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去抢。
这就是为什么外行,很难抢到优质连锁品牌的缘故,包括蜜雪冰城,你采访一下,做加盟的,多是原先就做过其它品牌加盟的。
他们本身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给大家科普个冷知识,每个能赚到钱的人,都有超出你理解的,不平凡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个看着像傻逼,却比咱富有的真相!
(正文完)
下面是乞讨信息:
我,想成为一名纯粹的写手。
纯粹到什么地步?
靠纯手艺吃上饭!
不软文,不带货,不培训。
那么,只能文章有偿阅读。
年费,200元。
单篇,1元。
自觉付费。(直接在文末打赏即可)
不监督,不赞美,不谴责,如公交车投币。
那,怎么知道年费什么时候到期?
您,估摸一个时间就行。
甚至,两三年,付那么一次就行。
意思意思就行。
感恩,所有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