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有个错觉。
总以为内蒙古境内没有长城……
毕竟,这曾经是游牧民族的地盘。
爬完山西的“外三关”后,进入呼和浩特休整,当地朋友极力推荐,来内蒙古了,一定要爬爬内蒙古境内的长城,那才是真正的原始原味。
带我去了。
叫口子上长城,属于清水河县。
到了目的地,我一看手机地图,这也太巧了吧?
就是偏关县老牛湾的对过。
当时,我在老牛湾还问过工作人员,能否从冰面走到对面?对面貌似也是长城?
工作人员告诉我,不行,那是内蒙古。
清水河县属于长城大县,属于长城的中线,东半部分属于大同镇管辖,西半部分属于山西镇管辖,也就是说,我们来爬的这个口子上长城,跟偏关的长城是一个系列。
我一看简介,略失望。
因为,偏关一带,我爬了好多,大同小异,土坯结构的,就那么回事吧。
最初,她说内蒙古特色长城,我以为修在草原上呢!
来都来了,爬吧。
当天,风超级大,超级冷。
但是!
一爬,登顶后,突然又觉得,这一段长城是真的美,长城与黄土地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犹如一幅纯色的油画。
是我爬过最漂亮的土坯长城。
我爬过最漂亮的石头长城是大境门段。
我爬过最漂亮的砖墙长城是浮图峪与箭扣。
所以,口子上长城,我也是极力推荐的。
坡度看着很小,一眼就能望到顶,但是真爬起来还是有难度的,这个位置算是清水河县最高海拔处,高达1800米。
登顶后,突然发现,这个位置还是蛮重要的。
第一,是今天内蒙古与山西的界线。
第二,旁边的丫角山是当年大同镇与山西镇分界点,山上的土墩就是“界墩”。
第三,还在这里遇到了“山西结”。
长城里的“结”是什么?
就是字面意思,例如箭扣里有个“北京结”,这里有个“山西结”,结就是长城交汇的地方,“北京结”与“山西结”是内外长城的的两个交汇点。
冬天的土坯长城,格外的苍凉。
我总想起阿拉善的那句广告语:苍天般的阿拉善。
我觉得,用在这里,也很合适。
我看过别人夏天拍的,到处绿幽幽,没有冬天的更苍凉,更震撼。
这天,风吹的人站不住。
但是,总觉得,这段长城格外的浪漫。
一个人也没遇到。
不对,遇到了羊倌,他放了400只羊,不是他的,是替人打工,一年4万元,全年无休,从早到晚,我还感叹了一句,他把自己的人生卖到了这段长城上。
带我来的队友反问我:不给他4万元,他的人生不也荒废在此吗?
也对!
若说改革春风没刮进偏关县,那这里,更是密不透风。
都过着最原生态的农牧生活。
未来可期。
长城旁边,也修了公路,就是那个长城1号公路。
不过,基本没车。
可能季节不对。
我在这里,也遇到了一段砖墙,还有个砖制敌台。
有些突兀。
这种突兀几乎遍布全国每一处被“保护”起来的长城,根源是什么?
一是学派之争。
二是原状之争。
队友跟我讲,山西境内的长城,基本都是山西帮的专家说了算,但是内蒙古的长城则就有争议了,“北京帮”与“山西帮”旗鼓相当,甚至关于丫角山是不是大同镇与山西镇的分界点都争论了多年,各执一词。
修复,更是如此。
文物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
那原状怎么界定?
是明朝时候的样子还是清朝修缮后的样子还是今天的样子?!
所以,就出现了不同专家指导的修复工作,不同的呈现效果,能“做旧”的还算不错的,就怕如平型关,直接给建个崭新的。
队友问我,你认为的原状是什么状态?
我说,就是当下的状态。
她说,这是大部分人的理解,实际上,在古建筑保护这个领域,最初建成的面貌才是原状,后来改变的就不能算“原状”了。
这点,我们存在争议。
那斗兽场、圆明园咋不恢复?!
口子上长城,军事上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主要作用也是防蒙古小分队南下抢劫骚扰的。
爬古朴的土坯长城,我是强烈推荐口子上。
一定要冬天爬。
这些长城,一天不如一天了。
破坏的严重。
有人家嫌长城影响走路,直接在下面挖了个隧道。
墙体也坍塌的差不多了。
这里真正的绝绝子是土墩,真的圆。
看村里的架势,是准备大搞长城旅游开发,但是从配套的农家乐来看,几乎没什么人来,毕竟这里属于内蒙古,从呼和浩特过来都要俩小时,南边的山西人不会跑到这里爬长城的,人家修的长城一号公路是人家那一侧。
没什么人来,才值得来。
真的很多人来时,长城就会被修复的不伦不类。
这一带有个民间信仰。
四公主。
看说法,是在口子上这个位置居住过。
还立有两块碑。
看了看简介:四公主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六女儿,民间称其为四公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继承和亲政策,将四公主嫁给蒙古喀尔喀敦多布多尔济为妻,封号“和硕恪靖公主”,于是四公主肩负着与汉代王昭君同样的使命远赴塞外。
我在老牛湾也看到过类似的介绍。
爬完口子上长城,队友又极力科普,说回呼和浩特的路上可以顺便爬爬金长城。
南宋时期,北方属于金朝。
这个北方,差不多就是黄河流域以北,例如我们山东就属于金朝,辛弃疾就是山东人,在金朝落榜后投奔了南宋,又成了抗金英雄。
金朝在北边也不是绝对的霸主。
也怕蒙古小分队。
也要修长城。
金朝人做事粗糙,太精细的活干不了。
修的长城也简单粗暴。
在草原上挖一道沟,把挖出来的泥堆成墙,一沟 一墙就是金长城。
专业术语叫界壕。
最经典的一段在内蒙古的东北部,一到夏天,用无人机一拍摄,蜿蜒千里,仿佛是蒙古草原上的龙脊骨。
很是壮观。
冬天,看土坯版的明长城,很有感觉。
看界壕感觉就差了一点。
因为,它是凹进去的,墙体也不够高。
仿佛走了个河谷……
界壕主要是挡马的,这么修建是时间、人力成本最低的,而且草原的地势以及土质也支持,只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看,也有BUG,蒙古人扒个城墙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填一段四五米宽的壕沟不是很容易吗?!
不知道界壕的实战效果如何?
在内蒙古,除了长城,有样东西我更感兴趣。
阴山。
因为那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到底在哪?
呼和浩特的朋友给我科普:阴山不是一座具体的山。
而是类似太行山、秦岭。
是个山脉群。
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至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
横跨了大半个内蒙古。
这么长的山脉群,都能左右气候。
从而,阴山山脉还是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
呼和浩特就地处阴山腹地,呼和浩特作为中心城市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置了“云中郡”,今天在呼和浩特北边还能看到赵长城,也是自诩中国最早的长城。
按理说,内蒙古是草原王国。
游牧民族的天下。
境内咋可能有长城呢?
这些长城的修建多有一个大背景,中原王朝版块外扩到了这一区域。
有效控制时,在此修建长城。
无效控制时,回缩黄河流域。
有些长城还不是咱“自己人”修的,例如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统一了北方,也就是北魏,后来的隋唐其实都是以北魏为蓝本进行发展的,北魏成了隋朝,隋朝又成了唐朝,换句话说,三个朝代是一群人。
啥?
难道李唐是鲜卑人?
未必是地道鲜卑人,但是祖上有联姻。
因为,当时鲜卑是第一贵族。
前面爬的“界壕”是在呼和浩特的武川县,武川县的旅游口号就是北魏重镇,北魏是外族人统治中原,但是他们也怕蒙古人,以大同为中心在北边设立了六大重镇,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武川。
武川为什么这么重?
其一,战略位置重要。
其二,这是北魏创始人的老家,据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归纳“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武川镇,可谓是隋唐盛世的“孵化器”,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北魏末年,以武川镇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崛起,影响了我国300余年的历史走向。
鲜卑人不是东北人吗?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咋突然又说是武川人?
发达了,不断西迁,最终定居在此!
“帝王之乡”这个说法,只有民间导游敢说,官方不会这么宣传的,因为鲜卑族南下中原属于“五胡乱华”,属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禁区。
另外,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原大地上建的小国,咋可能称为帝王呢?
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敢大张旗鼓宣传“帝王之乡”的是徐州,古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说法。
从呼和浩特开车去武川,还是蛮远的,需要绕过大青山。
大青山就是呼和浩特这一片区的阴山。
有个说法,呼和浩特为什么叫青城?
就是因为大青山。
不过,还有个说法,大青山为什么叫大青山?
因为呼和浩特叫青城。
不知道哪个才对?
不过,我在CITY WALK呼和浩特时,看到了一个官方说法,呼和浩特在蒙语里就是“青城”的意思。
决定,去爬爬大青山。
看看阴山长什么样子?
汉族王朝如何利用阴山作为天然屏障去抵御匈奴,据说,大青山上有秦汉长城。
虽然,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修建过万里长城。
但是,少有留存。
要么,彻底没了。
要么,后面朝代在此基础之上,修了新长城。
这个季节属于重点防火区,大青山不允许爬,其实也能理解,枯草都有半米深,一根火柴真是瞬间毁掉一座山。
路上有巡逻车。
沿途有防火巡逻员。
还有看大门的。
巧的是,看大门的出去吃饭了。
门开着。
我们溜进去了……(下山时遇到他了,他说没引发火灾,皆大欢喜,也很健谈,应该是很久没见过活人了,有些手舞足蹈,说有了火灾谁也跑不了,到处都是高清摄像头,草是一平方米500元,树是一棵500,还要坐牢。)
已经很久没人进入这片区域了,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两次鹿群。
说明,自然生态恢复的太好了。
有鹿群就应该有狼群。
生态都是一一对应的。
这是整个长城之行,第二次遇到野鹿。
跟太行山一样,阴山也并非密不透风的,存在峡谷、断层,长城就修在对应的缺口进行拦截,我们爬的这一段是修在山顶的,山顶很平坦,一望无际,就跟草原似的,长城是拦截了一个峡谷入口,防止战马顺着峡谷直逼呼和浩特。
阴山到底有多长?
超出我们想象的长。
从呼和浩特到巴彦淖尔,一路上,阴山都平行于高速公路。
当时我就在想,若是沿着阴山修长城就好了。
为什么没这么干?
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时间,阴山都属于游牧民族的内山。
第二,长城只是基础防御设置,而整个防御是一个体系,隔多少米有驻兵,有烽火台,长城附近多少米会设军堡,若是孤零零的放个长城在那里?
很简单,挖开就是了。
要驻兵就需要水,需要粮,对于阴山脚下而言,这就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即便是今天,沿途仿佛都是不毛之地。
口子上那个地方,也少雨,也干旱,为什么能驻兵?
是因为,打出了泉水。
所以驻兵地叫:水泉堡。
从这个角度而言,长城也不是乱修的,不仅仅要考虑战略意义,还要考虑是否有条件驻兵。
今天,行走在内蒙古,感觉已经完全汉化了。
尤其是长相。
多是汉族面孔了。
整个生活习惯,跟黄河流域没任何区别……
内蒙古的汉化,有两大因素。
一,这些年,课本的作用,全国语言一体化。
二,走西口使汉人成了这一片土地上的新主人。
我在呼和浩特看了个科普,今天,呼和浩特八成汉人都是山西人走西口留下的。
那包头就更不用说了。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就是乔家的。
关于走西口。
下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