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春风得意时叫停了“懂懂日记”?
因为我从内心深处,没有认可“懂懂日记”。我觉得那算不上我的作品,太水,属快餐范畴,日更,每天七八千字,完全是机械式的输出,为了写而写。
我就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
停不下。
一干就是十六七年。
不能说没有意义,肯定有意义,至少没停下练笔,也有丰厚的收入,过上了还算不错的日子。但是呢,我内心总有个声音,不甘心。
想写点自认为有点深度的,能反映我现在的思想高度和写作水平的,我可以称其为代表作的作品。
至于我过去出的书、写的日记,我给它们的定义都是垃圾。总有人问我要我过去的文章,我跟他们讲,我没有保存,他们都不信。
我真不保存。
每天发完就删。
这次,写作品是为了出书吗?
没考虑过出不出书,我只考虑,我自己内心认可不认可。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并没有为了出书而刻意去规避一些雷区,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我停更日记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写了第一部作品《懂懂学历史》。自己能给打多少分?
我认为,80分吧。
入戏有点慢。慢有个原因,我真的是理科生,真的是史盲,真的是从头开始学的。前面七八章一直都没GET到历史写作的点,只能说是渐入佳境。
后续,也试图去修正过。
效果不佳。
就这么凑合着吧。
从此,当别人问我,懂懂你有什么作品时?
我就可以很自信的把《懂懂学历史》发给他,还会很谦虚的说,写的不好,您多指正……
除了入戏慢外,还有一点,我觉得略别扭,要扣5分。我日常写作以口语化为主,而《懂懂学历史》经过了十几轮的校正,不同的校正老师出场,导致句子越来越接近课本,乃至我现在读起来,都怀疑,我原话是这么写的吗?
但《懂懂学历史》出品后,信心大增。
另外,我把校正老师们全给掰弯了。我跟他们讲,只改逻辑与错别字,不要改句子,那我就信马由缰,彻底撒欢了。
我有多高产呢?
日均七千字。
一口气写了《懂懂学驾驶》、《懂懂学定投》、《懂懂学医学》、《懂懂学恋爱》,这太高产了,一个月一本书。我还计划了一系列的后续。
《懂懂学数学》、《懂懂学哲学》、《懂懂学法律》……
校正老师们提出了反对意见,意思是既然是输出作品,就应该深思熟虑,不该跟日记似的,追求速度、产量,你按照这个更新频率,一年就是200多万字的作品,这个数量级难以谈质量。
他们的建议是,一年一本,60岁前20本。能有20本不错的作品,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你咋能设计一年写出12本书呢?
我心想,你们说的是普通作家的频率。
我不普通,我是PLUS版的。
写完《懂懂学恋爱》后,我计划写地理系列,不是空写,而是边走边写。我打算以两条河流为重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从源头走到入海口,也写到入海口。源头处于藏区腹地,半无人区,所以我要整备车辆,组建团队,设计线路,总而言之,很繁琐。
就在这期间,我把已经写好的《懂懂学XX》系列系统地读了一遍。
我突然感觉,除了历史系列外,又全是垃圾。
全部需要回炉。
但是短时间内不能回炉,因为当时炉子里正在大炼地理,不能半途而废。
万事俱备后。
新的问题来了。
此起彼伏的疫情。当时我们计划在兰州集合,有些队友的物资已经提前发到了兰州。结果就在集合的前几天,兰州封了,一封就是一两个月,错过了穿越无人区的最佳季节。
作罢,只能等来年了。
在构思黄河流域时,我计划从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开始写起,从大沽河的发源地烟台顺流写到青岛,再写青岛的水荒与引黄济青,从这条线再并到滨州与东营,写黄河入海口,再逆流而上,到源头时再沿着长江顺流而下。
既然大计划流产,那我就搞点小计划。
我可以把山东段先搞一搞。
就在这期间,一起环骑过海南岛的队友约我元旦环骑太湖,骑自行车,我答应了。但是呢,我已经退出骑行圈,好几年没摸过自行车了,自行车们也让我卖的卖送的送,手里一辆都没有了。
那,我先买辆自行车吧,提前适应一下。
我心想,那不如我骑自行车去看看大沽河,看看引黄济青,看看黄河入海……
就当训练了。
我再一研究地图,发现整个线路差不多是对着山东地图横着一刀竖着一刀,切了个十字花。既然如此,不如我把整个山东骑一遍吧,每个区县打上50公里的卡。百余区县来个万里行,对于咱这样的职业骑手而言,不是小菜一碟吗?
再写本书,叫《懂懂骑山东》,每天现骑现写。
说干就干。
自行车买来的第二天,我跑到日照骑了50公里,开始了第一站。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天转战一个区县,马不停蹄。
文章也很高效,每天七八千字。
从9月1日骑到10月17日,一共骑了43站,写了32万9千字,高产不?
大家可能对32万没有概念。
一般的书,也就是20万字。
这期间,校正老师们多次提醒:写偏了,写了太多的人与事,而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呢?又是一笔带过,本末倒置了。
我反驳:这的确是我路上所想所思,我若真写成风土人情,那就失去了我的特色,那不如去看别人写的游记,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我觉得,他们不懂我。
昨天,骑到了高密,莫言老师的老家。我用有声读书软件把《懂懂骑山东》从头听了一遍,突然觉得,妈呀,真的又是一堆垃圾。
推倒,重新写。
《懂懂学历史》也曾这么推倒过一次。当时写了20周,我回头一读,发现不是我要的感觉,于是全部删除,从头再来一遍,为此多花了5个月。现在回头想想,花的值!
先探讨个题外话,疫情这么严重,整天在外面,不怕被隔离吗?
对于疫情,我的观点有二:
第一、尊重疫情防控政策。
第二、不以疫情为不做什么的借口。
我更倾向于一个观点,今天这个大环境下,“疫情在心中”,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那么各地就畅通无阻。我爹也劝过我,意思是疫情这么严重,你别到处跑。我跟他讲,疫情政策万一持续十年呢?等疫情结束了,我都50岁了,我哪有这个心境了?
真在外面了,其实感受不到疫情,无非多了报备与核酸检测,每天骑车路上顺便就做了,其它跟疫情前没啥区别,相反,我很享受人少的感觉。例如我去青岛五四广场、栈桥时,几乎没人,好有感觉,而我过去对这俩地方的印象只有人没有景。
我觉得,父母走过的地方,也很容易烙印到孩子脑海中。我六七岁的时候,我爹因村里的公事去青岛出差,回来给我买了一袋栈桥牌的白糖,我甜到现在。因此我到青岛的第一站就跑到了栈桥,我想把栈桥与儿时的记忆对应起来。
骑车时我在想,我可以把骑行山东当成送给儿子的成长礼物。
带着他去看山东。
当提起某座城市时,他脑海中第一印象是,我爸爸曾经在那里骑过车,还给我讲过路上的逸闻趣事……
言传身教,不是一句戏言。
我在家时,每天跳绳3500次,我媳妇、我儿子,全跳,而且是每天都跳,不仅仅是家人,我一刷朋友圈,无数晒跳绳数据的。最近我一刷,N多骑车的。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我们需要做一些感动自己的事,自然也会感动别人。在路上时,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若是身边有人这么打卡了山东所有区县我佩服不?我认为,我会视他为偶像……
骑了这么久,有什么感想?
山东,真大。
过去,我对山东大小的概念是十七个地市。我心想,骑车走一圈还要多久?顶多个把月。结果?
越骑越觉得大。山东有136个区县,而且,每区每县各有特色,经济发展也相对比较均衡,不像广东,富的富死,穷的穷死。
过去,我经常写一句话,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单元是县城。
这句话,写归写,我自己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虽然我也生活在县城,但更多是人云亦云,专家是这个说法,我就给借过来了。
如今,骑了这么多县城,我深以为然。无论人口结构还是经济结构,县城都是最基础的单元。大家理解的县城可能都已经鹤岗化了,其实不是,单从城市建设方面来看,县与区差距在缩小,县城里也逐步有了麦当劳、海底捞、星巴克,甚至还有了五星酒店。上市公司也不再是什么稀有物种,如胶州、龙口这些地方,一个县都有八九家上市公司。在我写的骑行游记里,感叹最多的一句话是:每座县城都有亿万富翁,不是土壤不行,是我们不行……
我尝试过N种写作手法。
我觉得我最擅长的,还是问答。
所以,我计划把儿子请出场,他来问,我来答。
这次,认真写。
我计划把它写成我的第二部作品。
懂懂
2022年10月18日
我是4+2模式,汽车+自行车。
所以,我选了折叠车。
这是买来第一天拍摄的,当天我只录了个短视频发了条抖音,没拍照,这是我在视频中截的一张图。
这个车子型号叫大行P8。
这些日子,我每天都更新抖音,当朋友圈发了。
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没有文案,只有图片。
抖音:1573。
我微信是:2361456
请放心,我没有营销大家的心,因为我心思目前不在赚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