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懂懂学历史》之徐阶,东林党争。
书接上回。
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问,王阳明是明朝哪个时期的人物?
他说,算是跟李东阳同期。他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朱厚照接班后,宦官刘瑾横暴专权,打击报复反对他的官员,王守仁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并且贬到贵州龙场驿。他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山洞,起名为阳明洞,在洞中完成了他的心学理论体系。抗日战争时期,阳明洞还软禁过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我问,王阳明是高考状元吗?
他说,他没中过状元,他爹王华中过。他高考那年,学霸太多,考场里还有唐伯虎、徐经、伦文叙。唐伯虎不用说了,名满天下;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伦文叙则是当年的状元。
我问,他姓王,会不会是琅琊王氏?
他说,是的,王阳明是王羲之的嫡传远孙,还是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精通兵法。
我问,阳明心学,该怎么理解?
他说,通俗一点讲,就是信仰一门属于自己的宗教,其教规是你成长过程中自己不断总结的,并且还不断在优化,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制定规矩,自己遵守自己的规矩,并且将规矩上升到信仰高度,从而更好的成为自己。
我说,自己给自己定教规,很难有统一范本。怎么知道适合不适合呢?
他说,无论你想朝哪个方向走,只要这个教规能帮你实现,就是适合的。不过有个前提,你百分百做到才行,所谓知行合一。何为知行合一?你做不到就是你不知道,你做到才说明你真知道。例如,你随便问一个人,闯红灯对吗?都回答不对,但是该闯的依然闯,这些人就是假知道。什么是真知道?他深刻领悟了一个道理:每一条交规都是用血写成的,每一次违章都有可能失去生命,靠侥幸是不可能幸运一辈子的。中国每年有八万人死于车祸,都是被概率斩落马下。此时的不闯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问,阳明心学跟程朱理学的儒学思想有什么区别?
他说,王阳明的意思是,一切法则在你心中,这个法则是个性化的,只适合你的,是用来约束你自己而不是约束别人的。程朱理学更倾向于全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普适性的。
我说,我突然有个疑问,王阳明从北京到贵州,沿途要不要介绍信?
他说,王阳明虽然被贬,但依然是官。他可以拿着朝廷的任命文书,通过各地驿站进行中转。但是明朝百姓经历过史上最严户籍政策。朱元璋用了十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按职业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且世袭,不得随意变更,否则治罪。百姓被户籍限制在“一亩三分”之间,若是出远门,必须有官方介绍信,否则?弘治《大明会典》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
我说,农业社会没有人口流动,肯定会出现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失衡,有的地方一人十亩地,有的地方一人一分地,撑的撑死,饿的饿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说,很简单,官方移民。明初,全国人口接近六千万,其中四百万在山西。因为战乱的缘故,河南、山东、河北满目疮痍,大量土地没人耕种,严重影响税收。怎么破这个局?强制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你们山东一半以上的村庄是这个时期建立的,例如世界中心曹县,目前有自然村两千多个,其中属明朝移民建村的有一千六百多个。
我说,怪不得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树寻祖。
他说,明朝移民,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移民史上也算奇迹。
我说,我在农村长大,现在读到明朝的一些政策,总感觉跟我小时候很相似,例如户籍分级、介绍信、水利移民,为什么数百年间社会发展没有大的变化呢?甚至到我小时候,村里的老人第一次进城差不多就是去火化。
他说,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农耕文明的复盘游戏,老百姓一直都在吃饱与吃不饱之间徘徊。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也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依然是看天吃饭,所以生活模式跟明清时代高度相似。老百姓真正能吃饱喝足有结余,也就是近四十年,得益于国家在工业和科技上的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才大幅度提高。为什么现在土地没人愿意种了?因为亩产价值太低,一年的粮食收成不如出去打一个月的工。农业社会的红利期已成为历史。
我问,朱厚照之后,谁上任了?
他说,朱厚照没有生育,他又是单传,只能从他最近的血缘关系里找。找来找去,选中了他的堂弟朱厚熜,也是朱见深的亲孙子,后世称嘉靖帝。
我问,朱厚熜比吃喝嫖赌的朱厚照强点吧?
他说,前期干得还行,不过,跑着跑着也跑偏了,信道教去了,整天想着长生不老,还喜欢给玉皇大帝写信,专业术语叫“青词”,谁写的好,他重用谁。
我说,感觉明朝中期这几个皇帝,都是草包。
他说,越往后越草包。到万历皇帝时,三十年不上朝,咱各玩各的,什么事你们自己解决。毛主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我问,皇帝是草包,会不会导致手下内斗激烈?
他说,一定的。封建王朝是私营企业,董事长是祖传的,你不能惦记,但总经理是可以惦记的。李东阳扳倒刘瑾,其实就是争总经理,使内阁首辅不再受宦官制约。明朝中后期的权斗主要集中在总经理之争上,这时候皇帝往往是被拿来当枪使的。
我问,与朱厚熜搭档的总经理是谁?
他说,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用过的总经理一箩筐。从朱厚照死到朱厚熜继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差,这期间首辅杨廷和主持全盘工作,杨廷和把点名朱厚熜接班的事直接写进了朱厚照的遗诏里,说明是皇帝的意思,其他“备选接班人”谁也别惦记了。所以杨廷和也算朱厚熜的恩人。但俩人蜜月期不长,很快就撕了,为什么撕呢?杨廷和想给朱厚熜换父母,让其跟朱厚照成为亲兄弟,使他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顺。朱厚熜不乐意,上位不久就把杨廷和踹了,启用了自己的老师夏言。
我说,看来给太子当老师是近水楼台。
他说,明朝这些干上首辅的大臣,多数都当过太子老师,那么安插自己人去给太子当老师也就成了首辅培养嫡系接班人的一种捷径。例如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干首辅时怎么确保张居正接自己的班?在确立谁是太子后,安排张居正去给太子当老师,等太子扶正时,张居正自然平步青云。这段时间从杨廷和到张居正,首辅换的比皇帝勤,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任把前任拍在沙滩上。
我问,夏言被谁斗下去了?
他说,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
我问,用的什么手段?
他说,严嵩给皇帝营造了一个假象,就是夏言与河西大将军可能要联合搞点事,一个掌握内阁,一个掌握兵权,俩人走的很近,能有什么好事?于是皇帝信了,把夏言给斩了。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严嵩是夏言提拔起来的,夏言也曾抓到过严嵩父子的小辫子,但爷俩把头磕的山响,夏言心软,结果放虎归山反被虎吞。
我问,皇帝就这样被严嵩忽悠了?
他说,更大可能,严嵩只是递刀子的人。夏言曾经搞掉武定侯郭勋,郭勋是朱厚熜的老铁+玩伴+心腹。郭勋死后朱厚熜越咂摸越觉得自己被夏言利用了,想清算夏言。
我问,严嵩当上首辅时已经六十八岁了,在这位置又干了多少年?
他说,十七年。
我问,谁把他扳倒了?
他说,徐阶,当年也是夏言提拔上来的,徐阶青词写的特别好,深得朱厚熜的欢心。徐阶扳倒严嵩基本是翻版了李东阳与刘瑾,就是蛰伏。不过徐阶更投入,甚至主动跟严家当起了亲家。
我问,严嵩专政时,有没有人辞官?
他说,很多,张居正就辞职了,当然,他当时官也不大。按你的说法,这些辞职的都算屈原,留下的才是勇士。你知道吗?趋炎附势,务实求真,自强不息,知行合一,都是大智慧,四者同等重要。多数人看不惯趋炎附势,其实这是四大智慧中最重要的一环。现实中,只有趋炎附势,务实求真才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我问,徐阶搞掉严嵩的契机是什么?
他说,有天,皇帝修炼仙丹的万寿宫失火了,烧了一大片,严嵩建议皇帝先去南院暂住。皇帝一听,觉得不吉利,因为南院是当年关押朱祁镇的地方。这个事后,皇帝有意疏远严嵩。而此时呢,徐阶以最快的速度重修了万寿宫,就此得宠,一得宠,趁热打铁搞倒严嵩父子。
我说,故宫也能失火啊?!
他说,故宫是砖木结构,核心是木,六百年间共失火百余次。欧洲古建筑为什么很少失火?砖石结构,核心是石。
我说,我去故宫逛了一圈,觉得比同期的欧洲建筑落后好多,所谓的宏伟只是面积宏伟,规模宏伟,类似摊大饼。而欧洲建筑动辄高达数百米,即便是今天,依然能在仰望时感受到震撼,巴黎圣母院就是明朝同期的建筑。
他说,明清建筑在科技层面全面落后于欧美是事实,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欧洲有了水泥,也就是发现了火山灰;第二,古代东方建筑技术基本依靠经验传承,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建筑学也没有纳入科学体系。科学总体是滞后于西方的。
我问,徐阶给严嵩找了什么罪名?
他说,三条。第一,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跟罗龙文是哥们,而罗龙文是倭寇,那么严氏父子就与倭寇挂上了钩,里通外国。第二,严世蕃勾结江洋大盗,训练私人武装,有谋反迹象。第三,严世蕃改的房子经风水先生现场勘查,是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严世蕃在上面盖房子有故意压住龙脉的意思,实在是罪大恶极。
我说,一看就是故意栽赃。
他说,皇帝是天选之子,在龙脉这点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说,徐阶也够阴的。
他说,不阴在那个位置一天都干不住。后来徐阶提拔过的高拱把徐阶逼退休了,高拱信任的张居正又黑了高拱,一个比一个决绝。徐阶也学过王阳明心学,算是徒孙,也是张居正的恩师。但是张居正后来推行新政,用强权毫不留情地禁止心学传播,对各地书院加以摧毁,正应了当年的一句预言:能兴我学者并非华亭(徐阶),亡我王者也非分宜(严嵩),兴亡只在江陵(张居正)。
我说,政治斗争,只讲手段,无所谓道德,无所谓背叛。
他说,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其实大差不差,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走不到同一个位置。为什么有人千古流芳有人遗臭万年?在于导演怎么安排。谁是导演?当朝皇帝就是。同一个省长,既可以是时代模范,又可以是第一贪官。
我说,叙事角度问题。我小时候村里没几台电视机,大家都去小卖部围着看,晚到的总要问一句,这人是好的坏的?那时的人物形象是扁平的,好人就是无死角的好,坏人就是到处坏。
他说,对普通人来说,越简单的叙事看起来越省力,因为需要调动的大脑算力越低。简单叙事容易忽略人或事的多面性,单纯以好坏区分,彼此缺少复杂联系,因果关系单一,更像个“招牌”。优秀的影视剧人物塑造一定是立体的,有多重性格,性格演进也有层次性,不断成长,更像“人”本身。
我说,非黑即白。
他说,是的。实际上呢,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无限游戏,没有绝对的黑白对错,也没有结局。
我问,皇帝交接期间,遗诏的发布权在首辅手里,那首辅岂不是可以夹带私货?
他说,肯定。一是会拨乱反正。例如朱厚熜死后,徐阶与张居正给拟的遗诏深刻反思了他的一生,意思是不该沉湎于道教,都是被道士给蛊惑了。于是顺理成章平反了当年劝诫皇帝莫信教的大臣,也处决了皇帝身边的道士。二是会决定人事任免。新皇帝上任,徐阶肯定要把张居正的位置给焊死,不能出任何差错。
我说,朱厚熜期间,好像没有太出名的官员,即便是夏言、严嵩、徐阶这些权臣,貌似也不怎么出名。真正出名的可能是张居正,但那是万历年间的事了。
他说,海瑞,清官,他就是朱厚熜时期的,有名不?
我说,小时候听过海瑞罢官,长大后不喜欢他了,因为看过他饿死女儿的桥段,觉得这人太迂腐。说是五岁女儿吃了男侍给的糕点,海瑞觉得这是大逆不道,你咋能随便吃男人送的东西呢?你饿死才是我女儿……。结果,真给饿死了,我感觉道德已经到了泯灭人性、亲情的地步了,让人窒息。
他说,两个故事大概率都是假的,为美而美,为黑而黑。但是海瑞这样的人,的确不适合当官,因为他是个二极管,非黑即白。饿死女儿的桥段一看就是假的,但是很能对应他的性格,就是一根筋,一个标准,没有商量的余地。现实中,海瑞是不受待见的,他也真的做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徐阶、高拱、张居正都不能容他,把他踢到副都南京安排了个闲职高高挂起,后来延伸成了老百姓对清官渴望的化身,若是满朝全是海瑞?那有老百姓受的。
我说,他觉得众人皆醉他独醒。
他说,他以为只有他自己看到了黑暗。实际上呢?徐阶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张居正也看到了。他们不但看到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骂而已,所以自始至终,他只是一个传奇的榜样,一件好用的工具。 ?
我问,徐阶找到了什么解决办法?
他说,以利驱动。就如《教父》里的那句,一切都是生意。这个世界上,驱动绝大多数人的就是丰厚的利益,这个运行逻辑是那么的残酷又真实。那,岳飞、于谦的胸怀天下、舍生取义难道也是为利益?他们不是,他们是更高级的追求者,凤毛麟角,付出的代价也太大,绝大多数人心中装的是自己,不会去模仿。
我说,人性高手。我还看到个段子。万历十一年,徐阶病重,儿子问他:父亲若去了,我该如何与皇上相处?徐阶道出要害:那要看皇上怎样。皇上若是明君,你就作魏征为民请命;若是庸君,你就装傻哄他高兴;若是昏君,你只需每天三呼万岁就行了。
他说,世人都知道严嵩是大奸臣、巨贪,其实徐阶家族占地二十四万亩,那可是江浙一带,最富庶的地方。后来为了罢海瑞的官,他一出手就是三万两黄金。但是,徐阶干翻严嵩,一战成名,成了清流领袖。
我问,张居正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他说,只有一样,如何更高效率地收税。整个国家的GDP总量是固定的,税高了老百姓自然就穷了。改革开放为什么成功?因为解决了最根本的经济增量问题。白猫黑猫,解放思想,分田到户,村村冒烟,西风东渐,做大了蛋糕,成就了今日盛世,这才是几千年来最伟大的改革。
我说,若是张居正向富人征税呢?
他说,古今中外,税收最难的就是Tax The Rich。若向富人征税失败,税收负担全部加在中产身上,国家离衰亡就不远了。此时的明朝大船已经风雨飘摇,而船上的人却一无所知,继续努力凿船……,张居正就是凿的最卖力的那个人。
我说,你说皇帝也不上朝,为什么国家还能稳定发展?
他说,明朝成熟的社会体系和官僚体系保证了小农社会的稳定,农村老百姓基本能实现自治,皇帝上不上朝对农村没啥影响。但是稳定不等于发展,所以国家经济停滞不前。一个国家如同一架飞机,是可以自动巡航的,但是不能一直巡航,驾驶员既不能完全不管,也不能频繁操作、左右摇摆。
我说,后来人看前人,如同看他们在迷宫里徘徊,我们总能一眼看到正确的路在哪,而他们就是不得其法。
他说,历史发展总结一下就是四句话。一、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二、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三、蜜蜂盗花,结果花开茂盛;四、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