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哥是个奇人。
两大奇特之处。
第一、奇丑。
第二、奇长。
我们认识12年了,我对他的定义就是不专一,对女人不专一,对事业不专一,什么新鲜玩什么,电商时代玩淘宝,微商时代玩面膜,比特币也没少了他,现在搞什么快手卖货去了。
有钱吗?
真有。
上次海南骑行,有个队友是搞什么店群的,94年的,说是有房有车了,房是在成都买的,车是一辆宝马X6,我问他是怎么知道我的?他说他通过师傅认识我的,他师傅是谁?
一聊。
竟然是山楂。
他对山楂的崇拜,就差喊亲爹了。
据这个队友讲,山楂手下有类似他这样的小弟接近20个,每挖掘一个项目,就招几个小弟,把业务交给小弟,股份制合作。
山楂做的所有业务,都可以用三个字来定义:擦边球。
胆大得很。
他招的小弟呢?
基本都类似我这个海南队友,心狠手辣。
前段时间,我发布了青海湖骑行计划。
山楂哥转我支付宝1万元,也没联系我……
我看到信息提醒后,微信问他,啥情况?
他说,赞助你个自行车轱辘。
他没事不会找我的,找我一定有事,给人的感觉很功利,但是不让人讨厌,因为他是一个很合格的生意人,懂得多赢,一句话,见者有份,只要你帮过他,或者在某件事上出过力,那么你不用担心,最终他一定会分红给你的,或多或少而已。
我把电话打了过去。
他在研究直播卖货,快手平台也有,淘宝平台也有,做了不到一个月,现在一天有1万多的利润了,他希望我能给对接货源,尾单、滞销、A货,总而言之,就一个原则,便宜的,最好能论斤批发的。
拿人家的手短,只能帮着发个朋友圈。
发了之后,要问问反馈。
过了两天,我又联系他:有合适的吗?
他说,有不少有意向的,但是具体需要面谈。
我说,那就好。
他把电话打了过来,问我有没有认识类似做直播的朋友,我很明确的告诉他,没有,但是,我认识的朋友里,有投资这一类业务的,例如大G投资的快手网红,卖货能力不得了,卖特产是按吨来的,我怎么知道的?当时他喜欢上了我这里的灰枣,希望从我这里批发,一次性就要5万箱。
天文数字。
我觉得我作为中间商赚差价会影响感情,当然这也是其次的,主要是那灰枣也是别人送我的,不是我卖的,我也不知道去哪进货,我只是把箱子上的联系方式拍给了大G,让他自己去联系,那灰枣真好吃。
当然,具体网红叫什么,卖什么,卖的如何,我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不能打听的太仔细,只能依我的商业逻辑来推断,数据都是真实的,毕竟他们的高度在那里,至少对于我而言,我都是仰望姿势。
山楂还是希望我能介绍一个具体的网红,靠直播卖货的,他想去学习经验,最好是能产生具体的合作,不一定做的多好,从业即可,是想知道一些具体的经验。
我仔细想了一圈,想到日照有个姑娘,卖洗衣液的。
直播卖的不错,貌似还签约了幕后运营团队。
但是具体能有多少利润,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这个咱不知道,反正也是网红标配,买了辆卡宴,胭脂红的。
我把卡宴的微信推送给了山楂。
同时给彼此介绍了一下对方,跟相亲似的,卡宴也需要山楂这样的朋友,山楂虽然丑,但是有钱,有思想,若是卡宴放下身段接受山楂的洗礼,可能会有质的飞跃。
一周不到。
山楂给我发了张他和卡宴的合影,俩字:搞定。
我发了条语音消息:搞的哪个定?
他回了个捂嘴笑的表情。
我认为的搞定,应该就是商讨了合作之类的,一般情况下,网红是很难见到的,因为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扮演着国王,不会轻易见人的,我是我,凭什么你说见就见?你算老几?
所以,山楂搞定她,应该是花了点心思。
只要见上面,卡宴绝对只有臣服的份,因为山楂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低估,穿的,用的,都不起眼,但是一谈事情,他能不断地刷新你的三观,例如你谈自己有5个微信,全是加满的,他直接告诉你,他有300个,之前做微商的时候积累下来的,全是饱满状态,随时可以发布广告……
偶尔来我这边,谈流量,都用“亿”来谈,说手里掌握上亿的流量,每当此时,我都插一句噎人的话,别扯那些没用的,下周我参加羽毛球比赛,赞助我几千元,我买双鞋。
他真赞助,我要,他就给。
我也真收下。
这种关系,最准确的描述,就是彼此养着,惺惺相惜,我对他非常重要,因为他有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他不敢跟别人交流,只适合说给我听听,未必在意我给出什么建议,更在意有人能听一听他的内心深处。
跟卡宴见面不久,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去丹阳看了一批眼镜,算是库存货,是我一个读者的资源,聊的还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略贵,可能不是很适合直播,他对直播的定义就是农村大集上吆喝着卖衣服卖鞋子,核心卖点必须是两点:好看、便宜。
别的都不重要。
我说,你真能跑。
他说,不是你说的嘛,路费是最好的学费,我现在一点都不喜欢微信聊天,我觉得若有意向就见个面,实在不行就打个电话,单纯网上交流无法进行能量传递,能量必须是面对面才能传递。
我说,有的还需要胸贴胸,没给卡宴打上一针?
他说,没机会,她跟一个男的一起,说是她老板,姓刘,说去找过你几次,那小子挺牛B的,手下十多个网红,日照这么个小地方还真卧虎藏龙。
我说,不大可能吧,没听说过,叫刘什么?我没印象。
他说,一会我发照片你看看。
我问,卖货必须是网红,还是?
他说,他们做的都是网红,就是先成为网红,后卖货,要么就是签约一些已经有名气的网红,帮他们策划卖货,我们的不是,我们是手里有流量,直接导入直播,就是普通人去直播,你也可以,我也可以,谁都可以。
我说,网红卖货,双刃剑。
他说,也不是,不卖货也凉了,卖货凉的快点而已,我们这个就无所谓了,就跟摆摊似的,一锤子买卖。
我问,退货率高不高?
他说,这个不需要考虑,有比例,你买东西退过货吗?
我说,几乎没。
他说,你应该让嫂子搞搞直播,卖卖货,比现在折腾那些东西强多了。
我说,我也不知道她在折腾什么。
他说,我看她从大V店开始,一直都在折腾类似直销的卖货平台,拉下线的,这种东西,无论你发展多少代理都不靠谱,因为人都是变来变去的,不会从一而终,今天做这个平台,明天就做那个平台,代理不维护几天就空心了,全是无用功。
我说,她有自己的思想,我不能轻易干涉。
他说,那天你写了一句话,我觉得感触特别特别深,现代艺术是快朽的,其实不仅仅是艺术,一切都是快朽的,商业模式也是,商业团队也是,所以应该短视,只看眼下,而不是盯的太长远,这些年,你看看互联网上什么是长线生意?有吗?
这?我怎么回答呢?!
我媳妇在做什么?
我真不知道。
只是偶尔刷一下她的朋友圈,全是广告,一天能发十几条,偶尔出去吃饭之类的,媳妇也跟我交流,她说现在认识的不认识的,全在做类似的推广。
仿佛不做个代理,不卖个东西,就吃亏似的。
根源是什么?
人人都在套现人脉,那么自己若是不套现,岂不是就吃亏了吗?
这个现象的确越来越明显。
我一刷朋友圈,全是。
全民焦虑。
全民代理。
所以,谁能设计代理模式,谁就能敛到财,媳妇总是问我,如何才能拉到更多的代理呢?
我没法回答。
若是外人,那我就可以给她一个建议:这玩意跟直销是一个套路,而且不需要牌照,何必为别人做嫁衣,你直接自己起一个盘就是了,忽悠一群人做联合创始人。
钱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你拒绝都拒绝不了。
做代理还是做操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想不想的事。
说的夸张一点,人人都可以独创一个微商品牌……
我说个更夸张的事。
人人都可以做地产商,你信吗?!
几年前,我突然间悟到了这一点,我给阿俊姐打了个电话,她算是一线人员,整天跟地产商打交道,我表达了这个观点以后,她一点都没惊讶,轻描淡写地回了我一句:我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丙察察、新藏线难不?
你要看看网上的报道,那吓死了。
又是掉悬崖下了,又是被塌方掩埋了,又是遇到了泥石流。
我现在回头想想,啥是丙察察?
忘记了。
把大家说的最难的进藏线挑战了一遍,感觉就四个字:不过如此。
做地产呢?
也是如此。
说的再夸张一点,跟在农村自己建个房子没啥区别,只是吓唬自己,觉得手续繁琐,社交繁琐。
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什么?
就是,什么都可以花钱办。
手续难跑是吧?
有专门跑手续的。
就是说,你除了当老板外,什么都不需要干,只是偶尔去处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就可以了。
什么是棘手的问题?
群体事件。
有一点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就是只要你干这个业务,就必然面临着两大问题:
第一、工地是有伤亡率的。
第二、被举报,被约谈,被堵门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标配。
但是,你要把这些当修行去对待。
遇到什么事,解决什么事。
别慌张。
因为,还有句话,就是事出了,再大的事也成了生意,无非就是价码问题。
那段时间,我就着了魔,特别想做地产,我就跑去找牛哥,牛哥支持,牛哥虽然不支持在县城投资买房,但是支持在县城操盘,他认为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亏不了,因为刚需是有的,为什么有刚需?
因为,农村风气变了,你在县城没有房子娶不到媳妇。
牛哥的观点是只入股,不操盘。
好处是什么?
失败了,不影响咱的人气,因为压根没人知道咱做过这个事。
成功了,那就跳出来,这是我的项目,给自己贴金。
反对的声音也很多。
本地有个女神级的朋友,做基建的,两代人是做这个的,盘子超级大,她一听我做这个,第一时间反对,反对的理由就是你是个外行人,你不懂这个行业的从业人群,纹身的,坐牢的,吸毒的,都混于这个圈子,只要有一个盯上了你,你就会被拉下水,这不是你过去的朋友圈。
她是投绝对的反对票。
众人反对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拉我做地产的多是女性朋友,能在地产领域摸爬滚打的女强人没有一个简单的,大家怕我被女人坑了,而我的直觉恰好相反,就是大家怎么认识我的?是以偶像的方式认识的,是土豪对知识的崇拜,哄着宠着都来不及,咋可能坑呢?而且在交往经历中,我都是那个占便宜的人,例如买个房子也好,帮人砍价也罢,都是脸最大的那个。
我有我的直觉。
我跟她们交往,和大家理解的朋友交往,不是一个概念,不能过多的描述,否则成了自吹自擂,就是我这种物种,她们的生活圈子里是没有的,有思想,有才华,有个性,有见识,有名气,关键是年轻,力壮。
最初,就是想联合做开发,先定了中心思想,快进快出。
只跟南方的开发团队合作。
理由是什么?
第一、比较有契约精神,说到做到。
第二、基本纯市场化运作。
快进快出的前提是盘子小,所谓只做迷你盘,不是跟大家想象的那样,动辄几个亿几十个亿,而是千万级的盘子,这类盘又分三类,一类是乡镇地产,一类是旅游地产,一类是城区定向地产,例如某个单位要建个办公室区。
我咨询牛哥。
牛哥的建议是要梳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懂基建吗?你懂开发吗?不懂吧?那么前期参与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也要参与,因为地产领域是人情世故最复杂的,最适合作为窗口了解人性的,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
就是只是表面参与,不做资金参与。
表面参与就是拿几十万入股,偶尔聚个餐之类的,当个智囊团,而不是当投资行为,只是买张门票,什么时候进入大资金呢?
分析自己的优势。
我有三大优势。
第一、特殊的资源关系。
第二、超低的融资成本。
第三、超强的预售能力。
所以,牛哥的建议是进入中后段,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要做有绝对把握的投资,宁愿利润少一点。他认为最佳介入期就是房产开始盖了,并且按照趋势绝对成不了烂尾楼,就是感觉劲很大,一切顺利,然后呢?
付全款,预买。
例如,这20套,我要了。
因为预售还没有开始,建设是最需要钱的时候,那么就能拿到非常低的价格,地产的核心其实就在资金,现在地产领域的融资成本高达17个点,你想想谁若是能拿全款去买房,那就是上帝、祖宗!
为什么一般人不敢拿?
最核心的是,缺少售房能力。
而这,恰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房价上涨的时代,按照牛哥的思路赚钱是比较容易的,一般都是有合同约束,就是售楼处先卖,售楼处销售过半后,才允许我卖,并且要划一条红线不能低于这个价格,否则扰乱了市场,老百姓都是追涨杀跌的,越涨越买,所以压根不需要搞什么促销政策,正常价格就可以,不愁卖。
手里不缺钱的前提下,偶尔放出去三套两套的,挂中介,告诉中介一个底价,其它的就不用管了,中介为了抢到我们手里的房源,喊哥喊的比老公都甜……
慢慢卖,房价慢慢涨,收益也在不断地增加。
牛哥给我出的建议虽然是能赚钱,但是总觉得有点侮辱我的智商,你看,我是何等角色,竟然去做了二道贩子,我为什么想进军地产?是想给本地的地产商上一课,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好房子。
我要开发如艺术品一般的房子。
这才是我想做地产的初衷。
就是建个我自己喜欢的小区,我自己喜欢的家,顺便卖给有品味的人……
我的想法是什么?
自己拿地。
纯粹市场化拿,你出500万/亩,我就出550万/亩,可以不?
我跟谁讲,谁都觉得太理想化了。
理由是什么?
哪块地属于谁,都是指定的,你这样不等于成了游戏规则的破坏者吗?以后谁还跟你玩?
我想建什么样的社区?
一梯一户,大平层,柱子少,中间也没有分割,每家每户可以自由地DIY,层高3米3,只卖给真正有品味的人,什么几室几厅,我们就没有户型,就是方方正正,南北通透。
我跟本地地产商谈起这个想法。
大家回我的话都差不多:董呀,你真敢想!
我就跟孔乙己似的,不服,那怎么反驳他们?
我是站在更高维度思考的这个问题,不用看别的,我说卖红酒的时候,你们也都说卖不动,我才卖了多久?就是本地的NO.1,没有对手……
这样的房子不是没有需求。
而是没有创造出来,他们怎么需求?!
至少,我是需要的。
如今,我已经接受了他们的观点,最符合县城市场的房子依然是普通小区,能住就行,这就如同最符合中国人使用的手机是小米,而不是锤子,锤子是一心超越苹果,而小米是朝苹果看齐。
谁会花1万元去买个锤子?
一样的道理,谁会花2万元/平在县城买房子?
有些东西,只适合意淫。
不能真干。
就是把汤臣一品搬到县城,用不了几年,你会发现,竟然有人在阳台上养鸡养兔子,品味不仅仅是户型,更在于人的高度。
所以,针对什么市场,投放什么产品。
别搞大跃进。
山楂卖的运动鞋,跑步专用的,带空气减震的,才19块钱,还包邮,在咱看来,那就是垃圾……
可是,市场认可。
我一直在想,什么人才会买这样的鞋子?这样的衣服?
上周,家庭聚会。
二姐穿了一件裙子,让我们猜多少钱?
10块钱!
芳老板,做药店的,传言家里是开矿的,开矿不是稀罕事,本地很多开矿的,开矿不代表就是有钱人,很多矿都是微利,甚至亏损。
我身边就有一个矿老板,我是亲眼看着他从老板到滴滴司机的。
人是真好,但是命不好。
遇到了塌方。
在球馆遇到芳老板,还是蛮惊讶的,你会打球?
打的还不错。
喝瓶装水,在球馆里偶尔喝瓶装水不牛B,天天喝,才是真老板,看他每次都捎不少,跟分烟似的,挨着分分。
现在,天热。
室内能达到40度,休息多,上场少。
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
我在球馆有个风扇,之前抓奖抓的,干脆就直接放那里了,谁去谁用,当然,若是我去了,一般就是我用。
大家聚到一起,扇风。
我很好奇,你平时在哪打球?没见过你啊,一般打球打的不错的,偶尔参加比赛都认识,但是有两类人是不参加比赛的。
一类,领导,大老板。
一类,自我否定型的。
他在一家单位的附属球馆打球……
那,咋又混到我们球馆了?
他说,之前,都是内部人员在用,外面的一共三两个,都是领导邀请去的,一起打个球,吃个饭,聊聊天,跟哥们相处着,咱多付出点,毕竟在别人的场地上。
多付出就是多请客,多买球,偶尔内部比赛多赞助。
就是一个圈子。
为什么突然不去了呢?
有个营业中的球馆关了,于是大家四处找免费的球馆,找来找去,找到了这里,大家都跑去了,那么性质就变了。
于是,他又来到了收费球馆。
我肯定理解,这是标准的老板思想,就是被邀请时,那是贵宾,少数人的VIP资格,类似特权,当人人都去时,就不该去了,因为会变成蹭客。
让人瞧不起。
他商量我,咱自己建个球馆如何?
高标准的。
一个人投个三十万二十万的,就当玩了。
我表达的观点是:若是你们有人牵头,我可以入股,但是我不牵头,我也不建,有个场地我就用着,没有场地我就不打,没啥,毕竟我还可以去健身,还可以去骑行,可选择的很多。
我觉得,县城不配有高标准的球馆。
即便是真的高标准,咱也维护不住,我姐姐每次出去住酒店,能把酒店里的洗发水、梳子、牙膏都拿回来,而我偶尔跟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档次的朋友出行呢?我发现,人家住过酒店以后,仿佛压根没住过,床给整理一遍,洗手间里很整齐。
就是说,我们即便是高标准的球馆,最终,也会如此。
看一点就行了,很多人不穿羽毛球鞋进场。
所以,不要去做先驱者。
当,人人都有类似的觉悟、需求时,一切自然就有了。
咱几个人自己玩的?
那也不现实,冬天暖气费,夏天空调费,人员工资,租金,这些一算,发现我们是巨亏的,运营不下去。
玩,只是玩,不要把自己绑架了。
不管是什么球类,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只要是纯市场化去运营,在县城里是不可能赢利的,所以,我们能在县城里看到的类似的场所,要么是公办的体育馆,要么就是工厂车间改建的。
改建的成本超低。
若是量身定做?
那……
县城,只有一类模式是可以赚钱的。
就是脱离硬件,只做运营。
例如有些县城的羽毛球比赛做的非常好,周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名,有点类似联赛性质的,球馆里的广告非常多,几乎涵盖了当地的知名企业。
据说,赛事一年能赢利30万以上。
这一类,都是靠的什么?
协会老大的超级能量。
他给企业打个电话,就是不可抗拒的理由。
我们本地也有协会,刚成立的,我跟他们也探讨过这个观点,我的观点是什么?公益组织要想长久生存,必须是商业化运营,但是大家都理解反了,总觉得我们是公益组织,是民间组织,咱赢利是可耻的。
没钱,就没有活力。
什么决定赛事的精彩程度?
参赛选手。
你看C罗到南京踢一场球,火不?
火炸了。
你能说体育赛事不是朝阳产业吗?
那为什么到了中超比赛的时候就白搭了?
球员不行。
所以,赛事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参赛选手,参赛选手取决于奖金,奖金取决于协会的收入,若是你把奖金定为10万元,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县级比赛,来参加的竟然都是退役的国家队的,各地粉丝纷纷来观战。
我想过做球馆,后来觉得不合适。
放弃了。
我想过做赛事,因为我也具有拉广告的能力。
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觉得他们在意的可能并不是比赛本身,也不在意广告效果,只是给懂懂个面子,更希望赞助懂懂本人。
转了一个大圈,又回来了。
体育赛事是朝阳产业,那我们该如何分一杯羹呢?
一句话,别想着做场地投资,别想着做赛事运营,就做一个值钱的运动员就行了,你值钱,你就值得广告投入。
当然,想明白这些。
是需要一定的折腾。
群里有个小伙,决定每天跑步,坚持100天,就是按照我之前讲的,谁打赏一点,不在意多与少,哪怕1分钱,我今天也是为你跑的,结果?
他意外地发现,竟然真的有一群傻子,争先恐后地给钱。
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赞助体育事业,其中有个点很关键,就是并不在意广告效果有多大,更多的是为一种精神所感染,若是你能连续跑上十年,你就是阿甘。
什么级别的广告才能配得上阿甘?
NIKE这种!
所以,在体育方面值钱,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代表一种精神,日复一日的持久力!
你跑了50天了,你跟我讲,董哥,支持我一下吧,明天是我第51个10公里,我能说不吗?我能只给200吗?怎么不给1000?
对不?!
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人,忽悠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