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大早,很安静。
若在山东,早上应该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了。
小年,是送灶王爷回天上做工作汇报。
除夕,是接灶王爷回来过年。
去与回,都需要放鞭炮。
而且搞得有模有样,例如送灶王时,要放两个碗,一个杯子里装上饲料,一个杯子里装上水,是给灶王爷的马吃的。
一去一回也就是灶王爷年画上的那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四川,没这些讲究。
省心。
其实,我属于改革派,对这些东西并不在意,前些日子一群球友聚会,提到灶王爷的事,挨着问了一圈,貌似只有我家没贴。
几个长辈球友就批评我:这玩意不是闹着玩的,要贴!
农村,神多。
例如还有家神、宅神。
家神就是弄个纸糊的盒子挂在那里,意思是神就居住在里面,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供在这里,平时我爹我娘通过烧香就能预卜未来,例如我参加高考之类的,他们都预先就知道考试结果了,根据是什么?就是香相,三根香的燃烧速度。
最完美的香相是中间矮,两边高。
叫元宝香。
最差的香相是什么?
西边高,凶。
从小我就害怕这个纸糊的盒子,觉得那里很神秘,偶尔想偷点零食吃也不敢,总觉得神在那里盯着。
每到逢年过节,家里就要四处烧纸烧香,烧的有多么夸张呢?
我们那里都攀比谁家烧的多,意思是烧的多就能保平安,也能保发财,是呈正比的,最有意思的是竟然在屋内烧,搞得仿佛整个房子都着了火。
我总是批评他们:农村人就喜欢搞这些,还是最穷的群体,城里人不搞这些,人家也没灾没难的,这些就是糊弄自己。
没有信仰的群体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信仰出奇的多。
什么都可以当神,甚至我们那边还有车神,买了车以后,做上一桌好菜,然后供在车前,供车神,然后烧上纸,新买了车一定会来这么一套流程的,然后呢?
每到过年再搞一次。
从大年初一开始,县城各个路口,全是排队祭车的。
关键是,一家老小对着车子磕头。
要绝对的虔诚。
我家也搞吗?
当然!
我也磕头吗?
当然!
我爹我娘在前面磕得那么虔诚,我好意思站在旁边看吗?
虽然我极力反对这些,但是他们若是不帮我把车子祭一下就总觉得是隐患,万一出了什么事故,是不是车神惩罚我们?
我同意他们搞,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满足。
前几天,我说要到四川过年。
我爹的意思是去也可以,但是必须先回老家上坟,你怎么能忘记老祖呢?无论你多么叛逆,多么牛B,都不能忘祖。
知道了,知道了。
辗转了几处墓地,磕了N个头,就是徒手磕,墓地有土有灰,裤子也磕脏了,手也磕脏了。
回程的路上。
我跟我爹说,殡葬改革是对的,虽然空间变小了,但是干净了、卫生了,以后去上坟不需要烧香烧纸了,买束鲜花放上,想哭就轻轻地哭两声,不想哭就默默地站一会。
我爹说,那还叫什么上坟?
有时我在想,倘若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扔到海里吧,也不用上坟,孩子们也不需要想我,想我干嘛?
我大伯总是批评我,说我大逆不道,一点规矩也没有。
关键是,在我看来,很多规矩都是陈旧的、落后的。
这些规矩,不要也罢。
例如正月初一,晚辈到我家,我要给他们压岁钱,他们要给我磕头,钱我会给,但是磕头我是拒绝的,小孩子咋学会了磕头呢?
我不希望这些东西成为你们的成长烙印。
磕什么头?
去年,我帮着调解了一场家庭矛盾,上海姑娘嫁给了淄博小伙,淄博小伙是电力工程师,博士,反正是挺牛B的,上海姑娘是同事,但是学历、资历都低于淄博小伙,否则俩人也走不到一起,上海妈妈怎么教育上海姑娘:你是上海姑娘呢!
还记得前些日子,我调侃了一句,上海姑娘是不会睡一个小山村的村长,但是村里的女人会主动求睡。
有上海姑娘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话,意思是说,我说的很有道理,上海姑娘从小就是高傲的,是有贵族气息的。
我回了一句,你吓唬我干嘛?!我本来就胆小。
继续说淄博一家。
上海姑娘大年初一发火了,原因就是一起拜年时,老公竟然要求闺女去给那些人磕头……
她理解不了,甚至觉得是奇耻大辱。
当然,矛盾没有立刻爆发,而是回到上海以后才爆发的,上海姑娘觉得自己咋嫁给了这么一个男人,如此愚昧的风俗,难道想再次传递到我闺女身上吗?
她找到了我。
我说,你跟任何一个山东人倾诉这些,大家都会批判你的,意思是你不懂规矩,哪怕你接受不了,也不要发火,搞得大家情绪都不好。
她说,当时,我没忍住。
我说,你这样让老公、公婆都很没有面子,理论上,不仅仅你的闺女要磕头,你也要磕头,这才叫入乡随俗,我们村还有娶北京姑娘的,一样该磕头的磕头,可能内心并不情愿,但是要给足老公与家人面子,这也是一种爱。
她说,什么年代了还这么愚昧。
我说,你说的愚昧我是认可的,但是,你改变不了这个大环境,什么时候磕头不再流行?就是老一辈都入土为安时,当你改变不了环境时,你应该改变自己。
她问,你会要求孩子去给人家磕头吗?
我说,不要求,我自己也不给人磕头,除了挨打的时候。
她问,以后怎么规避这些问题?
我说,我认同一个观点,就是这些磕头之类的礼节其实是容易给孩子内心造成不好的烙印,我更认同教育的国际化,避免冲突最好的方式是避免接触,你们可以节前或节后去,每当春节你们就出国旅行。
避免被同化有个前提,你具有脱离世俗圈子的能力。
例如每个初到北方创业的南方人都很倔强,不按规矩喝酒,用不了多久,就熟悉了规矩,该喝多少喝多少,不再执拗了。
因为你改变不了这个游戏规则。
只能顺从。
酒桌上,每个人都知道喝酒不好,而且愁着喝酒,但是每个人又都成了劝酒者,为什么劝?就是根深蒂固的酒桌文化,最近两次我没有喝,其实我也觉得蛮内疚的,生怕大家对我有意见,过了两天,球友跟我说,真佩服你,那么高的定力,说不喝就不喝了。
这个定力不是说我自己的纪律性,而是说我不怕得罪大家。
我是真的内疚。
感觉欠大家的。
四川这边喝酒让人很舒服,随意,一家人说要把我喝醉,一人拿了一杯啤酒,叫热啤酒,自己煮的,这玩意咋可能把我喝醉?
四川喜欢串门。
山东很少串门。
这是我媳妇为什么说山东人没有人情味的缘故。
例如,很少去姑姑家,很少去姨妈家。
媳妇总是感叹:你们人与人之间真的好冷漠。
姑姑家、姨妈家,在我们山东这都叫客人,客人走动都是有规矩的,今年我们去你们家,明年你们来我们家,平时两家是没有太多来往的,不可能说是我们动不动跑到姑姑家吃顿饭,这不合适。
但是,有红白事就一定会出席。
哪怕人不到,钱也一定到。
四川这边呢?
不分这些,只要觉得凑着热闹,随时可以走动,而且是怎么走?一走就是几天,今天去舅舅家,在舅舅家吃两顿,然后住一晚上,次日再跟舅舅家一起去姨妈家,有点类似滚雪球,队伍越来越大,而且每当客人来了,先用红糖给煮两个鸡蛋,咱初次来,不好意思不吃,我一天吃十多个鸡蛋……
还有一些亲戚,在山东看来是比较远的,不适合走动的,例如我姐的婆婆家,这属于我爹我娘的亲戚,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不能随意去,但是在四川这边就无所谓了,例如我们一家,我岳父岳母,我大姨姐一家,动不动就跑到我大姨姐的公婆家吃饭。
他们觉得这都是很亲很亲的人,也的确很亲,彼此都非常熟悉。
倘若在山东,这就是不合适的。
不是说不合适,而是说,倘若去,那就是正式的来往,我们要带着礼,他们要准备菜,有正规的酒席。
倘若是小聚呢?
也可以,但是场所有规定,例如在我姐姐家。
我爹我娘是走闺女家,我是走姐姐家,他们是走儿子家,这样聚到一起是可以的,可以吃顿随便的,也可以吃顿大餐,都可以。
对于规矩,我是这么认为的。
对于我们无法挣脱的规矩,该遵守要遵守。
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做规矩的传递者,再拿规矩去约束别人,以前吃饭我也喜欢劝酒,特别是外地来了朋友,我要喊上几个本地朋友陪陪,意思是陪着喝酒。
有次,来了个小青年,刚毕业不久,还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某县的文科状元,很有才华,他的意思是看看董哥为何方妖怪。
我们一起喝酒,他也喝。
其实他酒量很有限,我们山东那边喝酒最初是很强硬的,例如说喝白酒就都喝白酒,其实你是可以要求喝啤酒的,所谓的强硬也是一种爱,意思是喝点,热闹。
他可能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以为这是强制性的。
一杯2两半,几口就没了。
他去洗手间好久,我去看了看,发现他吐了,眼睛也红了,还哭了。
我觉得特别难受。
其实也只是闹着玩,没有刻意灌酒的意思,就是时代传下来的酒桌文化,总觉得这样才可以是兄弟。
不是开玩笑地说,我与球友、车友从认识到朋友,都是因为一起喝过酒,有些人我是看不顺眼的,但是一起喝过酒以后成了好朋友,酒文化盛行是有原因的,就是真的可以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临沂大学有个体育老师,打球打得好,我们也是同龄人,比我略长几岁,他属于很自信的那种,我呢也是,球场上几乎没有交集,我们压根不一起打,但是一起喝了酒,彼此调侃了,嘲笑了,反而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被他喝醉了,他是一斤白酒没有感觉,我现在一喊他喝酒,他就来一句,你又不行,我急忙接话,我负责给哥哥倒酒,行不?
各有各的意思。
从小青年被我们喝多以后,我就反思了这种聚餐文化。
那以后,但凡是有客人来,一般都是请吃盒饭。
还有就是山东吃饭太浪费了,我觉得怪心疼的,例如我们三四个人,理论上点两三个菜就够了,但是至少要点六个菜,我若是点三四个菜大家觉得我太小气了,吃盒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各吃各的,我都是连盘子都舔得很干净。
有些人我是得罪不起的,例如机车友,要么是大纹身,要么是金链子,提着酒来,我能不能说,哥,我今天不舒服?
不舒服也不行。
我每次这么写,老师就批评我:酒都是自己喝进嘴里的。
你说的一点都没错。
但是,我挣脱不了这些规矩。
在四川,聊起了串门。
我媳妇说,他们那边人太怪了,几乎不串门,也没人到我们家去,偶尔有去的还是我喊去的。
我说,山东人吃饭、聚会,都会在外面的,家是个隐私场所,一般不会去。
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姐姐他们竟然也不到我们家。
是的。
我姐姐都很少来的话,更别说表姐或堂哥了。
我姐姐到我家这也是走亲戚,她们一般都是去我父母家,然后我父母再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去父母家吃饭。
别人从而解读出了一点:你们山东人感情真冷漠。
我说个你们更接受不了的。
我姐问我爹借钱,是必须要还的。
我姐找我买东西,我也是要钱的,朋友我可能反而不要,但是我姐姐的钱我一定要,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我要了大姐的钱就必须要二姐的钱,也必须要妹妹的钱,否则她们之间容易有矛盾。
但是我可能给的是平本价,例如她们需要10箱鱼去送礼。
我会派人给送过去,把钱拿回来。
我没觉得这是一种冷漠。
我讲了这些,四川的亲戚朋友理解不了。
我认为,各有各的道,不同的风俗而已,但是都有其运行的严谨性。
四川这边过年,比较热闹。
热闹的不是习俗,而是聚集,就是各类朋友聚会,到了除夕,山东那边路上几乎没人了,家家户户都待在家里。
四川正好相反,家家户户喊着出去,去公园,去广场,路上的车都挤不动。
山东讲节奏感。
腊月二十四干什么,二十五干什么,二十八干什么。
有条不紊。
而且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很少串门。
媳妇跟我讲公园很热闹,我去跑了七八圈,的确很热闹,人山人海,但是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到公园,可能是聚会的一种方式吧。
晚上烧烤摊要经营到两三点。
几个小伙要吃上千元的,因为大姨姐家就做类似的生意,那几个小伙月薪都在3000元左右,就这么吃,抽的全是中华。
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要是在山东,这样的孩子要挨揍的。
败家。
去年,我写过,就是这里普遍不重视教育,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我们读书时,山东也是这样,但是现在的山东不同了,只要是父母重视,多数都能考上大学,而且学风比较正。
有四川的读者联系了我:你接触错了层次,四川并不缺少书香门第,也不缺少学霸,更不缺少有钱人,也有礼仪规矩,也讲究礼尚往来,但是……
我懂了,也认同。
这就如同我媳妇嫁给我和嫁给山东省长的儿子,她对山东风俗的认识是不同的。
但是我这么类比也是对的。
为什么?
我们家是穷山村的,她家也是。
基本平级。
岳父岳母在大姨姐的店里帮忙,媳妇和娃也在那边,店里特别忙,我没事就看看书,写写文章,要么就会会朋友,情人节有个女读者联系我,她离我不到10分钟的路程,但是我最终没去,我觉得日子特殊,虽然对方明确表示:我不会看上你的。
我去公园溜圈去了。
溜了几圈觉得没意思,要不去看电影吧。
我以为电影院人会非常多。
没人,我定的10点10分的《神秘巨星》,我到时已经10点11了,结果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原本都取消放映了,工作人员又通过对讲机喊:3号厅有客人。
连片头广告都省了,直接放映。
印度电影其实是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那种歌舞氛围太好了。
这部电影有些鸡血的感觉,但是部分场景真的好感人,我都哭了好几次,其实里面就有我自己的影子,我又推荐了几个自称被家庭束缚的女人去看这部电影,家庭永远都不该是你放弃梦想的理由。
电影真不错,但是从编剧的角度,还是能挑出很多毛病来的。
例如她是一个非专业训练出身的歌手,是不可能一出道就秒杀众多专业选手的,当然电影嘛,允许夸张,允许想象。
她的出道有点像:歌浴森。
就是通过自己在网上录歌成名。
其实给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其实普通人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你敢于晒,积极晒,你就可能成为巨星。
例如敢写敢唱。
包括那个网红媒婆我都觉得蛮奇葩的,这样的人也能拥有13万的粉丝?
她坐我对面应该也有类似的疑惑:这样的人也能拥有这么多的读者?
展示只是手段。
其实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天赋。
我推荐给了我们当地一位高中老师,她真的很有才华,写一手好文章,但是总觉得拿不出手,一直都没有展示。
我跟她讲过,你若是坚持写,你早红了。
她的短板是经历少、眼界低。
但是这些不要紧,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你被人关注了自然就有了故事,你慢慢地就被读者推到了一个新的眼界,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你在教育读者,读者在教育你,彼此成长。
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
每三个月,你回头一看,那写的啥?
说明什么?
你进步飞快。
这就如同李宇春跳舞不好是一个道理,但是她成名以后跳舞就好了,因为她可以请最优秀的舞蹈教练……
说服自己愿意展示,很难。
这个电影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例如通过展示带来的机会,倘若我不写文章,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安心教书的高中老师,现在应该当个一官半职了,动不动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收个五百的红包都要兴奋很久。
电影里的家暴很恐怖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觉得类似的家暴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远,每个没有工作的女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女人为什么被男人打得死去活来的依然离不开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女人没有收入,没有发言权。
现在可能形式变了,但是软家暴一直都存在。
例如,瞧不上你,盯着别的女人。
但是,被男人养在家里的女人又有一个共性,想改变又不知道怎么改变,而且一旦生活在惯性里,基本上是跳不出来了,一个做惯了家庭主妇的人是不会想着工作的。
而且异常的敏感。
王玲的朋友又找我了,银行大姐,她要带我去装点酒喝。
叫内部酒。
她就在旁边的乡镇上班,对酒厂也非常熟悉,酒厂给我的感觉是好破,没有现代化酒厂的感觉,可能越老的品牌越是如此吧?包括我去酒鬼、茅台都有类似的感觉。
人工发酵,工人穿着靴子拿着铁锨在那里翻来翻去。
我在想,若是让爱干净的人看到了,会不会从此不喝酒了?据说现在已经是卫生多了,在过去是光着脚丫的。
参观了一下企业文化。
大姐给我装了半桶酒,应该有个三四斤,据说已经是很难得了。
我打开闻了闻,真的很香。
参观完展厅,大姐问我:感觉有收获吗?
我说,展厅灯光有些业余,看布展其实关键是看灯光,玻璃反光太厉害,刺眼,应该换成零反射玻璃,德国进口的。
她说,这些不懂。
我说,多数人都不懂,例如装修了房子,也放上了书画,但是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玻璃反光,为什么我们去故宫拍照不会出现反光的问题?因为玻璃是低反射的,好的书画作品一定要使用低反射玻璃,反光曾经是我做书画遇到最大的难题,因为我们要拍效果照,一拍就反光,解决不了。
我举个例子。
迪拜购物广场的那只恐龙是我见过所有恐龙骨架里最漂亮的。
为什么?
光线打的好,恐龙通体白色,非常震撼。
可以百度照片看看。
四川的恐龙园里也有一只这么大的恐龙化石,应该是腕龙,脖子很长很长的那种,我进去参观时,惊奇地发现,竟然没有灯光打上去,乌黑乌黑的。
是不是用射灯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不是。
诸城恐龙园搞的很好,恐龙也多,光线也多,红的,绿的,蓝的,仿佛是个幼儿园,光线是够多了,但是颜色太多,就如同在法拉利车上放上了彩灯一样LOW。
艺术品效果如何。
光线是第一位的。
最近有机会我们就一起研究美术馆,国内美术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光线太亮了,自然就会弱化艺术品的焦点。
好的布局应该是黑暗的,只有一个焦点投射在艺术品上,但是光线又不能太强烈,强烈到刺眼,最佳选择是什么?
是乌黑的夜,拿着蜡烛赏画。
这才是职业藏家,资深玩家。
四川这边摩托车文化很浓,小县城也有机车俱乐部,什么车都有,宝马、哈雷、本田,我进去逛了一圈,怕尴尬,我说我只是逛逛。
省得人家在后面挨着介绍。
这家机车俱乐部的光线倒是布局得非常到位,有意思。
前些日子,有个读者联系我,女的,她非常喜欢VESPA,因为她去新加坡旅行时遇到了各式各样的VEPSA,理解了董哥说的,原来VESPA在国外这么流行。
她说,我很喜欢VESPA,但是我收入并不高,我能不能2万元买你的那辆VESPA,我是真的喜欢,非常喜欢。
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她发了很多很多,的确是真的喜欢上了VESPA,也打动我了,但是我又不甘心,因为我骑了不到200公里,而且光预订就花了半年多,虽然我的这辆也很便宜,不到4万块钱,但是……
我求助于群友。
有的认为应该卖给她,有的认为不该卖给她。
这就如同张小草找我买画,她说我是公务员工资也不高,老公也反对,但是我是真心希望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艺术气息的卧室,因为我从小的梦想就是画画,能否2000元给我两幅?
我一样无法回答,很好的朋友。
我说YES,我委屈。
我说NO,得罪人。
左右为难!
若在山东,早上应该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了。
小年,是送灶王爷回天上做工作汇报。
除夕,是接灶王爷回来过年。
去与回,都需要放鞭炮。
而且搞得有模有样,例如送灶王时,要放两个碗,一个杯子里装上饲料,一个杯子里装上水,是给灶王爷的马吃的。
一去一回也就是灶王爷年画上的那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四川,没这些讲究。
省心。
其实,我属于改革派,对这些东西并不在意,前些日子一群球友聚会,提到灶王爷的事,挨着问了一圈,貌似只有我家没贴。
几个长辈球友就批评我:这玩意不是闹着玩的,要贴!
农村,神多。
例如还有家神、宅神。
家神就是弄个纸糊的盒子挂在那里,意思是神就居住在里面,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供在这里,平时我爹我娘通过烧香就能预卜未来,例如我参加高考之类的,他们都预先就知道考试结果了,根据是什么?就是香相,三根香的燃烧速度。
最完美的香相是中间矮,两边高。
叫元宝香。
最差的香相是什么?
西边高,凶。
从小我就害怕这个纸糊的盒子,觉得那里很神秘,偶尔想偷点零食吃也不敢,总觉得神在那里盯着。
每到逢年过节,家里就要四处烧纸烧香,烧的有多么夸张呢?
我们那里都攀比谁家烧的多,意思是烧的多就能保平安,也能保发财,是呈正比的,最有意思的是竟然在屋内烧,搞得仿佛整个房子都着了火。
我总是批评他们:农村人就喜欢搞这些,还是最穷的群体,城里人不搞这些,人家也没灾没难的,这些就是糊弄自己。
没有信仰的群体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信仰出奇的多。
什么都可以当神,甚至我们那边还有车神,买了车以后,做上一桌好菜,然后供在车前,供车神,然后烧上纸,新买了车一定会来这么一套流程的,然后呢?
每到过年再搞一次。
从大年初一开始,县城各个路口,全是排队祭车的。
关键是,一家老小对着车子磕头。
要绝对的虔诚。
我家也搞吗?
当然!
我也磕头吗?
当然!
我爹我娘在前面磕得那么虔诚,我好意思站在旁边看吗?
虽然我极力反对这些,但是他们若是不帮我把车子祭一下就总觉得是隐患,万一出了什么事故,是不是车神惩罚我们?
我同意他们搞,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满足。
前几天,我说要到四川过年。
我爹的意思是去也可以,但是必须先回老家上坟,你怎么能忘记老祖呢?无论你多么叛逆,多么牛B,都不能忘祖。
知道了,知道了。
辗转了几处墓地,磕了N个头,就是徒手磕,墓地有土有灰,裤子也磕脏了,手也磕脏了。
回程的路上。
我跟我爹说,殡葬改革是对的,虽然空间变小了,但是干净了、卫生了,以后去上坟不需要烧香烧纸了,买束鲜花放上,想哭就轻轻地哭两声,不想哭就默默地站一会。
我爹说,那还叫什么上坟?
有时我在想,倘若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扔到海里吧,也不用上坟,孩子们也不需要想我,想我干嘛?
我大伯总是批评我,说我大逆不道,一点规矩也没有。
关键是,在我看来,很多规矩都是陈旧的、落后的。
这些规矩,不要也罢。
例如正月初一,晚辈到我家,我要给他们压岁钱,他们要给我磕头,钱我会给,但是磕头我是拒绝的,小孩子咋学会了磕头呢?
我不希望这些东西成为你们的成长烙印。
磕什么头?
去年,我帮着调解了一场家庭矛盾,上海姑娘嫁给了淄博小伙,淄博小伙是电力工程师,博士,反正是挺牛B的,上海姑娘是同事,但是学历、资历都低于淄博小伙,否则俩人也走不到一起,上海妈妈怎么教育上海姑娘:你是上海姑娘呢!
还记得前些日子,我调侃了一句,上海姑娘是不会睡一个小山村的村长,但是村里的女人会主动求睡。
有上海姑娘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话,意思是说,我说的很有道理,上海姑娘从小就是高傲的,是有贵族气息的。
我回了一句,你吓唬我干嘛?!我本来就胆小。
继续说淄博一家。
上海姑娘大年初一发火了,原因就是一起拜年时,老公竟然要求闺女去给那些人磕头……
她理解不了,甚至觉得是奇耻大辱。
当然,矛盾没有立刻爆发,而是回到上海以后才爆发的,上海姑娘觉得自己咋嫁给了这么一个男人,如此愚昧的风俗,难道想再次传递到我闺女身上吗?
她找到了我。
我说,你跟任何一个山东人倾诉这些,大家都会批判你的,意思是你不懂规矩,哪怕你接受不了,也不要发火,搞得大家情绪都不好。
她说,当时,我没忍住。
我说,你这样让老公、公婆都很没有面子,理论上,不仅仅你的闺女要磕头,你也要磕头,这才叫入乡随俗,我们村还有娶北京姑娘的,一样该磕头的磕头,可能内心并不情愿,但是要给足老公与家人面子,这也是一种爱。
她说,什么年代了还这么愚昧。
我说,你说的愚昧我是认可的,但是,你改变不了这个大环境,什么时候磕头不再流行?就是老一辈都入土为安时,当你改变不了环境时,你应该改变自己。
她问,你会要求孩子去给人家磕头吗?
我说,不要求,我自己也不给人磕头,除了挨打的时候。
她问,以后怎么规避这些问题?
我说,我认同一个观点,就是这些磕头之类的礼节其实是容易给孩子内心造成不好的烙印,我更认同教育的国际化,避免冲突最好的方式是避免接触,你们可以节前或节后去,每当春节你们就出国旅行。
避免被同化有个前提,你具有脱离世俗圈子的能力。
例如每个初到北方创业的南方人都很倔强,不按规矩喝酒,用不了多久,就熟悉了规矩,该喝多少喝多少,不再执拗了。
因为你改变不了这个游戏规则。
只能顺从。
酒桌上,每个人都知道喝酒不好,而且愁着喝酒,但是每个人又都成了劝酒者,为什么劝?就是根深蒂固的酒桌文化,最近两次我没有喝,其实我也觉得蛮内疚的,生怕大家对我有意见,过了两天,球友跟我说,真佩服你,那么高的定力,说不喝就不喝了。
这个定力不是说我自己的纪律性,而是说我不怕得罪大家。
我是真的内疚。
感觉欠大家的。
四川这边喝酒让人很舒服,随意,一家人说要把我喝醉,一人拿了一杯啤酒,叫热啤酒,自己煮的,这玩意咋可能把我喝醉?
四川喜欢串门。
山东很少串门。
这是我媳妇为什么说山东人没有人情味的缘故。
例如,很少去姑姑家,很少去姨妈家。
媳妇总是感叹:你们人与人之间真的好冷漠。
姑姑家、姨妈家,在我们山东这都叫客人,客人走动都是有规矩的,今年我们去你们家,明年你们来我们家,平时两家是没有太多来往的,不可能说是我们动不动跑到姑姑家吃顿饭,这不合适。
但是,有红白事就一定会出席。
哪怕人不到,钱也一定到。
四川这边呢?
不分这些,只要觉得凑着热闹,随时可以走动,而且是怎么走?一走就是几天,今天去舅舅家,在舅舅家吃两顿,然后住一晚上,次日再跟舅舅家一起去姨妈家,有点类似滚雪球,队伍越来越大,而且每当客人来了,先用红糖给煮两个鸡蛋,咱初次来,不好意思不吃,我一天吃十多个鸡蛋……
还有一些亲戚,在山东看来是比较远的,不适合走动的,例如我姐的婆婆家,这属于我爹我娘的亲戚,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不能随意去,但是在四川这边就无所谓了,例如我们一家,我岳父岳母,我大姨姐一家,动不动就跑到我大姨姐的公婆家吃饭。
他们觉得这都是很亲很亲的人,也的确很亲,彼此都非常熟悉。
倘若在山东,这就是不合适的。
不是说不合适,而是说,倘若去,那就是正式的来往,我们要带着礼,他们要准备菜,有正规的酒席。
倘若是小聚呢?
也可以,但是场所有规定,例如在我姐姐家。
我爹我娘是走闺女家,我是走姐姐家,他们是走儿子家,这样聚到一起是可以的,可以吃顿随便的,也可以吃顿大餐,都可以。
对于规矩,我是这么认为的。
对于我们无法挣脱的规矩,该遵守要遵守。
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做规矩的传递者,再拿规矩去约束别人,以前吃饭我也喜欢劝酒,特别是外地来了朋友,我要喊上几个本地朋友陪陪,意思是陪着喝酒。
有次,来了个小青年,刚毕业不久,还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某县的文科状元,很有才华,他的意思是看看董哥为何方妖怪。
我们一起喝酒,他也喝。
其实他酒量很有限,我们山东那边喝酒最初是很强硬的,例如说喝白酒就都喝白酒,其实你是可以要求喝啤酒的,所谓的强硬也是一种爱,意思是喝点,热闹。
他可能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以为这是强制性的。
一杯2两半,几口就没了。
他去洗手间好久,我去看了看,发现他吐了,眼睛也红了,还哭了。
我觉得特别难受。
其实也只是闹着玩,没有刻意灌酒的意思,就是时代传下来的酒桌文化,总觉得这样才可以是兄弟。
不是开玩笑地说,我与球友、车友从认识到朋友,都是因为一起喝过酒,有些人我是看不顺眼的,但是一起喝过酒以后成了好朋友,酒文化盛行是有原因的,就是真的可以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临沂大学有个体育老师,打球打得好,我们也是同龄人,比我略长几岁,他属于很自信的那种,我呢也是,球场上几乎没有交集,我们压根不一起打,但是一起喝了酒,彼此调侃了,嘲笑了,反而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被他喝醉了,他是一斤白酒没有感觉,我现在一喊他喝酒,他就来一句,你又不行,我急忙接话,我负责给哥哥倒酒,行不?
各有各的意思。
从小青年被我们喝多以后,我就反思了这种聚餐文化。
那以后,但凡是有客人来,一般都是请吃盒饭。
还有就是山东吃饭太浪费了,我觉得怪心疼的,例如我们三四个人,理论上点两三个菜就够了,但是至少要点六个菜,我若是点三四个菜大家觉得我太小气了,吃盒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各吃各的,我都是连盘子都舔得很干净。
有些人我是得罪不起的,例如机车友,要么是大纹身,要么是金链子,提着酒来,我能不能说,哥,我今天不舒服?
不舒服也不行。
我每次这么写,老师就批评我:酒都是自己喝进嘴里的。
你说的一点都没错。
但是,我挣脱不了这些规矩。
在四川,聊起了串门。
我媳妇说,他们那边人太怪了,几乎不串门,也没人到我们家去,偶尔有去的还是我喊去的。
我说,山东人吃饭、聚会,都会在外面的,家是个隐私场所,一般不会去。
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姐姐他们竟然也不到我们家。
是的。
我姐姐都很少来的话,更别说表姐或堂哥了。
我姐姐到我家这也是走亲戚,她们一般都是去我父母家,然后我父母再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去父母家吃饭。
别人从而解读出了一点:你们山东人感情真冷漠。
我说个你们更接受不了的。
我姐问我爹借钱,是必须要还的。
我姐找我买东西,我也是要钱的,朋友我可能反而不要,但是我姐姐的钱我一定要,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我要了大姐的钱就必须要二姐的钱,也必须要妹妹的钱,否则她们之间容易有矛盾。
但是我可能给的是平本价,例如她们需要10箱鱼去送礼。
我会派人给送过去,把钱拿回来。
我没觉得这是一种冷漠。
我讲了这些,四川的亲戚朋友理解不了。
我认为,各有各的道,不同的风俗而已,但是都有其运行的严谨性。
四川这边过年,比较热闹。
热闹的不是习俗,而是聚集,就是各类朋友聚会,到了除夕,山东那边路上几乎没人了,家家户户都待在家里。
四川正好相反,家家户户喊着出去,去公园,去广场,路上的车都挤不动。
山东讲节奏感。
腊月二十四干什么,二十五干什么,二十八干什么。
有条不紊。
而且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很少串门。
媳妇跟我讲公园很热闹,我去跑了七八圈,的确很热闹,人山人海,但是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到公园,可能是聚会的一种方式吧。
晚上烧烤摊要经营到两三点。
几个小伙要吃上千元的,因为大姨姐家就做类似的生意,那几个小伙月薪都在3000元左右,就这么吃,抽的全是中华。
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要是在山东,这样的孩子要挨揍的。
败家。
去年,我写过,就是这里普遍不重视教育,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我们读书时,山东也是这样,但是现在的山东不同了,只要是父母重视,多数都能考上大学,而且学风比较正。
有四川的读者联系了我:你接触错了层次,四川并不缺少书香门第,也不缺少学霸,更不缺少有钱人,也有礼仪规矩,也讲究礼尚往来,但是……
我懂了,也认同。
这就如同我媳妇嫁给我和嫁给山东省长的儿子,她对山东风俗的认识是不同的。
但是我这么类比也是对的。
为什么?
我们家是穷山村的,她家也是。
基本平级。
岳父岳母在大姨姐的店里帮忙,媳妇和娃也在那边,店里特别忙,我没事就看看书,写写文章,要么就会会朋友,情人节有个女读者联系我,她离我不到10分钟的路程,但是我最终没去,我觉得日子特殊,虽然对方明确表示:我不会看上你的。
我去公园溜圈去了。
溜了几圈觉得没意思,要不去看电影吧。
我以为电影院人会非常多。
没人,我定的10点10分的《神秘巨星》,我到时已经10点11了,结果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原本都取消放映了,工作人员又通过对讲机喊:3号厅有客人。
连片头广告都省了,直接放映。
印度电影其实是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那种歌舞氛围太好了。
这部电影有些鸡血的感觉,但是部分场景真的好感人,我都哭了好几次,其实里面就有我自己的影子,我又推荐了几个自称被家庭束缚的女人去看这部电影,家庭永远都不该是你放弃梦想的理由。
电影真不错,但是从编剧的角度,还是能挑出很多毛病来的。
例如她是一个非专业训练出身的歌手,是不可能一出道就秒杀众多专业选手的,当然电影嘛,允许夸张,允许想象。
她的出道有点像:歌浴森。
就是通过自己在网上录歌成名。
其实给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其实普通人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你敢于晒,积极晒,你就可能成为巨星。
例如敢写敢唱。
包括那个网红媒婆我都觉得蛮奇葩的,这样的人也能拥有13万的粉丝?
她坐我对面应该也有类似的疑惑:这样的人也能拥有这么多的读者?
展示只是手段。
其实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天赋。
我推荐给了我们当地一位高中老师,她真的很有才华,写一手好文章,但是总觉得拿不出手,一直都没有展示。
我跟她讲过,你若是坚持写,你早红了。
她的短板是经历少、眼界低。
但是这些不要紧,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你被人关注了自然就有了故事,你慢慢地就被读者推到了一个新的眼界,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你在教育读者,读者在教育你,彼此成长。
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
每三个月,你回头一看,那写的啥?
说明什么?
你进步飞快。
这就如同李宇春跳舞不好是一个道理,但是她成名以后跳舞就好了,因为她可以请最优秀的舞蹈教练……
说服自己愿意展示,很难。
这个电影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例如通过展示带来的机会,倘若我不写文章,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安心教书的高中老师,现在应该当个一官半职了,动不动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收个五百的红包都要兴奋很久。
电影里的家暴很恐怖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觉得类似的家暴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远,每个没有工作的女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女人为什么被男人打得死去活来的依然离不开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女人没有收入,没有发言权。
现在可能形式变了,但是软家暴一直都存在。
例如,瞧不上你,盯着别的女人。
但是,被男人养在家里的女人又有一个共性,想改变又不知道怎么改变,而且一旦生活在惯性里,基本上是跳不出来了,一个做惯了家庭主妇的人是不会想着工作的。
而且异常的敏感。
王玲的朋友又找我了,银行大姐,她要带我去装点酒喝。
叫内部酒。
她就在旁边的乡镇上班,对酒厂也非常熟悉,酒厂给我的感觉是好破,没有现代化酒厂的感觉,可能越老的品牌越是如此吧?包括我去酒鬼、茅台都有类似的感觉。
人工发酵,工人穿着靴子拿着铁锨在那里翻来翻去。
我在想,若是让爱干净的人看到了,会不会从此不喝酒了?据说现在已经是卫生多了,在过去是光着脚丫的。
参观了一下企业文化。
大姐给我装了半桶酒,应该有个三四斤,据说已经是很难得了。
我打开闻了闻,真的很香。
参观完展厅,大姐问我:感觉有收获吗?
我说,展厅灯光有些业余,看布展其实关键是看灯光,玻璃反光太厉害,刺眼,应该换成零反射玻璃,德国进口的。
她说,这些不懂。
我说,多数人都不懂,例如装修了房子,也放上了书画,但是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玻璃反光,为什么我们去故宫拍照不会出现反光的问题?因为玻璃是低反射的,好的书画作品一定要使用低反射玻璃,反光曾经是我做书画遇到最大的难题,因为我们要拍效果照,一拍就反光,解决不了。
我举个例子。
迪拜购物广场的那只恐龙是我见过所有恐龙骨架里最漂亮的。
为什么?
光线打的好,恐龙通体白色,非常震撼。
可以百度照片看看。
四川的恐龙园里也有一只这么大的恐龙化石,应该是腕龙,脖子很长很长的那种,我进去参观时,惊奇地发现,竟然没有灯光打上去,乌黑乌黑的。
是不是用射灯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不是。
诸城恐龙园搞的很好,恐龙也多,光线也多,红的,绿的,蓝的,仿佛是个幼儿园,光线是够多了,但是颜色太多,就如同在法拉利车上放上了彩灯一样LOW。
艺术品效果如何。
光线是第一位的。
最近有机会我们就一起研究美术馆,国内美术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光线太亮了,自然就会弱化艺术品的焦点。
好的布局应该是黑暗的,只有一个焦点投射在艺术品上,但是光线又不能太强烈,强烈到刺眼,最佳选择是什么?
是乌黑的夜,拿着蜡烛赏画。
这才是职业藏家,资深玩家。
四川这边摩托车文化很浓,小县城也有机车俱乐部,什么车都有,宝马、哈雷、本田,我进去逛了一圈,怕尴尬,我说我只是逛逛。
省得人家在后面挨着介绍。
这家机车俱乐部的光线倒是布局得非常到位,有意思。
前些日子,有个读者联系我,女的,她非常喜欢VESPA,因为她去新加坡旅行时遇到了各式各样的VEPSA,理解了董哥说的,原来VESPA在国外这么流行。
她说,我很喜欢VESPA,但是我收入并不高,我能不能2万元买你的那辆VESPA,我是真的喜欢,非常喜欢。
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她发了很多很多,的确是真的喜欢上了VESPA,也打动我了,但是我又不甘心,因为我骑了不到200公里,而且光预订就花了半年多,虽然我的这辆也很便宜,不到4万块钱,但是……
我求助于群友。
有的认为应该卖给她,有的认为不该卖给她。
这就如同张小草找我买画,她说我是公务员工资也不高,老公也反对,但是我是真心希望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艺术气息的卧室,因为我从小的梦想就是画画,能否2000元给我两幅?
我一样无法回答,很好的朋友。
我说YES,我委屈。
我说NO,得罪人。
左右为难!